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被哈爾濱「請」出來的神秘鄂倫春族,到底有什麽來歷?

2024-01-10國風

本 文 約 7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8 分 鐘

最近,隨著哈爾濱冰雪旅遊的爆火,頭戴麅角帽的鄂倫春人在中央大街巡遊的畫面也隨之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吸引了網友的目光,也讓沈寂多年的名詞「索倫」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

什麽是索倫?他們來自哪裏?上次將索倫人請出山的真的是乾隆嗎?……諸多問題漸次浮現。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索倫,從他們的遭際中觸摸歷史的脈搏,傾聽時代的聲音。

隨著哈爾濱冰雪旅遊的爆火,頭戴麅角帽的鄂倫春人在中央大街巡遊的畫面也隨之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來自河流上遊的民族

明清之際,在今天的黑龍江流域,居住著很多語言不盡相同的部族與部落,其中就有著索倫人。彼時的索倫部,主要分布在今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中上遊。「索倫人」轉譯成漢語,意思是「居住在河流上遊的人」。

清代學者何秋濤在【朔方備乘】中記載:

「其地居人不盡索倫……有達斡爾,有鄂倫春,有畢拉爾,則其同鄉而為部落者,世於黑龍江人,不問部族概稱索倫,而黑龍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倫自號,說者謂索倫驍勇聞天下,故借以其名以自壯。茲記黑龍江諸部事跡,以索倫冠之。」

同時也考證索倫語謂「黃色」為「精奇哩」,而精奇哩江的江水色黃。

精奇哩江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乾隆年間編纂的【皇朝通典】認為:「其東北最遠者,為索倫、達呼爾二部,居黑龍江東北境,額爾古納河與精奇裏江之旁,與俄羅斯接壤。」晚清魏源所著的【聖武記】則說「蓋索倫當黑龍江極北,興安大嶺之麓,介於俄羅斯及喀爾喀蒙古之間。」由此,可以探知,「索倫」是對當時居住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流域中上遊的鄂溫克、鄂倫春及達斡爾等民族祖先的概稱。

「索倫」是對當時居住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流域中上遊的鄂溫克、鄂倫春及達斡爾等民族祖先的概稱。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明末清初的索倫部,主要分為三大部。其中,既有較大的部落聯盟,也有各自獨立的部落。比如索倫本部、薩哈爾察部、納米雅爾部、索倫別部即喀木尼堪、都喇爾等,各族部以氏族為單位居住活動,有自己的「哈拉」(鄂溫克語氏族之意)和「莫昆」(達斡爾語氏族之意)。

索倫各部習慣聚族而居,有各自的城堡和村屯,主要分布於黑龍江中上遊沿岸地區,大多數以其首領的名字命名,比如尼布楚城、雅各薩城、額爾圖城、多金城、烏庫爾城、貴古達爾城、阿薩津(阿協金、阿撒津)城、鐸陳(都博淺)城、班布萊城、奧列思莫日登( 烏魯蘇穆丹) 城、何斯爾(額蘇裏)、托古勒津等,村屯有郭博勒屯、海倫屯、穆丹屯及杜喇爾屯等。

索倫各部聚族而居,大多數以其首領的名字命名,比如阿爾巴金城(即雅各薩)、多金城等。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黑龍江流域的地理環境十分奇特。黑龍江上遊流域,以黑龍江為主幹,曲折環繞千余裏,支流河汊紛出,大小興安嶺連綿不絕,峰巒林立,溝谷縱橫。山間丘隴,草木豐盛,森林郁茂,飛禽走獸散居其間,繁衍不絕。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索倫人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

居住在精奇哩江流域的索倫本部,主要從事漁獵業,農牧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蘇聯學者潘克拉托娃在【蘇聯通史】中提到:

「沿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住著達烏爾人及其同族的部落。十七世紀時,達烏爾人已有很高的文化。他們定居在村落中,從事農業,種植五谷,栽培各種蔬菜與果樹;他們有很多的牲畜,有從中國運來的雞。除耕種和畜牧以外,獵取細毛獸, 尤其是當地盛產的貂,對於達烏爾人也相當重要。」

