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時光褶皺間的「守」與「變」,徐州寶蓮寺

2023-12-18國風

「見路不走,即見因果。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的耳邊仿佛回響起「當、當」的鐘聲,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亦是彭城東土第一剎,蟠桃山麓寶蓮寺。

徐州千年悠悠歷史中,佛教文化早已與徐州融為一體,在佛教發展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早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就已經傳入徐州地區,是中國佛教傳入最早的地區之一。在最鼎盛的北魏時期,徐州擁有大小寺院近千家,成為全國兩大佛教傳播中心之一,影響力輻射中國東部、南部、東南部以及日本、南韓等。蟠桃山是徐州的一座歷史名山,歷史上曾擁有眾多的佛教建築,歷經滄桑,幾度興廢。

徐州寶蓮寺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劉宋永初年間,同為北魏永興年間,原是 中國第一座有印度風格的寺廟,其祖師法顯大師也是歷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經歸來的高僧 。寶蓮寺歷經千余年幾度興廢,先稱龍華寺,後名洪峰寺、紅蓮寺,在清乾隆年間定名寶蓮寺,於解放前夕荒廢。重建後的寶蓮寺內"八殿、兩閣、一院",建築特色盡顯盛唐風格的恢宏大氣,其間宮塔交通、雅致經典。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七佛殿、文殊殿、普賢殿、通天閣、藏經閣、方丈院、上客堂、齋房、僧寮等逐次排開,鐘樓、鼓樓分布在寺門兩側,所有建築以通天閣為中軸南北展開,廊院回環,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相得益彰。

佛堂大殿中矗立的銅像,法相莊嚴的佛陀,莊重而威武;亭台上綻開的寶蓮,出淤泥不染,花開佛性顯;佛堂簇擁的通天閣,直插雲霄,縈繞在山尖與繚繞的雲霧間,樓外漆彩飾,閣內藏金身,是大宏願也是大慈悲……

「噓,仔細聆聽!」

你是否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渺小與宏大,你是否體悟到「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的澄凈朗然,是否品鑒出「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的釋然豁達,這就是寶蓮寺,震撼之余是頓悟,頓悟之下是修心,是滄桑之感,是文明之光,是文化之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寶蓮寺創下了四項中國第一:

一是七佛殿( 七佛:是指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是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

二是殿內藏有長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觀音壁畫,是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佛教題材壁畫;

三是通天閣高59.88米,是國內最高的佛閣,供奉著彌勒菩薩真身——天冠彌勒;

四是天冠彌勒佛像高39.88米,也是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寺外菩提聖蓮廣場、蟠桃勝境山門、天龍八部(須彌山)廣場與通天閣一道形成彭城東土第一剎的盛景。

寶蓮寺的通天閣是中國國內最高的佛閣,佛閣內天冠彌勒佛像前的碑文寫道:

釋迦世尊曾預言,彌勒未來成佛的土異常清凈,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寧幸福,在【 彌勒菩薩本願經】 中,記載了彌勒菩薩曾發三大誓願:「使我作佛時。令中國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大慈於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正是在彌勒菩薩在這種「眾人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精神感召下,古今中外願普度眾生、慈悲心重的大德智慧聖賢們,才發願往生兜率天,受彌勒菩薩攝受。

眼看著虔誠的十方信眾絡繹不絕,沒有嘈雜,沒有喧囂,反而凝練著一種超塵的感動和清凈,隨眾禮佛誦經、參與法會,凈化靈魂,感悟人生,看歷史、看變化、看自己、看時間的種種。

閑步於亭廊間,偶爾會遇到師父們,他們向來莞爾相迎,問而必答。舉手投足間的文靜與優雅,一言一行中的慈善與溫和,眼中透著深邃的智慧,皓然若玉的光華透過寬袍散發出來。他們舉止從容,步履間仿佛連空氣都在為他讓路;他們與世無爭,卻又深諳人心,言語之間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和無盡的慈悲。他們與繁華世界顯得格格不入,可他們又何嘗不是繁華世界下少有的堅守本心、學做真我的典範,豁達開朗,笑看人生。

