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這位美女詩人,寫下一首木槿詩,短短四句就富含深意,使人淚目

2023-12-18國風

張文姬(973-1049),北宋女詞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原名文姬,字元姬,一說字元儀,自號張大千。張文姬十五歲時,嫁給宰相張耒的長子張儼。張儼去世後,張文姬獨自撫養兩個兒子長大。她一生遭遇了不少坎坷,但她仍然創作了許多優美動聽的詞章。

張文姬的很多作品都以描寫美麗的花木見長,她擅長寫景。今天我們要欣賞和分析的,正是她那首描寫木槿的詞——【雙槿】。

開篇兩句描繪雙木槿,姿態輕盈、顏色鮮艷。「綠樹」二字點明了木槿的色彩,緊接著,用「競扶疏」三字描繪出木槿婀娜多姿的枝幹,不似其他花朵,木槿生長出的不是直挺的花莖,而是彎彎曲曲的枝條,看起來很舒展自在。

「輕姿」二字點明了木槿枝條的特質,不似其他花木生長得粗壯渾厚,木槿的枝條柔韌修長,十分優美。「相照灼」三字則描繪出木槿鮮艷奪目的色彩,一株一株的木槿互相輝映,遠遠看去,宛如一團火焰在燃燒。

從這短短的開篇兩句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張文姬擅長用極簡的筆墨描繪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她只用幾個詞語勾勒出木槿婀娜挺拔的姿態、艷麗奪目的色彩,使讀者立馬產生極強的畫面感和美的感受。這正是女詞人筆下花木的最大魅力所在。

然而,張文姬的這首木槿詞,開篇雖華麗,卻並非一味描寫木槿的美麗動人。相反,她在後兩句裏,卻給予木槿極大的褒貶。

雙槿原本因為顏色鮮艷,姿態輕盈,而讓人賞心悅目。然而第三句「不學桃李花」卻表明,這雙木槿並沒有效仿桃李那般惹人憐愛的美德。在中國的文化語境當中,桃花總被比喻為溫柔嬌媚的女子,李花則一貫被譽為清麗脫俗的君子。這兩種花木都代表著人們向往的高潔與幽靜的美德,而雙槿看似美麗,卻並無此等高潔內涵。

第四句「亂向春風落」則說明,這雙木槿因無桃李花那般明艷典雅的優點,反而任性放蕩,四處飛揚,不拘一格地開放。任其隨意地向著春風飄落,四處散布。這無疑是詞人對雙槿的諷刺和不屑。

那麽為何張文姬會對這初見頗為美麗的雙槿頗有微詞呢?這裏我們不得不涉及到張文姬的身世,以及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

據張文姬所作自傳體詞【張大千自敘詞】所述,她十五歲時下嫁給剛守喪完畢的張儼。張儼比她年長二十歲,此前已經做過兩任妻子的丈夫。兩人婚後,張儼三番兩次出任地方官,張文姬則獨自悉心撫養兩個兒子。而當她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張儼卻病逝在外地。從此張文姬便一直帶著三個兒子相依為命。

這樣的人生軌跡,註定她無法完全按照中國傳統的婦德標準而活。女詞人張文姬並未能守活寡,她為人母為人妻的道義也因此備受非議。正如她在【張大千自敘詞】中所寫:

金屋一對雙飛燕, 羞向春風見落魄。

和明瑟應有似,相送情各不相似。

五更疏欲斷腸,三峽樓月照背。

少年殘玉料應恨,不恨別有心腸。

據此我們不難理解張文姬為何要寫出這樣一首似是而非的雙槿詞來。她身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禁錮下,因家庭變故不得不背負起「不順德」「不守婦道」的聲名。她明明白白,在那個年代的環境下自己實在難逃厄運,卻仍然要面對輿論的非議。她對此絕望而又無可奈何。

於是在寫詞描花的當下,她便將自己的命運和這雙美麗卻輕浮放蕩的木槿相提並論。她知道,就像這對木槿無法做到像桃李那般清高典雅一樣,自己此生也無法完全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然而她終究還是個有骨氣的女子,不願意做出妥協。所以這首詞最後還是以「亂向春風落」作為結尾,就是在表達她那種豁達瀟灑、我自巋然不動的態度。

張文姬這首看似平平無奇的木槿詞,一解讀卻讓人深有感觸。她將自己的命運與這株株鮮艷的木槿相提並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女性命運的無奈,以及女詞人面臨的尷尬處境和精神困境。

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道盡了一個真實而立體的女性生命個體的吶喊:她明明擁有一副美麗的外表,一個溫婉美好的心靈,卻註定無法完全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要求。她也努力過想要安分守己,但那畢竟只是一個奢望。終究她無法完全化身成一朵典雅高潔的桃花或李花,只能任憑自己在孤獨中開放,然後隨風四處飄散......

人生如木槿,美麗卻無奈。這就是張文姬的寫照,也是許多女性在那個年代的寫照。此詞一出,便引發無數士大夫的共鳴,成為千古絕唱。縱然時過境遷,許多女性至今在讀這首詞時,仍然會不禁落下惺惺淚來。

詩詞揭秘:

【雙槿】

綠樹競扶疏,輕姿相照灼。

不學桃李花,亂向春風落。

拜拜~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