索倫部的牧業主要以飼養馴鹿和馬為主。其中,「使鹿部」主要是鄂倫春人,也有部份鄂溫克人。「鄂倫春人無馬有鹿,乘載與馬無異,廬帳所在皆有之,用罷任去,招之即來。」「使馬部」主要以養馬的鄂溫克等為主,同時牧養牛和駱駝等。索倫部中還有許多鄂溫克、鄂倫春人過著以漁獵經濟為主的生活。他們冬季在山中獵取野獸,夏季在河邊捕魚,並兼采集活動。他們住著用樺樹皮或動物毛皮圍蓋成的「撮羅子」(窩鋪)。以獸肉為食,以獸皮為衣, 使用白樺樹皮做成的各種器具。

鄂倫春祖先以獸肉為食,以獸皮為衣。來源/鄂倫春民族博物館

山高林密和冰天雪地的地理環境,對攫人為糧的野獸的提防,打獵捕魚的生產方式,衣皮食肉、住窩鋪的艱苦生活,將索倫人鍛煉得機敏、勇敢、堅忍不拔,也鍛造出索倫人無窮的力量、高超的騎術、精準的箭術。而這些,在今後的歷史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南遷與編入八旗

在建州女真勃興之前,索倫部居住的黑龍江流域屬於奴兒幹都司,當地的部族首領需定期向明朝進貢。建州女真崛起後,明朝在東北的統治終結。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十分清楚女真族(滿族)與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淵源關系,力圖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將黑龍江、烏蘇裏江直至東海諸部並入後金(清)版圖。努爾哈赤就曾幾次向東海諸部用兵,遠達黑龍江中遊南北兩岸,但戰爭尚未結束他就去世了。然而,後金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卻在不斷擴大。例如,在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十二月,「黑龍江人來朝,貢名犬及黑狐、元狐、紅狐皮、白猞猁猻、黑貂皮」。而這些被稱為「黑龍江人」的部族,其中就有索倫部。

清代宮廷畫師繪努爾哈赤。來源/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盡管此時的索倫部早已向後金政權進貢以表明自身的忠心,但隨著後金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對明朝戰爭的不斷勝利,繼位的皇太極已不滿足於索倫部的進貢,他決定采用軍事手段解決對黑龍江中上遊的統一問題。從崇德四年(1639)至崇德八年(1643),透過三次規模較大的對索倫部的戰爭,清(1636,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為清)將索倫部完全納入版圖之內。【朔方備乘】稱之為:「於是,黑龍江全境索倫諸部皆稱臣,奉正朔,我疆我理,盡東北海矣。」

在推進對索倫諸部征服戰爭的同時,後金(清)朝廷也在推進將已征服地區的索倫部眾南遷並編入八旗。這些索倫部眾,一部份遷往了遼東地區被編入滿洲八旗,成為「伊徹滿洲」(漢語意「新滿洲」),分駐盛京、錦州等要地,或直接參加對明的戰爭。皇太極對這批編入八旗的索倫人十分重視,賞賜了衣服布匹。同時,他還授予其首領甲喇章京、牛錄章京等官職,並賜予朝服、蟒褂等。這些索倫人編入八旗,一定程度解決了滿洲八旗兵員不足的問題,對於鞏固清朝的統治和南遷各族的本身發展也是有益的。後來,這部份索倫人接受並融入了滿洲,成為今天滿族的一部份。一部份南遷到了嫩江流域的索倫部眾,也分編為八個牛錄,部落首領被授予牛錄章京,同科爾沁、錫伯等部雜居,駐紮耕種。

清代石青色雲蟒妝花緞袷褂。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索倫部主體的南遷則發生在清入關後的順治年間。順治元年(1644)八月,清世祖遷都京師(今北京),「以盛京為留都」,任命內大臣何洛為盛京昂幫章京(總管大臣),統領八旗兵留守東北。由於八旗兵大部入關南下,東北地區國防空虛,此時已經興起的沙俄乘隙入侵黑龍江流域。因皇太極崇德年間的征伐和強制遷移,索倫部的戰鬥力遭到嚴重削弱,加之武器落後和缺乏統一指揮,仍留居黑龍江流域的索倫各部難以抵擋沙俄侵略者的進攻,不得不南遷到安全的地方生活。