在全國最高的佛閣和室內佛像下抄經,是一種神聖的體驗,生活中心亂如麻時,無法集中精力時,每每回想起那描摹的時刻,內心都會冷靜下來,剩下的只有專註、再專註,抄經的過程就是一種心靈的鍛造,短短時間內的感悟與體驗,受用於生活的點滴間。

在寶蓮寺,還有一種特色,那就是寶蓮寺的素面:

本餮是從一個三丁包開始,沈淪在素面,惘惑於點心,最後迷失在十方齋……

「師父為什麽素面這次和上次的味道不盡相同,是不是換了配方。」

師父道:「心中所想,口中所味。」

言畢,師傅微笑著遠去,消失在絡繹的人群中,留下我靜靜地思考,靜靜地品味,靜靜地感悟。是啊,在這匆匆世間,我們抓不住流逝的時間,留不住流淌的記憶,唯有珍惜當下這寧靜的片刻,尋找真我、追尋真味、品鑒真心,任繁華千變萬化,堅守初心。

「當、當。」歷史的鐘聲再次敲響了沈睡千年的夢,流淌在繁華世間,消失在茫茫人海。我駐足眺望,仔細靜聽這道不完的種種佛音,屏息凝視這講不完的盛世年華,試圖窺探這褶皺間的守與變,看到的只是過眼雲煙,洗盡鉛華。

附錄:

祖師殿:

祖師殿:一層三間、單檐歇山建築。

祖師殿亦稱祖師堂,供奉的是立寺先祖法顯大師(公園334一一420)。祖師二十歲受具足戒,慨嘆律藏殘缺,因此發願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晉隆安三年(公元399),自長安出發,向西經敦煌、新疆到達印度,後經緬甸、越南水路回國,在福建上岸,到達徐州時已是北魏永興年間(公元412年)

伽藍殿:

伽藍菩薩是寺院的守護神,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漢傳佛教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形象。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在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千裏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等故事膾炙人口。相傳隋代天台宗創始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視景象,以擾亂智者。經過智者大師的度化之後,關帝乃向智者求受五戒,遂成為正式的佛家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至此,這位千余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用來驅逐危險的護法神。

地藏殿:

地藏菩薩,又稱大願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得名地藏。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世有秘密庫藏,蘊藏許多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裹。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眾生,鹹登覺岸。地藏菩薩前世曾為孝女,因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心,拔救修習邪道母親以及其他地獄罪人,得以脫離地獄之苦。後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誓願為眾生景仰。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所以地藏菩薩顯示出家僧人相。相傳,安徽九華山的閔公將自家的九子三頭的土地捐於地藏菩薩的化身建造寺院,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故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

觀音殿:

觀音菩薩也稱觀世音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訶薩」的簡稱。是慈悲的化身,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觀音本來是一位佛祖,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道駕慈航,把自己降為菩薩,並行下大願,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音菩薩的聖號時,即會得到她的救助一一「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菩薩有三十二應身,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局勢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可以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 。古印度佛教,觀音像既有男相也有女相。南宋以後,女性的觀音菩薩像、深植百姓心中。通常認同浙江普陀山是其道場。

文殊殿:

文殊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簡稱,出身於舍衛國(今印度西北)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蕓蕓眾生。作為是釋邇牟尼佛的左協侍,頂結五鬢,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坐騎為一青獅,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央掘摩羅經】 言:現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文殊師利菩薩。因此通常認同山西五台山是他的道場。文殊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所以是專司佛的智慧的菩薩 。

普賢殿:

普賢菩薩又名大行普賢菩薩,是象征理想、行德的菩薩,他是具足無量行願、坐於六牙白象上,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略疏註】 做了三種解釋,一是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是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是曰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普賢菩薩有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通常認同四川峨眉山是他的道場 。

藏經閣:

藏經閣,顧名思義,就是存放佛教【大藏經】之樓。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印行的【大藏經】,分為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按【千字文】 編號,分儲於各櫃內。藏經閣也收藏佛教其他典籍及珍貴法寶、法器等等,由藏主、知藏專職管理,除了特許閱藏者外,一般僧俗不得隨意上樓 。藏經閣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後,分上下兩層。佛教大叢林為樓堂結合,一般寺院為樓殿結合,即以藏經樓、法堂(般若堂)或藏經閣、毗盧殿的形式出現。徐州寶蓮寺為藏經閣、般若堂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