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立秋美詩七首賞讀:萬綠枝頭一葉黃,拾得人間一夜涼

2024-08-14國風

立秋古詩七首:雖有正午熱,已覺中夜涼

公歷八月的上旬,農歷七月初,迎來了古老的節氣立秋。

立秋何以叫立秋,是因為在傳統古中國,是依據太陽有規律的在天空執行,制定了一年,而將一年平分為了四個有特色的階段,就是春夏秋冬。而立秋,則是傳統秋季的起點。

這種歷法,充滿了先民對於自然和時空的探索和認知,非常智慧。春是小草萌生的時段,夏是草木蔥郁,可以垂手摘果實的旺盛季,冬天則需要隱藏在洞穴房屋中避過冰淩和寒冷。而秋的本意,是禾本作物的成熟和收獲。而這些人們賴以生存的草木食品,和太陽的執行有著莫大的關系。一年四季最初是對應上古的農耕生活,人們知道春天來了要播種,夏天來了要摘取林間果實,秋天則是勤於土地,等待谷物成熟並收獲的階段。

雖然立秋時段,在大部份地區,依然有著高溫和炎熱,但是太陽已經持續南行,夜晚逐漸增長,並開始感受到了一絲絲涼風和涼意。以此為節點,天氣會逐漸變得宜人,當然舒適之後,則是寒冷。立秋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代表著氣溫開始逐漸走低,迎來了谷物成熟,萬木逐漸蕭瑟的變化時段。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陳朝 · 周弘讓【立秋 】

在上文中寫到,堯時代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作後稷,他和他的部落,善於耕種,這個聰慧的人,會按照氣候和時間種植農作物,並獲得豐收。而在上古,掌握這門技術,就等於是谷神和農神。他被堯任命為農師,教會其他人種植稷和黍。而我相信,堯時代制定節氣歷,有這樣一位古代科學家的參與。而這位後稷的後人們掌握著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夏朝為農官,在商朝,則被邊緣化了。但是他們這個部落,後來建立的國家叫作「豳」,再後來,這個國家裏出現了最有名的人物姬昌,就是周文王,而後開始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周朝」。

周朝是取代了靠征服和獻祭鬼神而壯大的強悍王朝商朝。這裏有一個歷史巨變,就是周朝推行的,就是農耕文化,而非絕對仰仗武力。因為先進的農業,帶來富庶和安定。

如果商朝的皇帝和貴族,大興祭祀,其目的可能是多多獲得掠奪而來的財富,那麽周朝的祭祀,最大的不同,在於祈禱風調雨順,給土地和人們好收成。

所以,春秋,對於皇帝和這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秋,就是代表收成和富庶。

在周朝,立秋前三天,就開始準備盛大的祭祀儀式,而到了立秋那天,皇帝率領百官,穿白色的衣裳,去迎接秋神。

而這樣的儀式,自周朝開始起,在中國延續了3000多年。

所以立秋,在古代是個大節,農民們知道立秋,就知道快到成熟和收獲季了。而普通人都知道,秋天來臨,哪怕天氣還炎熱,就要安排秋冬的衣裳和生活事宜。立秋還是古代重要的時間節點,有文化的人,多會在這日停留一下,感受秋天到來的那種微微不同的氣息。

在立秋這個早上,可以看到大火星正對著西方。那涼爽的風,在早晚之間吹來。

看,天空高藍,不再是夏天層雲疊嶂,時有雷雨的那種激烈,此時樹葉在風中搖曳,發出聲響,昨天還是夏風,今天就是秋風了。這是秋的聲音啊。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淡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唐 · 司空曙【立秋日 】

立秋當然是季節的轉變,同時也是人間時間的一個重要節點。

夏天已經過去,又一個秋天嶄新來到。為什麽會說蕭條呢?這不過是人們將秋季氣溫下行,草木雕零以及谷物成熟的同感,前行到了立秋這天。不過說的也對,如果說秋天是涼爽的,那麽立秋肯定是一個開始。

