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閏」從字面講,「閏」有多余的含義。置閏從古代歷法確定之後一直沿用至今,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不知道這個概念,甚至聽都沒聽到過,但是閏月是比較熟悉的,比如某一年閏七月,某一年閏二月之類,這就是置閏,置閏的規律是很復雜的,它也是歷代帝王和古天文學家們關心的天文、歷法核心問題。
關於「置閏」的記載在【史記·歷書】中太史公曰,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訊息,正閏余,設立天地神祇物類之官,各司其序。民能有信,神能有明德,災禍不生,所求不匱。又說三苗服九黎之德後,掌管歷法的官廢職,置閏無人管,時序錯亂。堯復立掌管歷法的官,註意置閏,於是風調雨順。堯年老禪位於舜,在文祖廟告誡舜重視歷法,舜禪位於禹時也如此命令禹。由此可見,古代的統治者是極為重視正確施行歷法和置閏的。
置閏為何如此重要?講清這個問題,我們細說一下,我們所用的歷書是「陰陽歷」。這種歷是把「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作為制歷的基本準則。
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這兩個數不能通約,啥意思,就是整數個朔望月是無法完整得到一回歸年的,如果規定十二個朔望月構成一個農歷年,則此農歷年的長度就是29.5306x12=354.3672日,這個日數比一回歸年的長度少十一天左右;如果規定十三個朔望月構成一個農歷年,那麽29.5306 X13=389.8978日。這個日數又比回歸年多十八天多。
顯而易見,按照這兩種規客製定歷法,都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現象。比如按前者規定,某年除夕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過了一個農歷年之後的第二個除夕,就要比前一個除夕在季節上提前十一天。如此類推,經過十六個農歷年之後,除夕就會提前到赤日炎炎的盛夏了!大家想一想,過年的時節放在農忙的夏日,是不是覺得很怪?也就是說繼續往後推,除夕可以在任何季節。這就失去了四時八節的意義,同樣,歷法也沒什麽作用了。
而人民農業勞動不能以時,所有的休養生息,秋收冬藏,全部紊亂了,整個社會也會隨之紊亂了。所以【左傳·文公六年】說:「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尚書·堯典】也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所以,置閏就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核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古人在長期的歷法運用中,不斷的摸索,觀測日月星象的執行規律,最初制定過「三年一閏」、「五年閏兩次」等歷法。到至春秋時代,建立了「十九年七閏法」。
「十九年七閏法」,就是在十九個農歷年中,設十二個平年(每一年為十二個朔望月),設七個閏年(每一閏年為十三個朔望月)。就是說十九年中總共有12x19+7=235個朔望月(或(12X12)+(7x13)=235個朔望月)。總共的日數為235x29.5306=6936.6910日。另一方面,十九個回歸年的總日數為365.2422X19=6936.6018日。這兩個總日數相差僅只是0.0892日。這中間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說明按照「十九年七閏法」可以把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數據幾乎能協調到一起。如此,則可制定出精度相當高,並與天象密切符合的陰陽歷來。從現在來看,「十九年七閏法」完美的結合了傳統的陰陽合歷,是極具科學性的。這種歷法的正確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走在世界各國歷法的前列。
「十九年七閏法」決定了,可是「閏」應當放在一年中的那一個月呢?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也是經過一段摸索的過程的。
殷周時代,古人把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稱之為十三月。由於無規律可循,有時一年閏兩次,所以還曾出現十四月。一直到到春秋時代,就沒有出現過一年閏兩次的情形了。到漢朝初年,治歷者開始制定在九月後來置閏,稱為「後九月」,也就是閏九月,因為當時秦朝是以十月為每一年的開頭(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順序),以九月為每年的年終。
當然,隨著後面天文觀測的準確性,全面性,使得歷法逐步精密,就有了準確安置閏月的方法,就是把不包含中氣的月份做閏月。這個置閏的規定,從一千多年以前一直沿用至今。可見這個置閏方法的科學性和計算的精確程度。
那什麽是中氣呢?
簡而言之,月中稱為中氣。我們看一下古人的解釋。宋朝的王應麟在【玉海】說:「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每月有二氣,在月首者為節氣,在月中者為中氣。」。
在【周禮·春官·大史】:「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朔氣在晦,則後月閏,中氣在朔,則前月閏,節氣有入前月法,中氣無入前月法。」
從上面這兩種說法可以得出,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相當於每個月一般情況下都有兩個節氣,月首的是節氣,月中的稱之為中氣。
而兩個節氣或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個朔望月則為29.5306日;兩者有將近一天的差數。因此,我們可以推算出來,中氣在農歷月份中的日期,會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如此繼續往前推,有的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那麽在下一個月裏就無中氣而推在再下一個月的月初了。這樣古人就把某一年中無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
我們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去年2023年剛好是閏年,閏的是二月,看看是不是符合這個規律,農歷二零二三年的二月十五是驚蟄,這是節氣,然後二月三十則是春分,這是中氣,這個中氣恰好在二月的最後一天,所以肯定會導致下一個月只有節氣,是沒有中氣的,所以才會出現閏二月,然後我們看一下閏二月裏,僅僅只有閏二月十五是清明,谷雨則已經排到三月初一了,這樣是不是大家就清楚為什麽去年有一個閏二月了。
當然,這都是經過復雜的計算,才能準確安排閏月的時間,兩個中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實際上並不都是一樣,前面提到的「30.4368日」,它只是一個平均數,我們都知道,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域是個橢圓,而太陽位於橢圓之某一焦點上,地球軌域上離太陽最遠的一點叫「遠日點」,最近的一點叫「近日點」。地球在遠日點附近運動比較慢,兩個中氣之間所隔時間就長,最長的達31.45日。因此不含中氣之月數可能多,閏月出現的機會就多些。反之,在近日點附近,地球運動快,兩中氣間之時間間隔就短,最短只有29天多,因此不含中氣的機會少,閏月出現的機會就少些,所以它不是一個平均的規律,並不是說沒多少年就會出現閏月,得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得出來的。
到這裏,我們就基本知道什麽是置閏了,從黃帝時代對閏余的初步確定,到春秋「十九年七閏法」的建立,再到如今對閏月安置的精準把握,古人在與自然的對話中,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的!
作者介紹:【池魚數藝】
江湖行路人,野生古天文學和古中醫學愛好者,頭條萬粉原創作者!目前已發表超過50余篇關於古天文學、易學、奇門六壬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的文章。擅長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晦澀難懂的古傳統文化普及初學者、愛好者,讓小白和初學者因為易懂愛上古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