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詩仙」的長江情緣

2024-08-21國風

「詩仙」的長江情緣

長江,這條橫貫中華大地的巨龍,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輝煌,也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才情與夢想。在眾多吟詠長江的詩篇中,李白的詩作尤為突出,他以豪放飄逸的筆觸,賦予長江以無限的詩意和生命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品讀李白的詩篇,從中感受長江的波瀾壯闊,領略長江文化的深厚內涵。

李白畫像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李白的一生,與長江有著不解之緣。他11次暢遊金陵,6次遊歷江夏,5次往揚州覽勝,7次赴宣城觀景……在李白的筆下,有挾持九派、滔滔東逝的長江,有橫沖直撞、沖斷天門的長江,有擁抱海潮、逆流倒卷的長江,還有波平如鏡、明朗開闊的長江。可以說,長江的水早已融進了李白的筆墨,成為了他詩詞中最壯美,也是最靈秀的存在。

25歲時,李白第一次辭親遠遊,夜發清溪,直奔長江三峽。雖然心中充滿著對鄉土的留戀,但這並沒有消磨他的少年俠氣。明月當空,抒發心誌,這首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橫空出世: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年少的李白抱著與明月爭勝之心,立四方之誌,出蜀遠遊,氣魄不凡,猶如大鵬振翅高飛。

長江三峽

而當李白真正置身於長江三峽的巍峨綺麗中,胸中的一腔豪情被奔騰的江水徹底喚醒。「瞿塘灩滪堆,五月不可觸」「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長江三峽之美匯聚筆下,寫也寫不完。

多年後,當年邁的李白再次遇到三峽時,他的那份豪情,依舊不減當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當船行至長江上最險峻的一段時,行船的緩慢與內心的悲苦纏綿交織,便有了【上三峽】中「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的感慨。但苦難終究無法磨滅李白心中的浪漫,行至白帝城時,忽然收到赦免的訊息,李白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行至江陵,一首飽含喜悅心情的【早發白帝城】噴湧而出: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彼時,三峽水急灘險,船只溯流而上,只覺滯重不堪,而今順流而下,李白倍感心情暢快,行船輕如無物,雷霆雨露,在他的詩句裏都別有情趣。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27歲。他行至湖北安陸,盤桓十年之久,以詩酒會友,逍遙度日。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結為摯友。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相會,也就是如今的武漢。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寫下了一首才情橫溢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

歲月百轉千回,萬物相伴地老天荒。如今,當我們來到長江岸邊,天邊依然流轉著朝霞彩雲,腳下還是那道流淌的江水,眼前還是當年的山川田野,但李白的詩句卻能一次次地將我們帶回到當年他筆下的柳蔭和浪濤中的扁舟,帶我們伸手去摘千年前的那片月光,帶我們伴隨壯美的詩篇去親近這條古老江流。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責編丨王子月

文案丨燕乃一

美術設計丨楊樺

校對丨羅景月

部份圖片來自於網絡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 影視制播中心 )出品

(收聽更多夜讀文章,請關註「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選單欄—主題欄目—夜讀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