為防備沙俄的入侵,順治十年(1653)五月,清廷任命鑲藍旗梅勒章京(副都統)沙爾虎達為昂幫章京,鎮守寧古塔地方。然而此時的清朝廷入主中原不久,面對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勢力和南明政權還非常強大,不得不傾全力消滅這些反清力量以推進統一戰爭。因而抽不出足夠的軍隊支援黑龍江流域各族部眾反擊沙俄的入侵。對此,清朝廷也不得不將索倫部眾南遷,以避開沙俄的入侵。

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來源/節目【探索·發現】截圖

如順治十二年(1653)十二月十三日,【胡世安等議復遭俄侵占之綽奇太部移居達把代事本】記載:

「聞彼處去年、本年曾經羅禪來侵犯二次回去。今特差人前往,爾等如不動,仍在原處居住。彼處居住屯民稀少,且羅禪人又詳知爾等居住地方,以後如每年來犯,爾等不得安居,路途遙遠,又不能一時赴京聞報,必致離散。今差人到彼,爾等即移來單木土索隴近弄泥處,酌量周圍,立屯居住,庶爾等亦得安寧,來往貿易進貢,不致勞苦,各得安生。」

此處的「羅禪」即沙皇俄國,「索隴」即索倫,「弄泥」即嫩江。俄國的史料也能找到相關的記載。在【專差軍役人員奧努弗裏·斯捷潘諾夫就葉羅菲·哈巴羅夫赴莫斯科後他本人在阿穆爾河的活動事呈給雅庫次克督軍米哈伊爾·洛迪任斯基的報告】中記載:

「因為博格達皇帝(中國皇帝)不讓阿穆河沿岸的異族人種田,而且令這些異族人遷往腦溫江(嫩江)他們那裏去,許多達斡爾人已遵照他的諭旨遷往該地。」

順治年間索倫部的南遷,自順治元年(1644)開始,一直持續到順治末年。索倫本部的達斡爾、鄂溫克主要遷徙到嫩江中下遊平原,使馬鄂溫克主要遷徙到大興安嶺東部的嫩江中遊地區,索倫別部的鄂倫春則主要遷徙到黑龍江上遊及大興安嶺山區,而嫩江流域是索倫部最主要的遷徙地。最遠的甚至遷徙到了北京。如順治六年(1649),索倫部著名首領、清朝皇家額附巴爾達齊及其家族南遷北京,被編入滿洲正白旗並定居。巴爾達齊本人被封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其弟薩哈連、鐘嫩、額納布,為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族弟圖占、席岱、堪布齊堪褚堪、紮裏木等人,授為拜他喇布熱哈番(騎都尉)。

清光緒十年正白旗第一佐領銅制圖記。來源/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順治年間南遷的索倫部眾數量究竟幾何,史書沒有確切記載,目前也難以統計。但其數量當不在少。周喜峰認為,由於南遷的是索倫部主體,人數當在10萬左右。對於南遷的索倫各部,清朝廷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妥善安置,承認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諸部已選定的居住地和牧獵區,並按壯丁分配土地,劃定公共的牧養地和草場,對貧困的索倫部眾予以救濟。同時,為強化對南遷索倫各部的管理,自康熙六年(1667)開始,清朝廷對遷居嫩江流域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部編成牛錄,總稱為「布特哈打牲部落」(布特哈,滿語打牲之意),設布特哈總管統轄。這一區域的鄂溫克、達斡爾壯丁則被編為五個「阿巴」(圍獵場)和三個「紮蘭」(連或隊),最終形成了布特哈八旗。「康熙八年(1669)議準,索倫總管(即布特哈總管)定為三品,副總管定為四品。」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廷設「黑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以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同年,清聖祖指示大學士等:「索倫、打虎兒總轄之任甚為重要,必得賢能之人,始能管理。」是年十月,「以原任奉天將軍安珠護為索倫總管……該總管與蒙古四十九旗劄薩克一樣,俱照內都統例,各頒給印一顆。」後又分設索倫總管、達呼爾(達斡爾)總管和副總管。康熙三十年之後,陸續增設滿洲總管一員,副總管八員,分別管理索倫人、達斡爾和其他民族或部落事務。

