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小楷大法--鐘繇、王廙、王羲之的「法」

2024-01-04國風

鐘繇在各書體之間博取眾長,非但有嫻熟的技巧,更具卓著的識見。他的學書思想和書法風格,深刻影響了王氏家族,特別是王羲之。

01/王導與王廙

王導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導就是那位留下書壇千古佳話 「懷帖過江」 的人。他特別喜愛鐘繇、衛瓘這兩位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把鐘繇的【宣示表】弄到手了,並且當做鎮宅之寶,秘不示人。後來局勢動蕩不安,王導在往南方避難的時候,扔下了所有的金銀財寶,卻把【宣示表】縫在自己的衣帶中渡過長江。

他弟弟王廙也是一起南渡的人,看來這是家族行動。王廙比哥哥王導的書法更有名氣。【法書考·卷一·書譜】記載, 「王平南是右軍叔,自過江來,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書史會要】也說,「自羲之過江前,廙號為獨歩。」

值得註意的是,【歷代名畫記·卷五】記載:

時右軍亦學畫於廙。廙畫孔子十弟子,贊雲:「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書畫法,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嗟爾,義之可不勖哉!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余事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己之道。」

簡而言之,王導與王廙兄弟,將鐘繇書法帶到了南方,並且由王廙傳給了王羲之。楷則、楷法,由鐘氏轉移到了王氏,並且在王氏子弟中開始了傳承。 在中國書法史上,瑯邪王氏成為了掌握核心技術的家族。

02 / 王廙的書法

咱們還是以小字為例,來進行「線索」的分析研究。

先請看王廙的【祥除帖】,是不是覺得很眼熟?

【閣帖】「遊相本」,掃描自【中國書法全集】

沒錯,慧眼如你,這是典型的鐘繇之法。

王廙從哥哥王導手裏的秘藏【宣示表】,看來是下了一番臨習的苦功夫的。

03 / 鐘繇、王廙、王羲之的「法」

這是一個老話題。有人總是講,我就是想怎麽寫就怎麽寫,不想聽你講道理,你只要告訴我怎麽寫字就行了。OK,寫字,照貓畫虎就可以了,臨帖臨得像就可以了,不需要人教。自己開心就好!

但是 要學「書法」,首先要學「法」,古人學東西,只學「法書」 。坊間那些時書,再漂亮都不屑一顧。

鐘繇、王廙、王羲之三人,又有哪些本質的共同點——「法」呢?

對比圖-從左至右:鐘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遊相本)、王羲之【黃庭經】(董跋本)

鐘繇、王廙、王羲之三人的字,都是 扣邊線 的。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只要扣邊線,字身立刻就立起來。

對比圖-從左至右:鐘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遊相本)、王羲之【黃庭經】(董跋本)

這是士大夫家族傳承下來的一個「法則」: 緊扣左邊線(或右邊線),把力道往另一邊發出去,每一道筆畫線條自然就會出紙、入紙,從而字身也自然擰緊(無需再故意考慮中宮),呈現往右上的斜勢,字身也同時浮出紙面,寫入空間。

04/何為「扣邊線」

「扣邊線」又叫「單邊法門」。寫字時發力的起點與收點基本上都在字型靠左側的一條線上(即圖中「白線"),字身旋扭,發力之後順勢書寫,完成剩余點畫。順勢就是發力點所產生的力的延伸,也就是展示。根據手腕的生理習慣,字形要左收右放,產生視覺的立體感。

處於邊線的落筆處,是發力的起點,從起點出發,手會自然回返,故落筆處也是發力的回歸點。這種結字法執筆發力更符合人的生理習慣,寫「字"有寫「一半"的感覺,所以稱為「半邊字」,這樣的字更有立體感。白色線段即是所謂邊線,是字的由來處,字從邊線旋轉著飛出。紅點是字和邊線嵌入的地方。

01、無需動筆臨寫,只要書空幾遍就能感受到,紅色落筆處是發力的原點,筆勢的原點,寫到此處為力盡、勢盡,繼續回返力再生焉、勢再生焉。這也是右手寫右邊字(半身字)的緣由,王羲之書寫時順應生理機能而已。明白這一點,臨帖才不會再只是描字了。

02、把字形、線條形狀去掉,只畫出骨線,筆勢就只剩下直來直去的回環往返,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了。董其昌說,「拆骨還父,拆肉還母」,我們聊作此解,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真身啊!米芾說「落筆處」(下筆處),要留意的正是這些地方,「如奏琴弦」,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描述呢——「【喪亂帖】的點畫如捲動中的不同翻側面,如撥琴弦,跳出一個個四面八方的音符。」

