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當在思慮什麽是正見時就已經不是正見了,保持這個覺性就是見性

2024-07-23國風

上接【禪宗人物誌:六祖慧能大鑒禪師(十二)慧能法嗣——河北智隍】

智常禪師是信州人(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年紀很小就出家了,四處參訪,一心只求開悟。最近參偈大通和尚,但對大通和尚所說還心存疑慮。所以前來參禮慧能,希望他能為自己答疑解惑。

行禮之後慧能就問他:「你從哪裏來?來找我欲求何事?」

智常就如實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前段時間自己在洪州白峰山跟隨大通和尚,承蒙他開示見性成佛的道理,但自己一直沒有搞明白。來到吉州(今屬江西省吉安市)後,有人指點我來投您門下,懇求和尚慈悲,為我指明方向。

待智常道明來意,慧能說道:「原來是這樣。那大通和尚是怎麽給你講的呢?說來聽聽。」

智常說:我到大通和尚處三月有余,但一直沒有機會得到他的開示和教誨。由於求法心切,一天夜裏我就單獨進入丈室向他求教:請問和尚,什麽才是我的本心本性?」

見我有此問,大通和尚緩緩推開窗戶,指著夜空問道:「你見到虛空了嗎?」

我擡頭看了看深邃的星空,回答說:「看見了」。

接著他又問:「你看得到虛空的形狀、大小、顏色、長短了嗎?」

我搖搖頭說:「虛空無形,無從得知其這些相貌啊。」

大通和尚點點頭,然後說道:「你的本性就如同這虛空,沒有一物可見,也沒有一物可知,這就是正見真知。沒有青黃、長短等任何相對的分別,只有覺性清凈如一。悟入這個圓滿光明的覺悟,就是親見自己的本性,也就成佛了。」

智常繼續說道:「聽了大通和尚的這些話,覺得有些道理,但仍有疑惑,但自己又說不上來哪裏不對。因此希望和尚慈悲,為我掃除疑惑。」

慧能靜靜的聽完了智常所說,已知道了問題的所在,於是說道:「如果「空無一物」就是正見真知,那就不存在真正的正見真知,因此「空無一物」已經否定了一切。這句話成立的同時又否定了自己。」

就好比【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這句話是真理,那它同時也是虛妄的。

「其實大通和尚所說,並不是像他說的那樣真的「空無一物」,他還是存在知見的,這正是令你迷惑的地方。現在為你說一首偈頌,聽好了: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法:通常所指現象、事物等客觀存在,不要限定為「佛法」、「方法」。

「不見一法」,「不知一法」,即:不執著於物質和意識方面的「有」,這就是心存「無見」。「無見」就是「空見」,但「空」不是什麽也沒有,不是還有「空」在嗎?所以「空」也是一種執著,「無見」也是一種「見」。

這種「空見」也不究竟,就像白雲遮日,真相仍被掩蓋;亦如虛空閃電,仍是無中生有。對於「空」的執著一旦生起,也是心有所住,當然不能見到本性了。所以,「空見」也不是正見真知,自然也無從覺悟了。

那什麽是「正見真知」呢?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好好琢磨慧能所說的:

「汝當一念自知非」

當你在思慮什麽是「正見真知」時就已經不是「正見真知」了,只有保持這個「覺知」,本性自然就會時時顯現,就是見性了。

其實,不管是對「有」的執著還是對「空」的執著,都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必然不可見本性,就像烏雲遮日,本性被遮蔽。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慧能開悟的源頭,他也一直把這句話用於實踐,「悟、入、修、證」都是它。

你看,慧能給出答案了嗎?給出了,「應無所住」!真的給出答案了嗎?好像又沒有,並沒有說該如何「住」啊,該怎麽住就怎麽住,該如何住呢?境下自知,別人豈可摻言?

如果慧能也給出了一個「確切」的答案,那還會是答案嗎!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確切的答案扼殺了自性。

如果只有這樣才正確,那其他的都不正確,那麽其他的就不會再存在了。就好比:只有這家面館的面才值得吃,其他的都不值得吃,其他面館還會存在嗎?可現實並不這樣,而是氣象萬千。

不管這家面館的面有多「難」吃,還是會有人來吃的;不管那家面館的面有多「好」吃,仍然會有人不喜歡。

之所以世界充滿無限生命力,就是因為百花齊放才是「道」啊,哪裏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凡是說正確答案就已經不是「正見真知」了。

正因為慧能沒有給出像大通和尚那樣確切的答案,所以智常當下悟了,他還作偈一首,來表達他此時的心情: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應緣而起種種認知、見解,自以為在這些思維與見解中就能找到真理。殊不知,心中存有找尋真理的想法就已經與真理背道而馳了。

心中如有一絲「開悟」的想法,就不可能越過任何迷妄,因為心中所住皆為妄想,即使這一想法本身還是「無中生有」。

其實,本心本性一直都在,不離不棄。要知道浮現在心中的任何「見」、「知」都是本心的無窮妙用、本性的精彩演出。一切無常,本心不變。我卻被那些「妙用」、「演出」牽著走,而對本心卻失察了。

還好有六祖慧能為我答疑解惑,否則我還在那些精彩的知見中流連。不是執著於「常」就是執著於「斷」,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永遠在門外茫然徘徊呢!

無端起知見,常人都難免,甚至還以「著相求菩提」而作為終生使命,「活到老學到老」。

不管是任何宗 教,甚至科學、學術、技術、研究領域,大都認定自己的「知見」而絕不動搖,並為之而奮鬥,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要警醒,或許這也是一個大陷阱哦。

有這樣一則有趣的小故事,權當笑談,可別當真。

佛陀一直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倡導大家行善。

一天,佛陀走過一片森林時,一只小猴子蹦跳著過來高興的告訴他說:「我今天做了一件善事。」

佛陀問:「什麽善事呢?」

「你等著啊!」說著猴子爬回樹上,拿出一條死魚,擺在佛陀面前,然後說道:「今天早上我見這條魚溺在水裏,不停地擺著尾巴掙紮,感覺就快被淹死了。於是我把它打撈上來,掛在樹上晾幹了它身上的水份。」

說完,猴子拍了拍幹癟的魚身,瞪大眼睛望著佛陀,期待著佛陀的表揚。

佛陀看著這條無端被猴子「晾幹的魚兒」,想起「無端起知見」的人們,心中暗暗感嘆:看來我的傳道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這個故事很誇張嗎?或許是吧,但人們同樣做著這樣的事而覺得很正常。

從小師長們就要求我們:

「應該吃這些才健康!」

「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這樣說、這樣做,如何如何待人接物!」

「應該選這個專業,應該報考這個學校,應該應聘這份工作,應該找這樣的物件!」

這還沒完,最讓人無語的是,每當我們不聽「指揮」的時候,他們就說:這都是為你好!

「這都是為你好」,怕是最大的謊言了吧!「無端起知見」,莫說猴子,還有誰能和人比呢?

【禪宗人物誌:六祖慧能大鑒禪師(十三)慧能法嗣——信州智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