抵禦入侵維護國家統一

索倫人因其居住的黑龍江中上遊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日常以漁獵為主的生產方式,勇敢機敏、堅忍不拔,是天生的戰士。康、雍時期的重臣鄂爾泰的曾孫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說:「黑龍江人不問部族,概稱索倫……謂索倫驍勇聞天下,假其名號,足以自壯。」自「清世祖定鼎後,四征不庭,威淩絕域,索倫之名乃大著」。索倫部眾「從龍」入關,為清朝廷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而在清朝廷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後,索倫兵在歷次抵禦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清代牛角弓。現藏於沈陽故宮博物院

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清朝廷派遣都統公彭春和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3000八旗兵發起第一次雅各薩戰役,其中就有500名索倫士兵。在戰鬥中,時任索倫總管傅克等俘獲沙俄匪徒三十余人,副總管烏木布代在偵察時生擒沙俄匪徒,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戰後,清朝廷在索倫部聚居之地修築墨爾根城以備防守,並從當地索倫部中挑選600人充當八旗兵作為駐軍。此外,還下令由盛京調任此地擔任索倫總管的安珠護「教索倫、達斡爾屯田耕種,積谷以充軍餉。」墨爾根的索倫兵耕田1660墑,第二年「田谷大獲」。為清軍取得第二次雅各薩之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資保障。

雅各薩反擊戰。來源/節目【大揭秘】截圖

雅各薩反擊戰之後,索倫兵又參加了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朝廷發兵10萬,分三路出擊,其中由在雅各薩反擊戰中打出威名的黑龍江將軍薩素布率黑龍江兵「出東路,逼其沖」,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率黑龍江兵一部和蒙古兵出西路。是年五月十三,清西路軍進抵昭莫多,距噶爾丹據守的特勒爾濟30裏紮營。費揚古率領的東路軍也已抵達附近,對噶爾丹形成合圍之勢。經過激戰,噶爾丹僅率數十名騎兵逃遁,清軍取得大勝。

平定噶爾丹之後,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又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派兵襲擊西藏,掀起新的叛亂。索倫兵奉命從遙遠的黑龍江畔來到西北,和其他清軍共同向盤踞在今伊犁地區的策妄阿拉布坦發動了猛烈地進攻,迅速平息了叛亂。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為禍西北。為維護國家統一,清世宗繼續用兵西北。在雍正十年(1732)的光顯寺之戰中,「索倫精騎萬箭齊發,殺傷數千人。虜大崩,宵遁」,為清軍取得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役準噶爾部元氣大傷,不得不遣使與清朝廷議和。

乾隆二十年(1755),清軍進兵新疆,決心徹底蕩平禍亂西北數十年的準噶爾叛亂和阿睦爾撒納引發的新的叛亂。索倫兵和達斡爾兵3000人應詔赴前線效力。索倫、達斡爾和其他各部清軍齊心協力,最終徹底消滅了分裂者,保證了西北邊疆的安全,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統一。對此,清高宗給予了高度評價:「索倫、達呼爾(達斡爾)兵向無俸餉,年來效力軍營甚屬奮勉,著加恩照呼倫貝爾官兵例,賞給一半俸餉,其數額著定為二千名。」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之後,清朝廷調索倫兵和錫伯兵攜帶家屬,由東北抵達伊犁地區駐防,是為索倫營和錫伯營,維護西北邊疆的安寧。

除了西北邊疆,在反擊緬甸覬覦雲南的戰爭和平定大小金川叛亂的戰爭中,索倫兵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為安定西南邊疆付出巨大犧牲、作出巨大貢獻。