03、白色豎線,當然也是我們認為標示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大家對「扣邊線」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它是紅色落筆處的上下串聯線。但大家要自己很清楚,它並不是圖示的那種寬度,也並不一定就是垂直的——這會與書家書寫時的狀態有關,比如,米芾、董其昌的帖,往往單列字都沒有寫垂直,而是有一個角度的傾斜。

04、「出紙入紙交界點。」如何看出紙入紙、立體旋身這一點?教大家一個小方法:把「痛貫」二字全螢幕,然後將手機逆時針稍作旋轉,再慢慢推遠,瞇瞇眼看。(紙質字帖也是同樣的方法)立刻就活了——線條不在同一個平面,字身旋扭,你就能看到出紙、入紙處了。

書法家之間他們所寫的字都是各有特色的,不會是千篇一律。他們都是有自己特有的「扣邊線」,它是一種無形的規則,是在書法家們長期的練習中不斷形成的書法方法。

05/「中鋒脊」

什麽是書法中的「中鋒脊」呢?若以今人的眼光來看,所謂的「中鋒脊」不過是 增加點畫立體感 的一種方法而已。怎樣增加點畫的立體感?其實像書法中的一系列術語如「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等,若用好了,都能增加書法的立體感。

以西安碑林的【顏勤禮碑】為例,刻下去是陰文,但視覺效果像是「鼓起來」的陽文,鼓起來的效果就像中鋒書寫的線條中生出「屋脊」,故名「中鋒脊」,它特指有立體感的中鋒線條而已。書法線條有了立體感後,就可以從平行於紙面的二維線條進入三維空間,所形成的線條,在內部來看似乎是靜止的,整體效果上卻又似乎從中間凸起,如「三棱柱」般。

米芾的「中鋒脊」,其獨特之處就是摻進了繪畫的筆法。這是因為,米芾除了是書法家之外,他還是個著名畫家,所以要解其筆法可以好好看一看米芾的書畫。不過,由於米芾的畫沒有傳世作品,所以看他兒子米有仁的畫或明人董其昌的畫也可以。

畫家的書法,特別註重墨色的濃淡來表現書法的立體感。這本是畫家的傳統技能而來,以畫聖吳道子為例,他吸取了西域畫派的凹凸法,能以朱粉的厚薄表現人物骨肉的高低(「朱粉厚薄,皆見骨高下,而肉起陷處」),所畫出的天女,衣帶飄飄若飛,人稱「吳帶當風」,比較有立體感。「吳帶當風」從表面看是衣紋多運動體勢,從內部看則是用筆速度快而有力,線條粗細變化有致。「書畫同源」,在用筆都要求有力度、多變化,在起伏輕重、前後虛實間產立體感。

懂得了這一點,再看「中脊鋒」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要擅於運用速度快慢及側鋒、中鋒的變化,來改變點畫中墨色的濃淡以增加點畫的立體感而已。所以吳道子擅長的凹凸法屢次在米芾及董其昌筆下出現。米芾【畫史】形容為「圓潤折算,方圓凹凸」。董其昌說:「古人論畫有雲:‘下筆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懸解。吾以此悟高出歷代處,雖不能至,庶幾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遊丘壑間矣。「中鋒脊」的線條內紋線或平行或交疊或旋行,都是為了「下筆必有凹凸之形」,造成字型的空間感。

米芾將自己的寫字方式稱為「刷」字,其書法八面出鋒,以鋒抓紙,絲絲得力,要害則是用側鋒行筆,中側結合的方式寫出墨色濃淡及層次變化。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首先要學習側鋒「刷寫"。筆尖「橫上豎左」,練習用側鋒發力。接下來再練習中鋒和側鋒之間的互轉。最終達到中側鋒熟練運用,自由轉化,以便顯出墨色的濃淡,體現出點畫的力度及立體感。

以上就是所謂「中脊鋒」的筆法概要。不過一般的學書者沒有必要追求這個特點。如果不是專業的書寫者,這樣寫字太費事,且有追求「畫字」之嫌。但是如果想要搞出一定的名堂,適當借鑒一下畫家的筆法還是有好處的。像被譽當代「草聖」的林散之,他的書法暴得大名就得益於對繪畫中皴法及墨法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