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才子佳人,聲名傳播700余年,無人能及

2024-06-10國風

趙孟頫與管道升,這兩位元代時期的璀璨星辰,猶如一對並蒂蓮,在文學藝術的海洋中綻放出絢麗的光芒。趙孟頫,以其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卓越的書法技藝,被譽為元代文壇的翹楚;而管道升則以她清新脫俗的詩風和細膩溫婉的筆觸,贏得了世人的贊譽。

至元二十五年,那是一個春風拂面、花開滿園的時節。34歲的趙孟頫,風華正茂,正值創作的高峰期;而26歲的管道升,則是青春正好,才情橫溢。兩人的相遇,猶如久旱逢甘霖,彼此的心靈瞬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他們的相識,如同兩顆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相遇,交相輝映,璀璨奪目。他們的相知,則如同兩條潺潺的小溪,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流淌,匯聚成一片深邃的湖泊。他們的相戀,更是如同兩顆相互吸引的磁石,無論相隔多遠,總能找到彼此的身影。

不久之後,這對才子佳人便珠聯璧合,共同譜寫了一段段動人的佳話。他們的愛情故事,在元代的文化圈中廣為流傳,成為了後人傳頌的典範。即便是在今日,當人們提及趙孟頫與管道升時,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感與無盡的韻味。

趙孟頫與管道升的愛情故事,不僅是一段佳話,更是一段傳奇。他們用自己的才華與情感,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才子佳人,什麽是真正的愛情。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元代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趙孟頫與管道升是元代聲名遠揚的才子佳人,他們
在文學才華上不相上下,各具特色。 至元二十五年, 34歲的趙孟頫認識了26歲的管道升, 並產生好感,不久二人珠聯璧合,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直至今日。

趙孟頫

(1254年—1322年),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趙孟頫是宋太祖兒子秦王的後嗣,亦是元代傑出的詩人、畫家、書法家,人稱「元人冠冕」。趙孟頫在書法領域上也是一枝獨秀,精通各種書寫,最精湛的是寫楷體及行書,還創造了「趙體」書法。趙孟頫的【赤壁賦】書法秀逸、筆鋒遒勁,被譽為元代楷書四大家之一。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盛名之前

趙孟頫,這位在中國書畫史上熠熠生輝的巨匠,在成名之前也曾歷經坎坷,體驗過人生百態。少年時代的他,如同大多數富家子弟一般,生活在湖州那寬廣而幽靜的大宅院落裏。那裏的時光仿佛被定格在了一幅幅古雅的畫卷中,而趙孟頫便是那畫卷中最為靈動的一筆。
在那段日子裏,趙孟頫的主要任務就是日復一日地書寫【千字文】以及深入學習儒學經典。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任務,卻為他日後的書畫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並非機械地重復著【千字文】的每一個字,而是用心去感悟每一個字的韻味,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趙孟頫在書寫過程中並不拘泥於一種書體。他深知書法的魅力在於變化與創新,因此經常變換各種書體來練習。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使得他的書法技藝日益精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積累和磨礪,後來趙孟頫創作出了著名的六體【千字文】。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精湛的書法技藝,更體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可以說,正是那段看似不如意的歲月,成就了趙孟頫日後在書畫領域的輝煌成就。

趙孟頫 六體【千字文】

頗為有趣的是,當趙孟頫步入中年,仕途得意之際,他曾有一次機緣巧合地重歸江南故土。此時,一位名叫田良卿的收藏家,在市場上慧眼識珠,不惜重金購得了一卷趙孟頫早年所書的【千字文】。田良卿對此卷愛不釋手,特地登門拜訪,懇請趙孟頫親自為其題跋。

從青澀少年到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趙孟頫在湖州的老宅中,究竟揮毫潑墨了多少遍【千字文】,恐怕連他自己都難以細數。那些歲月裏,他無數次地書寫著這部千古經典,然而絕大多數作品都在完成後便隨手丟棄,未曾多加留戀。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奇妙的巧合。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在時光的洪流中,從哪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尋得了趙孟頫的這一冊【千字文】,並將其珍藏起來。如今,這卷珍貴的墨寶得以重見天日,不僅見證了趙孟頫的書法才華,更成為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佳話。

趙孟頫 六體【千字文】

在公元1272年那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年僅十八歲的趙孟頫踏上了通往臨安的路途,赴國子監一試身手。他才華橫溢,考試結果頗為可觀,成功獲得了「中國子監」的榮譽。

考慮到趙孟頫父親的情況,靠蔭補晉升之路顯得漫長而艱辛,且充滿重重門檻。若想攀上更高的職位,非得皇帝親自賜進士出身不可。趙孟頫選擇參加國子監考試,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深謀遠慮。他渴望踏入太學的殿堂,畢業後能一舉獲得進士的身份,從而為自己的仕途開啟更為廣闊的空間,謀求更為光明的上升機會。