不過我在這首詩裏,沒有看到蕭條,只是看到了一種舒適的秋意。

那荷花開得繁茂,到了盛極而衰,紅衣隨時脫卸的那種成熟美,因為還有蓮蓬,在中間楚楚生成。柳樹枝葉茂盛,只不過,地上開始有了落葉。

關於柳樹的落葉,其實盛夏就有,高溫狀態,很多柳樹的葉子,提前雕謝,這是樹木適應氣候變遷,新陳代謝而有的自然現象。若說大規模落葉,柳樹是在晚秋時段。

不過,詩人寫的也對,隨著太陽高度的降低,太陽光葉沒有盛夏那麽炙熱和灼眼,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早晚之間,會感覺涼爽,時有清風,可以解暑。

若是到了晚上,有些地方,可能連扇子也用不上了。

「今歲立秋早,便覺驅探湯。

雖有正午熱,已覺中夜涼。

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場。

吾心喜可知,紀實藏詩章。」 宋 · 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其二十 】

靠近或者居住在山區的地方,多樹木蔭蔽,且自然生態可以調節氣溫,夏天會比城市更舒服一點。不過遇到高溫天氣,還是會覺得濕熱。

這首詩,寫的是山中立秋,大約立秋節氣是在農歷六月尾,所以稱為立秋早。

這裏真是舒適,立秋一到,就感覺遠離了在熱水中蒸煮的那種暑熱。

雖然白天中午,依舊很熱,但是到了半夜,已經明顯感到涼意了。

這也是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白天依然升溫快,但是到了晚上,晝夜溫差拉大,人們終於可以舒適的睡覺,彌補酷暑的睡眠不足和精力消耗。

在山間,早秋的作物,麻和豆類在屋覺茁壯成長,而早熟的谷物,已經成熟並且收獲在曬場。

秋,就是成熟啊。

在這舒爽宜人的山間,立秋給詩人帶來的是田園喜樂。

「西風初入小溪帆,旋織波紋縐淺藍。

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沈醉白蓮酣。」 南宋 · 範成大【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三絕 其一】

荷花的盛花期是在傳統的夏秋之交,尤其是早秋,是荷花吸足了水分和陽光,絢爛開花並結果的時段,所謂采蓮南塘秋,荷花過人頭。

這是荷花最絢爛豐美的時期,萬花怒放,又蓮蓬搖曳,花果同時。

立秋後幾天,趁著白天有點風,劃船進入一條小溪,藍天倒影溪水,小船滑過後的水紋,像淡藍色的絲綢。

而後船駛入了一片荷花蕩中,那無數的荷花荷葉封住了水面,在陽光下,高高低低的紅蓮花白蓮花那開得熱鬧啊,花色如酣,花香如醉,讓人流連忘返。

「萬綠枝頭一葉黃,秋風恰則到林塘。

晚雲更作瀟瀟雨,拾得人間一夜涼。」 南宋 · 舒邦佐【立秋後十日 】

盛夏和早秋,都是白天氣溫最高的時段,有些樹木的葉子因為陽光曬烤,又或者樹木的水分供給不到高枝,而會發黃雕謝。這在柳樹上,體現比較明顯。一些樹葉老化,會如蝴蝶一樣翩翩落下。

秋季很漫長,溫度會持續下行,隨著日照的減少,葉綠素合成不足,在仲秋或者晚秋,葉片呈黃綠色,而到了水分嚴重不足,樹木才會大面積落葉,以保障主幹生機,度過寒冷的冬天。

一葉知秋的說法,來源於淮南子的一個比喻,看見一片樹葉掉落,而知道秋天來,是強調的一種規律,並非是說,葉子必然會在立秋時節掉落。

宋朝宮廷為了強調立秋秋來這個節氣,特地將梧桐盆景應景,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一聲鐘響,梧桐葉子應聲而落,來強調「一葉知秋」。這是人造的應景魔術。

中國梧桐葉片巨大,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當水分不足,或者陽光減少時,梧桐葉子發黃,是秋天最先落葉的樹種。但是通常早秋時段,很多地方還處於高溫高濕的狀態,梧桐葉子,也不會輕易掉落。

不過,立秋是傳統秋季的開始,偶爾發現一兩片黃葉和落葉,也足以使人生出秋來的感嘆。

比如這位詩人恰好看見一片黃葉掛在綠樹枝頭,又恰好在立秋,有一場及時涼爽的風雨。

走在樹下,拾起這片落葉,仿佛拾起了秋天的涼爽。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