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張崇發|【趙城金藏】始末記(一)

2023-12-14國風

【趙城金藏】始末記(一)

作者 張崇發

目 次

一、來歷

中外高僧數代辛苦,精心轉譯西域經

積少成多集中編纂,終成佛教大經典

二、雕印

平民女子毅然斷臂,募款刻經三十載

晉南百姓舍財捐物,萬民資助成壯舉

三、發現

範成和尚深入民間,訪求遺失零散經

蔣氏唯心冒險渡河,全為雕印始末考

四、搶運

趙城縣委奉命護寶,發動群眾運公糧

八路戰士神出鬼沒,挫敗日寇搶經計

五、護理

太嶽行署愛經如命,炮火聲中藏國寶

大學教師精心照看,積勞成疾吐鮮血

六、修復

北圖領導抽調名匠,全力以赴裱藏經

洋洋千卷工程浩繁,四人苦戰整十年

七、珍藏

文化革命大破四舊,趙城金藏均完好

善本居里制度嚴密,片紙只字皆無恙

在國家圖書館善本居里,珍藏著一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卷軸式「古書」--【趙城金藏】,它誕生於金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距今800余年,是中國之瑰寶,像秦代兵馬俑一樣罕見,象萬裏長城一樣吸引中外人士,特別是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人們。它的產生、雕印、發現、搶運、修復及珍藏過程,頗具傳奇色彩,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

(一 )來歷

中外高僧數代辛苦,精心轉譯西域經

積少成多集中編纂,終成佛教大經典

這部【趙城金藏】,說起它的來歷,實在不平凡。

它的絕大部份內容,都是中國後漢以後北宋以前,各朝各代的著名高僧,及當時來華傳教講學的天竺、安息等國的高僧們,不辭辛苦,一字一句從梵文譯為漢文,爾後編纂成書的。從現在的經文看,參加轉譯、編纂的中外高僧,多達200余人。其中,最有名的譯師是安世高、鳩摩羅什、玄奘、義凈等人。

【趙城金藏】中的【大集經】內,就有安世高的譯著。這個安世高是安息國(今伊朗高原東北)的佛教學者。中國佛教剛剛興起之時(後漢),他便來華譯經。【中國佛教】一書稱:「後漢末期的佛典轉譯事業,主要開始於安世高。」可見他對中國佛教的貢獻是十分大的。他從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20余年間,先後譯出【安般守意經】、【大十二門經】等多部經書。據【高僧傳】記載,安世高生前共為中國譯出39部經。他譯經筆調質樸,直而不野,「音近雅質,敦兮若樸,或變為文,或因質不飾。」(註1),備受當時佛教學者的推崇。

安世高在譯經的同時,還廣為授教。當時參與譯事的中國僧人嚴佛調,就親受教於安世高門下。

安世高大師

鳩摩羅什法師

鳩摩羅什的譯作,在【趙城金藏】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大智度論(100卷)】了。羅什是中國東晉時代的佛教學者。東晉佛教極盛,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2 人,其中就有羅什。【中國佛教】高度贊揚羅什的功績,說他「是一位對中國佛教起過重大影響的傑出學者和轉譯家。」羅什原籍天竺,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精通印度佛教,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皇帝姚興聞其高名,派人將羅什迎請到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晤言相對。」(註2)並請他住到西明閣和逍遙園譯經。羅什受到如此優待,便率領800余弟子,發奮轉譯。有時,羅什還與姚興皇帝共同探討「什持梵文,興執舊經,以相讎校」。由於羅什的譯文流便、園通,800僧眾及姚興「眾心愜伏,莫不欣贊。」羅什於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在逍遙園逝世,時年70歲,一生譯經74部384卷。他的名字和譯作,同【趙城金藏】一起,將長存不朽。(註3)

玄奘法師

玄奘是我們熟悉的人物,他的譯作在【趙城金藏】中占了相當一大部份,除了譯經外,還有他的名著【西域記】3部17卷。玄奘的功績,大於安世高、羅什等人的地方,在於他所轉譯的經卷,都是他自己跋山涉水從西域16國親自取回的。他於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秋天,悄悄從長安出發,至貞觀十六年啟程回國,前後在西域十六國(主要是天竺)取經求學17年。這期間,他廣泛搜集西域各國的梵文經書,僅帶回國內的就多達657部(有一部份在渡越印度河時流失了)。回到長安後,玄奘專心致誌轉譯經書19年,譯出經書75部、1335卷,數量空前,質素超群。李唐一代,總計譯師26人,共譯經372部2159卷。玄奘所譯卷數占總數一半以上。

