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曾師感悟:太容易說「對不起」的人似乎根本不把「對不起」當回事

2024-01-09國風

我們每個人都要明白,責任是推不掉的,越想推的人越推不掉。

「曾仕強每日箴言」

西方人之間經常說「對不起」。

某些外國人喜歡抱怨中國人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肯開口說:「對不起,我錯了!」

於是,中國人也開始附和:「愛面子,所以不認錯。」

有人說我們「找理由」,有人說我們「文飾得比較好看一些」,也有人說我們「講門面,自己找階梯下台」。真的嗎?好像不盡然。

01.太容易說對不起,是沒有責任感的體現

現在的很多中國人時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特別是「時髦」的年輕人,背後背著大背包,卻任意地晃過來轉過去。

走過去的時候,碰到某甲的頭,趕快說:「對不起,對不起。」走回來,又打中某甲的頭,趕快再說:「對不起,對不起。」

請問,如果你是某甲,你會有什麽感想?

太容易說「對不起」的人,似乎根本不把「對不起」當一回事。

當他說「對不起」的時候,猶如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

這種人的「對不起」並沒有什麽實質意義,即使言明「我錯了」,看上去也不過嘴巴說說而已,就算開口說:「對不起,我錯了!」又有什麽用?

現在一些年輕人為趕潮流,學習西方人的言行,時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你問他,為什麽這樣?他可能回答:「人家外國人都是這樣的!」

現代資訊交流快速,我們已經擴大範圍,將責任推到遙遠的外國了。

中國人「謙虛」的美德,已經被視為「虛偽」而加以推翻。

年輕人動不動蹺起大拇指,認為自己了不起,問他為什麽如此?可能答案也是:「人家外國人都這樣嘛!」

「推、拖、拉」的道理原本沒有錯,卻被人解讀錯誤,以為「推、拖、拉」是一種單純的運作目的在「推給別人」。

把責任推給別人,原本是一種權宜之計,先暫時抵擋一番,當作障眼法或是擋箭牌,以騙騙別人,自己則深入檢討,趕快設法補救。

如果連自己都相信是別人的責任,那就完了,變成一種無可挽救的、沒有責任感的心態。

02.別抱著把責任,推出去的心態說對不起

中國人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

比如丈夫出門回家,看見妻子站在門口和路人吵架,不分青紅皂白,馬上加入「戰」線,站在妻子這一邊,把責任推給對方。

顧客坐進豆漿店,喊道:「來碗甜豆漿,一個燒餅和一根油條。」

服務員不應答,因為客人很多,如果每個人喊完之後都出聲應答,豈不麻煩,不弄錯就好了。

可是服務員端上來的是一碗鹹豆漿。顧客說:「小姐,我要甜的。」服務員疑惑:「明明聽見你說要鹹的,怎麽又變成甜的?」

顧客肯定地回答:「是你搞錯了!」服務員也同樣堅定:「先生,我沒有錯,是你說錯了!」

政府官員檢討缺失時,也一定把責任推給下面的人,說是下面辦事的人「因循茍且,得過且過」,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為什麽從來不想,自己這幾年來始終居於高位,又不是剛剛才從外國回來,平日天天在監督、指揮、抓方向,如今竟然完全沒有責任,要不要命?

我們每個人都要明白,責任是推不掉的,越想推的人越推不掉。

大家聽到大官的指責,嘴上不說,心中哪有不嘀咕的?民意、民意,並不是說出來的才算民意。

有過失就要下台,現代中國人似乎相當認同這個觀點。

殊不知高級官員所負責任範圍頗廣,發生過失的機會甚多,有過失就要不分緣由,一律下台。

那是加速高級人才的折舊,而且經驗也累積不起來,難道真的是好辦法嗎?

在「權責不分明」的環境中,把責任推出去,無疑是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

然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表最後加上一條「其他」,又怎麽能夠期望「權責分明」呢?

在這種情況下,把責任推出去,推不掉就會抗爭,幾乎成為現代中國人難以抗禦的心態。

放眼看去,整個社會盡是如此這般,我們又將何以自處?

抱著把責任推出去的不良心態,即使說再多的「對不起」也沒有意義。

雖然現代中國人可以像西方人那樣,也把「對不起」掛在嘴邊,似乎十分有禮貌。但以中國人的觀點,卻是:「對不起有什麽用?」

03.我們重實際,不重形式

一般來說,「對不起」只能用來向陌生人或交情不夠的人表示相當程度的歉意。

交情夠時,應該更進一步,想出具體的方法來補償,效果比較良好。

「對不起」,常用於下對上,較少用於上對下。 長輩向晚輩說「對不起」,晚輩就相當不好受。

這並不是權威或者層級在作祟,而是中國人最明白「讓長輩或上司向我們說對不起,吃虧的總是我們」的道理。

上司向部屬說「對不起」的時候,心裏免不了有些不愉快。

部屬又坦然地接受上司的對不起,更加促使上司用心抓部屬的缺點,結果當然是部屬吃虧。

「對不起」有兩種含義,一種完全是形式上的,嘴巴說「對不起」,心中則沒有絲毫「對不起」的感覺。

有些人嚴重到用「對不起」來開玩笑,他們認為:反正只要隨便說一聲「對不起」,便什麽事情都沒有,還有什麽不能開玩笑的?

另一種則是實質的,心裏非常難過,覺得十分抱歉,以致連「對不起」也說不出來。

我們是「重實際、不重形式」的民族,一旦有所差錯,就應該以實際的行動來「善補過」。

讓孩子從小養成說「對不起」的習慣,會不會因此放松自己,常常做出一些真的「對不起」 他人的事情呢?

人非聖賢,不可能不犯錯。孔子只教我們「不貳過」,不要一錯再錯,並沒有要求我們永不犯過。

但是,做事和做人一樣,都需要「慎始」。一開始便考慮會不會造成他人的不便,會不會造成別人的不安。

如果會,就要設法避免,自己修治自己,自己管好自己,時時謹慎,事事小心,不要做「對不起」自己或別人的事情;

這樣就可以不必說「對不起」,而不是做了,才到處說「對不起」。

萬一防不勝防,出了意外,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也要發自內心地道歉,不可以隨隨便便說「對不起」。

老話講「一個唾沫一個釘」,中國人是不會隨隨便便說「對不起」的,因為我們是負責任的民族。

小事情可以用「對不起」化解,但一定真心誠意,否則很容易變成習慣性的敷衍。

而且有些事情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對不起」就能掩蓋的,一定要配合實際行動去彌補和改正。

所以說,「對不起」的背後要有真誠和責任心,才能讓這句話真正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