而在乾隆朝平定準噶爾部的戰爭中,有一位名叫海蘭察的索倫兵脫穎而出,成長為了清高宗時期的名將。乾隆二十年(1755),海蘭察隨軍出征準噶爾,生擒輝特部台吉巴雅爾,此後又參與平定緬甸、大小金川等戰役,逐漸升任八旗都統、參贊大臣,受封一等超勇侯。尤其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反擊廓爾喀(今尼泊爾)侵擾西藏的戰爭中,海蘭察率麾下索倫兵和其他各部清軍翻山越嶺,神兵天降般渡過河流進逼克堆寨、進攻噶勒拉山,迫使廓爾喀遣使投降,安定了青藏高原。此役之後,海蘭察晉封一等超勇公,並因軍功卓越,曾四次被列入紫光閣功臣繪像。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法國銅版印本)。來源/故宮博物院

當時間來到19世紀,此時的清朝已逐漸衰落。嘉慶二十五年(1820),張格爾之亂爆發。喀什噶爾參贊大臣隨即率換防喀什噶爾的索倫、錫伯等部參與平叛。在此後張格爾的多次作亂中,駐防伊犁的索倫、錫伯、滿、厄魯特、察哈爾等部清軍紛紛參與其中。道光七年(1827),張格爾叛亂最終被平定。在道光十年(1830)爆發的玉素普和卓叛亂中,駐防的索倫兵依舊身先士卒參與平叛,於同年底將叛亂平定。

同治三年(1864),沙俄趁伊犁農民起義之際,襲擾邊境,強占中國西北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並此對土地上耕種的索倫營兵民威逼利誘,企圖讓他們歸附沙俄,但遭到索倫營兵民的一致拒絕。經清朝廷多次交涉,同治七年(1868),這部份索倫營兵民回歸祖國。此前,清朝廷為補充索倫營兵力,將錫伯人編入其中。因此,清朝廷將回國的這部份索倫營兵民大部安置在塔爾巴哈台(今塔城地區)附近。光緒二十一年(1895)編為新滿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的鬥爭。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人民也參與其中。他們曾組成騎兵部隊,在嫩江平原上大破日軍騎兵隊。他們也曾加入東北抗聯,奮戰在白山黑水間,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為了維護祖國安寧,灑盡熱血。

索倫人的後裔加入東北抗聯,奮戰在白山黑水間,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為了維護祖國安寧,灑盡熱血。來源/電影【興安嶺上】截圖

今天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總人口約在16.7萬人。當走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上時,你或許會覺得索倫人後裔鄂倫春族的麅角帽很新奇,也很有趣。但當你翻開歷史,你就會發現,索倫人,他們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歷史。他們來自冰天雪地的黑龍江中上遊,他們堅忍不拔、機敏勇敢,他們為了守衛邊疆、維護統一,付出了巨大犧牲。

最後,僅以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原副所長李治亭先生的一段話結束本文:

「清代官方一系列檔反映的大量事實,完全證明索倫人得功最多,得榮譽最多。在清朝的功勞簿上,索倫人在少數民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較最多的。……索倫人建樹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她在清史中特別是清開國、進而統一全國、保衛邊疆的鬥爭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頁。」

索倫人建樹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來源/紀錄片【民族底片】截圖

參考文獻:

①【清實錄】

②【朔方備乘】

③【聖武記】

④【黑龍江誌稿】

⑤韓狄:【「兵將留守」與十七世紀清政府對索倫部的管理】,【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7月。

⑥燕瀏翔:【「消失的索倫」:清中葉西遷達斡爾人的族群變遷】,【滿族研究】2018年第1期。

⑦郭軍連:【清代初招撫索倫人編入八旗考論】,【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3輯。

⑧周喜峰:【論清初索倫部的南遷】,【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18年第5期。

⑨李治亭:【清初索倫人】,【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4期。

⑩賀靈、佟克力:【索倫概述】,【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4月。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成蹊)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