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大道殘卷出莊子,半部天書知北遊

2023-12-21國風

當我們走進大自然時總是心曠神怡,可一回到城市的混凝土鋼鐵叢林,一股莫名的壓迫感便又不期而至,這種明顯的反差是因為離道越近,人就會感覺越舒適,反之,離道越遠,萬物越覺得不適然。正如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是因為天地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萬物都感覺到最適然,所以這種萬物總相宜的狀態才是合道的,才是最美的, 人什麽時候能感知到這種古樸自然無為之美了,什麽時候就能領悟到"道"的內涵。

那麽如何感知這種自然無為之美呢?在知北遊這篇文章中,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莊子給出的辦法是,像聖人一樣,原天地之美。原是還原、追求本源的意思,美,一是指自然界的外相;二是指內心對美感的覺察。意思是說透過對天地之美的認識和感受,去洞悉宇宙萬物演化發展的規律道理。那些具有很高智慧和很高素養的至人和大聖,知道順其自然,不會胡亂作為,是因為他們觀察天地受到了啟發。

受到什麽樣的啟發呢?莊子接著說,那神明般的大道是極其精微玄妙的,它參與了天地成物的無窮變化;有形的事物總是處於不斷地產生和消亡的過程之中,不管它在形態上怎樣作有序的變化,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根本性質和最終原因;因為天地萬物似乎是自古以來原來就如此這般地普遍存在著。四方上下的六合三維空間雖然如此的巨大,還是沒有超出大道之外;秋毫雖小,仍然要靠道的作用才能形成自己的形體。天下萬事萬物無不在升降往來地變化著,但作為整體它卻永遠是生機勃勃的,不會因固定而衰變;暑往寒來,四時執行,它們都有自己固定的自然秩序;大道是那麽混沌昧暗仿佛並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生機盛旺、神妙莫測卻又不留下具體的形象,萬物被它養育卻一點也未覺察。這就稱作本根,可以用它來觀察自然之道了。

萬物本於地,地本於天,天本於道,道無形無跡,無處不在,但偏偏有一個杠精,非要問莊子道在哪裏?

這個杠精就是東郭子,能稱之為子,應該是個有學問的人,這一天正巧遇見了莊子,就問莊子說:「莊兄啊,你天天講道啊道的,道究竟存在於什麽地方呢?我為什麽從來沒看見過,也沒感知過它呢?」,莊子說:「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哪裏聽得懂,窮追不舍地問道:如果必須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呢?為了掊擊他的認知,莊子隨口說道:在螻蟻之中。

這個答案讓東郭子很吃驚,說道:道怎麽會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呢?」莊子說:「在稻田的稗草裏。」東郭子心中已然認為道有高下之別,這是其第二錯誤成見。為了繼續打破其錯誤認知,莊子又說在稗草裏。東郭子說:「怎麽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塊磚頭中。」可是東郭子還是沒有醒悟,所以莊子繼續遞了他一個磚頭。東郭子說:「怎麽越來越低下呢?」見他還是不明白,莊子最後幹脆說:在大小便裏。東郭子聽了後不再吭聲。

這個東郭子搞得莊子只好端出屎盆子來,這下可把東郭子的成見分別妄想全部截斷,呆住了。這是莊子用高超的智慧讓東郭子達到「掊擊爾知,澡雪精神,齋戒靜心」的狀態。

接著莊子說:「先生的提問,本來就沒有觸及道的本質,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裏尋找道,萬物沒有什麽東西可以逃離開它。

蟻有其靈性,靈性就是道;稗草的存在離不開陽光、泥土、空氣和雨水共同化育,與天地是一體,哪裏離開過道;磚瓦雖然沒有生命,但卻凝聚著人和天地的共同創造,還是沒離開道;屎尿雖然對人是廢物,但卻是滋養植物的肥料,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是廢物,都是道的一分子,屎尿之中當然也有道。在莊子看來,物中皆有道,至低就是至高,萬物齊一,並無高下之別。

莊子拍了拍東郭子說:遍周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為了說明萬物齊一,道無所不在的思想,莊子用了三個字遍、周、鹹來描述這樣的道理。遍,是說在無盡的空間尺度上,萬物都是宇宙身體延伸的一部份。周,是說在無盡的生命周期上,萬物的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份。鹹,是指全和都的意思,意思是說,在無盡的演化中,萬物都體現著宇宙精神的一部份。