他的決心如同春日的陽光,溫暖而堅定,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深知,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實作心中的夢想。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征途,期待在未來的歲月裏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趙孟頫

1276年,臨安城向蒙古兵投降。在蒙古人的征戰史上,作為一國之都的臨安史無前例地「無血開城」。沒有屠城,沒有殺戮,沒有用大火燒毀這座人口超百萬的世界超級城市。蒙古人就這樣來了。南宋和趙孟頫的無憂時光同時結束。

趙孟頫 紅衣羅漢圖卷

蒙古人占領臨安時,22歲的趙孟頫已是一個成年人了。作為一個正好趕上國破的知識分子,他像很多傳統的知識分子一樣,選擇做了遺民。這段時間,趙孟頫寫了大量的遺民詩。

趙孟頫 款

宋朝滅亡後,趙孟頫回歸老家湖州居住。 母親看到趙孟頫終日惶惶然的樣子,就對他說:「天下既定,朝廷必偃武修文,汝非多讀書,何以自異齊民?」意思是說,天下已經平定,不會再有戰亂了,朝廷也會更多地支持文化事業,你要是不多讀書,早晚混得跟老百姓一樣。於是,趙孟頫從母命「自力於學」。

趙孟頫 臨【蘭亭序】

1278年,趙孟頫踏上了潛心鉆研儒學的旅程,矢誌不渝地致力於撰寫自己的儒學巨著【尚書集註】。這部著作,歷經歲月的洗禮,直至他44歲之際,才得以圓滿完成,可謂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
在後來名揚四海的「吳興八駿」中,趙孟頫之所以備受矚目,並非因其書法之精妙絕倫,亦非因其繪畫之瑰麗多姿,而是源於他那淵博的學問。他的學識如同深邃的海洋,廣袤無垠,令人嘆為觀止。
趙孟頫的學問之路,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歷經坎坷與艱辛,卻始終堅韌不拔,奔流不息。他深入研究儒家經典,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後人的前行之路,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說,趙孟頫的學問成就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他的學術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更深遠的奧秘。

趙孟頫 行書【赤壁賦】

1281年是趙孟頫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此前父親的墓被毀,這一年他將父親改葬湖州城南,不久母親也病逝。此時,詩友、畫友以及書法同道,成為趙孟頫聯系最多的人。更重要的是,這一年,元朝大臣夾谷之奇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僉事,並與趙孟頫相識。

1282年,夾谷之奇被召為吏部郎中,他特別推薦趙孟頫入朝,但被趙孟頫婉拒。 對於此次婉拒,有很多說法,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趙孟頫的母親新喪。趙孟頫若此時出仕,是違反禮制的行為。守孝之余,趙孟頫四處搜求名帖。

【淳化閣帖】法帖第六

1284年,他在吳興一家書鋪裏,找到了【淳化秘閣法帖】的二、五、八卷。【淳化秘閣法帖】是宋以後書家的最愛。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令出內府所藏歷代墨跡,命人摹刻於石上。趙孟頫經過將近一年的搜尋,湊齊了全帙。得【淳化閣帖】後,經過千百遍揣摩學習,趙孟頫的書法藝術迅速提高,加上自己的內化創造,終成一代名家。

趙孟頫 繪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33歲的趙孟頫終於迎來了新的轉機。元朝行台侍禦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趙孟頫名列其中。這一次趙孟頫沒有拒絕。第二年,趙孟頫來到京城,覲見忽必烈,「孟頫神采秀異,世祖稱為神仙中人,使坐於右丞葉李上」。

1292年,38歲的趙孟頫因朝中的政治鬥爭,離開京城到濟南做官,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孟頫的藝術活動明顯多了起來。自己多年的積累,再加上在京城時博覽皇家巨藏,趙孟頫的才華得以釋放,此後數十年間,創作了一件件流傳後世的藝術作品。

趙孟頫【水村圖】

娶才女管道升

眾所周知,趙孟頫的夫人是著名的書畫家管道升。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即趙孟頫35歲時,才娶了管道升,「廿六年,歸於我。」

正是在趙孟頫出仕前夕,他有緣與以「任俠」而聞名鄉裏的管伸相遇,管伸非常喜歡他,有意把自己待字閨中的大齡女仲姬(管道升,當時已經26歲)嫁與他。很自然地,一見之下,管道升對趙孟頫一見傾心。管道升能詩,能書,能畫,能刺繡,是一位全能型才女,據傳長相也十分美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

趙孟頫 繪

趙孟頫與管道升結婚後,兩個人一起在杭州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這一階段也成為趙孟頫藝術創作的黃金期。

從【行書歸去來辭】【行書洛神賦】【楷書帝師膽巴碑】等書法作品,再到【水村圖】【秋郊飲馬圖】等繪畫,鑄就了趙孟頫獨具一格的風格。

管道升 繪

管道升

(1262年—1319年),字仲姬,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與趙孟頫是夫妻關系,先後被封為吳興郡夫人、魏國夫人,人們稱管夫人。管道升是元代傑出的詞曲創作家、畫家及書法家。管道升的書法受趙孟頫的影響,兩人所寫的楷書大體相同,筆法工絕。

