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盤點古代科舉考試的幾種常用作弊手段,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4-06-08國風

高考牽動千家萬戶,在如今國人心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分量。十年寒窗苦讀,將在今朝化為成果。短短數天的高考,折射出少年中國的激揚。

當然,真正決定人生命運的絕不僅僅只是卷面上的分數,還有對進步的渴望。

不過,每年高考期間總會出現一些作弊被抓的新聞。

那有著古代高考之稱的「科舉」,是否也會有學子作弊?古代科舉又有哪些防作弊手段呢?

科舉制最早起源於漢朝的察舉制,漢文帝就曾親自考驗過晁錯。直到隋朝末年,隋煬帝設進士科,打破世襲傳統,從寒門學子中挑選精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逐步完善。具體算算,從公元605年到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的終止時間1905年,整整1300年共產生700多個狀元,億萬名學子踏上科舉之路。

正如武俠小說裏說的那樣,「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無數名學子想要闖過獨木橋,除勤學苦讀外,少部份人也會走上歪門邪道,試圖透過作弊取得好成績。

結合1300年的科舉史,古代學子大概有四種作弊手段,首當其沖的就是行賄或直接威脅主考官。

古代科舉遠遠不如現在高考那樣完全公平公正,每次開考前,考題總是能被泄露出去。其中不乏一些權貴的孩子,透過父輩祖輩的渠道提前拿到考題。更有甚者為了科舉成功,專門向主考官行賄。

唐代後期局勢動蕩,科場腐敗,主考官不等學子來主動行賄就先出台檔,已經到了賣官鬻爵買的地步。

這一作弊手段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同治年間的進士。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走後門」,周福清特意給光緒十九年浙江鄉試主考官殷如璋寫了封信,信中提到他將會奉上一萬元的紅包。

主考官卻當場翻臉不認人,把魯迅父親和其他想要行賄的學子通通取消考試資格。從那之後周家衰敗,周福清更是遭到朝廷嚴厲通緝,最終坐了八年大牢。

由此可見,賄賂主考官的作弊手段有一定的風險。

除賄賂考官外,古代學子常用的作弊手段其二就是僱用「槍手」。這裏的「槍手」,指的是能力出眾、才華過人,有著豐富科考經驗的前輩。

古代沒有身份證和照片,考試答卷時間都很長,這也給學子僱用「槍手」提供了便利。晚唐時期,大才子溫庭筠就經常受他人之邀,前往考場當「槍手」。

明清時期,一些專門為學子代考的「槍手」甚至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學子們花些錢能辦成大事,自然何樂而不為。

第三種作弊手段是攜帶小抄。畢竟賄賂考官,僱用「槍手」需要花大錢,家裏還要有些關系。攜帶小抄進入考場,全憑個人眼力和操作,有著極強的隱蔽性與操作性,經濟實惠。

小抄的作弊手段最早起源於北宋,到了南宋,趙構為籠絡知識分子,懈怠考場紀律,導致許多考生居然堂而皇之地使用小抄。

明清兩代對科考的管理開始嚴厲,但依舊不乏鋌而走險的夾帶高手。一旦被考官查出有作弊行為,不僅立即取消考試資格,還要背負法律責任,嚴重者甚至砍頭。

第四種作弊手段,就是在自己的試卷上做記號,這一點,魯迅的爺爺在行賄時已經提到過。

「做記號」,指的是考官與考生透過卷面上特定的符號進行作弊。所以從唐代開始,試卷實行「糊名制」。宋真宗時實行「謄錄」,讓收卷老師用紅墨水再謄抄一個副本給主考官批閱。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考生們還是想方設法在自己的試卷上做記號,以便自己的長輩能去找人托關系。歷史上最為出名的類似事件,出自光緒的老師翁同龢。

清光緒十八年,狀元出身的翁同龢擔任主考官,參加會試的有他特別欣賞的江蘇老鄉張謇。張謇前兩次會試沒中,第三次會試前,他與好友一起去拜訪翁同龢。

幾人交談時,翁同龢反復叮囑張謇:「今日時事,宜統籌全域」。張謇認為這是老師擡愛自己泄露考題,另一旁的朋友卻將這幾個字銘記於心。

最終,張謇的朋友在試卷上寫出了這幾個字,翁同龢批閱卷子時認為此考生就是張謇,二話不說將其定為本場第一。

結果讓眾人始料難及,這根本不是張謇的卷子,翁同龢居然陰差陽錯把本場第一給了他人。

雖然古代考試作弊方式很多,但朝廷也並非善茬,同樣采取了許多防作弊的措施。

從宋朝開始,統治者為取得更廣泛的支持,對科舉進行多次改革,逐步制定了防範考試作弊的多種制度。

有從針對考官角度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糊名制」。還有針對考生角度的防作弊,在考生進入考場前接受全身搜查,脫衣服鞋襪,解下發結。

為了防止別人替考,在宋真宗年間還形成了準考證的雛形相貌冊。明太祖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嚴懲代考者,考生相貌冊逐步完善。到雍正時期,考生相貌冊除了有考生特征描述外,還附有本人畫像。

雖然古代防作弊措施日益嚴密,最終還是防不勝防,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制度擁有無法根治的頑疾,以至於作弊之風屢禁不止。

參考文獻:

[1]趙硯田.古今考場作弊與防作弊技術[J].中國品牌與防偽,2010(08):78-82.

[2]陳兵.北宋科舉考試的防作弊措施[J].歷史學習,2008(Z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