理解了萬物為一,才能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理解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遊歷於道中,見東郭子這個本杠精聽得很投入,似乎有所感悟,莊子開始傳其至道。他說:東郭子,來來來,端坐下來,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 無何有之宮是至虛之所,莊子用語言引導著東郭子首先入至虛之境,進入什麽都沒有,什麽都不存在的至道之中,雖然萬物千差萬別,變化無窮無盡,但回歸本源,無非都是陰陽二氣的變化使然,未孕育以前新的生命並不存在,一個新的事物在被發明以前只存在於圖紙上,圖紙未形成之前只存在於發明者的腦海裏,腦海裏的思想未形成之前什麽都不存在,未始有物之前,一切都是虛無,放空人為的分別心,用虛空的至道視角觀天下,萬物之根本,天地之大美,宇宙之規律一一呈現。

見東郭子已經進入至虛之境,莊子接著引導他進入至靜之境,他說嘗相與無為乎!淡淡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閑乎!

觀天之道,是為了執天之行,如何執天之行呢?莊子給的方案就是順應變化無為而處。進入到至虛至靜的無為之境,恬淡而又寂靜!廣漠而又清虛!調諧而又安閑!至道本無為,無為可至道。

我的心誌空寂,無所不往而不知要到哪裏,來來去去而不知哪裏是終點,我已經來來往往而不知何處是終結;自由放任,雖有大智之人進入其中,也不能得知大道的止境。主宰萬物的道與萬物沒有分界,而物與物之間的分界,只是叫作物界而已。由無際的道轉為有際的物,又從有際的物復歸於無際的道。所謂的盈滿、空虛、衰敗、消殺,是道使萬物盈滿空虛而自身並不盈滿空虛,是道使萬物衰敗消殺而自身並不衰敗消殺,是道使萬物有本有末而自身無本無末,是道使萬物積聚消散而道本身不會積聚消散。站在萬物一體的角度,無有無不有,無為無不為,無在無不在。

東郭子是個道心不足的學渣,莊子只有先破其執念、去其分別之心,再帶領其入虛入靜,一步一步引導其悟入大道,那麽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悟道呢?作者認為不是,比如學霸齧缺悟道就是一個叫絕的傳奇。

齧缺向被衣請教要如何才能入道,被衣說: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意思是說,端正你的形體,集中你的視力,自然的和氣便會到來;收斂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神將舍於心中。神舍於心,德潤於形,就是得道了,到那時候,你的眼睛就會變得像稚氣無邪初生的小牛犢一樣,不會去探求外在的事物。這是被衣向齧缺傳授入道大法。端正身形,回光返照,意守玄關,止息念想,自然德潤肢體,道居心中。易傳坤卦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被衣話還沒說完,齧缺便已睡著。換作我們現在的老師估計得叫起來罰站一小時,但被衣老師見了不但不生氣,還高興的不得了,唱著歌兒離去,說:「身形猶如枯骸,內心猶如死灰,樸實的心思返歸本真,而且並不因為這個緣故而有所矜持,渾渾噩噩,昏昏暗暗,沒有心計而不能與之共謀。那將是什麽樣的人啊!」可見齧缺是個上上根人,在真人被衣的引導下,馬上與之同頻,返璞歸真,頓入混沌道中。

文章雖然講齧缺在被衣引導下得入至道,那是不是說只要方法正確,道是可以得到的呢?我們接著看,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 丞說:「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所據有,你怎麽能獲得並占有大道呢?」認為有道可得的人,其心尚未離我,故有所執,所以丞以身非吾所有破之。

舜說:「我的身體不是由我所有,那誰會擁有我的身體呢?」丞說:「這是天地把形體托給了你;降生人世並非你所據有,這是天地給予的和順之氣凝積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據有,這也是天地把和順之氣凝聚於你;即使是你的子孫也不是你所據有,這是天地所給予你的蛻變之形。

此身之存在,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食物,這些都是天地所賦予,所以說是天地之委形;萬物本質上都是天地陰陽二氣和合而生,所以說是天地之委和;性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順應天地之道,所以說是天地之委順;子孫之存有也是人籍天地之資源蛻變而成,所以說是天地之委蛇。故知我的本質不過是天地之投影。

所以,行走不知去哪裏,居處不知持守什麽,飲食不知什麽滋味;行走、居處和飲食都不過是天地之間氣的運動,又怎麽可以獲得並據有呢?」所以從根本而言,我的一切不過都是天地之氣的運動,哪裏有我呢?既然沒有我,又哪裏又有什麽可得呢?

因此只有當你真正看清其實並沒有我的存在,放下了自我的執著與抓取,才能真正融入天地,回歸道中。

所以老子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古德和得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