幼習書畫,篤信佛法。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 在繪畫方面,管道升擅長畫梅蘭墨竹,首次創作的作品為晴竹新篁。

管道升 【墨竹圖】

|【秋深帖】之疑

趙孟頫與管道升兩人情投意合,留下了諸多佳話,同時也留下了一樁「公案」——【秋深帖】的代筆問題。今世研究者多認為這是趙孟頫代夫人所書。後世爭議之處,在於結尾處的署名,繁體字的「升」字,略有塗改。善於聯想者就認為,當時夫人正忙,而趙孟頫有閑,於是代夫人給嬸嬸寫信。前面腦子裏還記得是替夫人代筆,寫到後面卻忘記了,一楞神兒,把落款寫成了子昂,於是改成道升。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趙孟頫所寫信劄,除了談論詩畫內容之外的,全部署名「孟頫」,沒有一封署名「子昂」,在給親人的信件中,同樣如此。所以,哪怕是趙孟頫真的為妻代筆,其結尾署名,也不會是子昂,而是「孟頫」。此帖「道升」二字, 「道」字基本沒有改動,「升」(繁體)字則小有塗抹。以「昂」猜之,沾不上邊。

【秋深帖】共十八行,132字,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秋深帖】釋文

道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茲有蜜果四盝,糖霜餅四包,郎君鯗廿尾,燭百條拜納,聊見微意,辱略物領,誠感當何如。未會晤間,冀對時珍愛,官人不別作書,附此致意,三總管想即日安勝,郎娘悉佳。不宣,九月廿日,道昇跪復。

再者,古人雖能代以問候之辭,然筆墨之事,卻難以假手於人。問候之語,乃日常瑣事,猶如趙孟頫致親友之書,每每於信末附加溫情之語,諸如「老妻附問信,不宣」(【暫還帖】)或「老婦附此上謝」(【幼女麽亡帖】)等,以示關切之情。然至於代筆,則多出於不識文字之輩,若擅書之人代他人揮毫潑墨,實為冒犯之舉。
至於古時夫妻之禮,夫為一家之主,雖情深意切,亦須恪守禮儀之規。趙孟頫身為朝中重臣,其妻管道升亦深知禮儀之重要,自不會輕易央求丈夫代筆書信。倘若真是趙孟頫代筆,則必會以己之口吻書於嬸嬸,而管道升若有書信需寄,亦只需附加一句「道升不別作書,附此致意」,便可了無遺憾。
觀此【秋深帖】之內容,並無深意需借趙孟頫之手傳達,亦無需言道升之意。因此,此帖應系管道升親筆所書,代筆之說,實屬無稽之談。

管道升 繪

|不離不棄

趙孟頫與管道升在文學上的出眾,讓人可望不可及。管道升夫婦在元代都是顯著的名人,兩人在文學風采方面各有春秋,又相互影響。除了管道升夫婦的博學外,最讓人羨慕的就是兩人神仙眷侶的生活。

管道升 繪竹

在古代社會,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唯獨在管道升夫婦這裏是實行一夫一妻制。這都要歸功於管道升過於常人的智慧。常言道,再恩愛的夫妻也會發生矛盾和爭吵,但管道升在處理夫妻關系上還是十分有辦法的。

管道升 繪

管道升夫君官職越做越大,被封為魏國公。上了年紀又做了大官的管道升夫君,虛榮心高漲,萌生了想納小妾的念頭。於是管道升夫君寫了一首詞給管道升,面對夫君的要求, 管道升非常的冷靜,並不責罵也不順從。 看到夫君寫的詞後,用高雅通達又深情的情感和積極的態度回復了一首【我儂詞】。

【我儂詞】—— 管道升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撚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撚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這首詞,巧用新穎的喻意闡述了二人夫妻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也表達了管道升對愛情的忠貞。管道升夫君看到這首詞後,至此打消了想納妾的念頭。 從此管道生夫婦二人伉儷情深,彼此相伴一生,不離不棄直至終老。

管道升 畫梅

1311年,元仁宗即位後,趙孟頫聞詔赴京。此次赴京,成為趙孟頫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光。延祐四年(1317年)趙孟頫被封為一品官,管道升也被封贈為「魏國夫人」。

第二年,管道升身患疾病,眼看名醫良方醫治無效,趙孟頫向皇帝請旨,要求帶妻子回南方療養,皇帝恩準。1319年,他們得以買舟南還,歸途中,管道升病逝,這給趙孟頫巨大的打擊。1322年六月,趙孟頫逝於吳興。趙孟頫去世後,仁宗封他為魏國公,並謚其號為「文敏」,以示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趙孟頫作品欣賞

管道升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