玄奘高僧最感人的事跡是,排除萬難去西域取經。那時,玄奘騎著一匹又老又瘦的馬,在茫茫無邊的沙漠中行走,沒有道路,就沿著前人留下的駱駝糞和遇難人畜的白骨前進;驕陽似火,只能白晝潛伏,夜間急行。剛走出長安不遠,在瓜州附近(今甘肅安西縣),玄奘就遭到一難。他不慎將一大皮袋水打翻了,人、馬都沒有水可飲。「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腔幹焦,幾將殞絕,不復能進。」(註4 )但玄奘是個意誌堅強者,他硬是忍著焦渴,前進了5天,後來人和馬終於都昏倒了。萬幸的是,他騎的老馬在夜風中清醒過來,聞到了水味,馱著稍稍清醒的玄奘,來到一個有水的地方,這才救了命。

穿過沙漠之後,玄奘又遇到了雪山,這個雪山唐代稱「淩山」,在今中蘇邊界,漢名勝利峰,又名汗騰格裏峰。這是一座萬年雪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稱這裏是:「蹊徑崎嶇,登涉艱阻。加以風雪雜飛,雖復履重裘,不免寒戰。」意思是穿兩套靴子,穿好幾件皮衣,也抵不住寒冷。但玄奘在這座山上走了7日。7 天中,玄奘一行人凍死了十三、四人。沿途,玄奘還得與饑餓和攔路行劫的山賊、盜寇作鬥爭。因此,小說【西遊記】說,唐僧西天取經歷遭九九八十一難。陳舜臣先生在他有【新西遊記】裏則說:「玄奘去時飽嘗了無法言說的艱難困苦。回來時的辛苦也不亞於去時。雖說有了在西域行路時的經驗,但他去時還只是二十幾歲的青年,回來時已年過四十。」

這些艱難困苦,在【大唐西域記】中和【三藏法師傳】中都有描述。它說明【趙城金藏】是多麽來之不易啊!

義凈法師

義凈在玄奘之後,也是唐代著名佛學轉譯家。早在少年時代,義凈便「萌其誌,欲遊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37歲時開始遊歷,一個人「奮勵孤行,備歷艱險,……諸有聖跡心得追尋。經25年,歷30余國,……得梵本經、律、論近400部。」(註5 )從公元706年開始,義凈轉譯自己取回的梵文經卷,主攻律典,至公元711年,共譯出律典61部、260卷。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義凈逝世,終年79歲。

這些佛教轉譯家們譯出的佛典,從隋朝開始由零散編為整體,稱為「一切經」(意思是匯集了佛教的一切經典),也稱「大藏經」。

唐朝在隋「大藏經」基礎上,又編了許多種,其中以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編的【開元釋教錄】影響最大,它的入藏目錄共收1076部5048卷,當時全是手抄本。

到了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隨著木版雕刻技術的發展,這種手抄本的「大藏經」第一次被雕印,所刻數量達到653帙6620余卷。這個印本被後人稱為【開寶藏】,可惜今已散失,僅存幾十卷。

【開寶藏】刻成後,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也就是金皇統九年,北方的金朝,曾仿照【開寶藏】的風格,重新雕印了【大藏經】,並增添了一些重要著述,共682帙約7000卷。這部金代印制的【大藏經】後來藏於山西趙城縣廣勝寺,於是便有了【趙城金藏】這個名字。

(未完,待續二~~七)

作者聲明

【國寶<趙城金藏>始末記】寫於1982年秋,1983年3月~7月【並州文化】月刊連載。40年來,有人曾大量盜用本文內容,我保持了克制,但不放棄適當時侯追究法律責任。

近幾年,我對本文又作了多次修改,補充了新內容,特重新發表。

今鄭重聲明:今後,凡參照本文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使用文中照片,事先要與作者聯系,獲攝影者授權後才可使用。否則按違犯【著作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2022年10月25日

撰文:張崇發

照片:張崇發、網 絡

制作:張崇發

作者簡介: 張崇發,1945年生,原北京軍區【戰友報】、宣傳部專職新聞幹部,轉業後在【中國引進報】工作1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老新聞工作者」榮譽證書獲得者,主任記者,國家一級編劇,資深旅遊文化研究人員,從事新聞寫作20年,從事旅遊文化研究20年,出版【中華名勝古跡趣聞錄】(上下冊)、【中華名勝古跡傳說】(上下冊)、【董其武將軍傳奇人生】等書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