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梵高曾經居住的小鎮上有一位老畫師。
畫師技藝精湛,但性格古怪,帶著兩個學生。 學生 C 每次受到畫師批評,就垂頭喪氣、郁郁寡歡;
學生 D 每次被罵,就仿若未聞、泰然自若。 最後 C 心態崩潰很快放棄繪畫,但是 D 卻在嚴苛之下,漸漸成為了行業翹楚。
梵高將這個故事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中,並將學生 D 的這種心態稱之為「鈍感力」。
擁有鈍感力的人可以遮蔽外界幹擾,不會被外界的負面因素影響。
而那些缺乏鈍感力的人,則總是陷入自我否定,日子過得混亂不堪。
很多時候,擁有鈍感力,才是一個人順遂的根源。
人生不易,不必在意
楊絳先生曾說過:「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你越在意他人的目光,越會束縛自己的腳步。
演員張子楓,一路走來也備受爭議。有一回她參加活動,有人吐槽她的造型不夠時尚,還有人質疑她的演技被高估。但她全然不在意這些聲音。
有媒體問她:「為什麽你能對那些負面評價如此淡然?」張子楓平靜地回答:「演員的價值在於作品,如果我過分在意外界的看法,可能就無法專註於表演了。」
其實,她剛出道的時候,也會因為一些批評而苦惱。「這麽小的年紀能演好嗎?」「這演技也太青澀了吧。」
那時的她也曾試圖去迎合別人的期待,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後來,她決定不再理會這些無端的指責,一心投入到角色中,演技日益精湛,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這世間沒有不被議論的人,無論你多麽努力,總有人會雞蛋裏挑骨頭。
你再出色,在心懷嫉妒的人眼裏,也不過是僥幸;你越真誠,在惡意滿滿的人眼中,也不過是偽裝。
活在別人的評判裏,只會迷失在別人的話語中。
曾有人在論壇上問一位作家:「我該如何面對別人的詆毀?」
作家回復了四個字:「視而不見。」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一些毫無道理的惡意、毫無根據的攻擊。
你越把它當回事,它越會讓你痛苦不堪。日子是自己在過,別人無權說三道四。
你必須明白:眾口難調,一人難合眾人意。 人生不易,學會不在意,你就贏了。
半生已過,不必比較
40 歲還沒創業成功,看著昔日同窗事業有成,你躁不躁?
45 歲還在為還房貸奔波,看著別人早早實作財務自由,你愁不愁?
如果你又躁又愁,便是受力,也是人生苦惱的開端。
就像哲學家尼采說的那樣:「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當你在與他人比較時,痛苦也在與你相隨。」
在【生活的啟示】這本書裏,有一位特別喜歡和別人攀比的設計師。
看到同行獲得的獎項比他多,他就滿心嫉妒。得知鄰居家換了更大的房子,他就心生不滿。
聽說以前和他一起入職的同事現在已經成為行業大咖,他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
其實,這位設計師的生活也有很多亮點,但總是去和他人比較,反而覺得不快樂。
都要和別人一較高下,爭個風頭,求個心理優勢,最後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破壞自己的情緒,打亂自己的生活。
不必苦惱暫時的平淡,不必畏懼暫時的困境。
與其忙著追趕,陷入壓力、焦慮之中,不如沈下心來,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前行。當你把握了自己的節奏,才能交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卷。
就像曾經流傳很廣的一段話:北京的日出比拉薩早兩個小時,但拉薩的天空並沒有因此而黯淡。
有人 18 歲就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畢業後卻一直迷茫;有人中年才開始學習新的技能,卻在晚年綻放光彩。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每個人在自己的時間裏都有自己的步伐。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都有自己生命的軌跡。
有人可能一路順遂,有人或許歷經坎坷,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結局同樣可以很美好。
人生有起伏,生活無高低。不用去嫉妒,更不要被幹擾,過好自己的日子,不慌不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珍惜。
余生很短,不必纏結
蘇格拉底說:「當你專註於自己的內心,外界的喧囂便無法幹擾你。」
人在世間,我們總會遭遇形形色色的煩心事,如果總是執著於此,那麽我們也將永遠被困在煩惱之中。
被誤解一次,立刻準備長篇大論去解釋,結果讓自己疲憊不堪;被冒犯一下,馬上以更激烈的方式回擊,結果使沖突不斷升級;
被拒絕一回,瞬間決定永遠不再主動,結果讓關系陷入僵局。你越是在一件事上糾結不放,後面越是有更棘手更麻煩的事在等著你。
就像那句話說的:「別為飄落的花瓣傷懷,別為無法改變的瑣事纏結。」學會果斷放下,才能避免更多的困擾與傷害。
【精英律師】中,羅檳被競爭對手惡意抹黑,詆毀他的專業能力。他的助理義憤填膺,要求羅檳采取強硬措施反擊。
羅檳卻淡然說道:「這只是小插曲,不必在意,清者自清。如果我們過度反應,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也許我們曾因年輕氣盛,去和他人爭個輸贏。
但逐漸成熟後,你也會慢慢明白:有時,不與爛人爛事纏結,不是為了寬容別人,而是為了善待自己。
未經你的認同和允許,無論他人再怎麽刁難,也無法真正傷害到你。 一位學者和學生外出,遇到了一個對他有偏見的路人。
路人指責學者,學生立刻回懟,兩人爭執不休。過後,學生詢問學者為何如此平靜。
學者說:「若有人向你扔來一塊石頭,但你不接,那麽這塊石頭屬於誰呢?」
學生回答:「當然是屬於扔石頭的那個人。」
學者微微點頭,他的指責,你除了纏結,更有不接受的選擇。
不與爛事纏結,不是軟弱退縮,而是明智之舉。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遇到一些糟糕的人和事,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必然。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要讓一時的困境變成無盡的痛苦。
當你學會適時放手,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 人生是一場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冒險,不屬於任何別人的定義。
人活一世,猶如白駒過隙,傾聽內心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應。
不必去模仿他人的道路,也不必在他人的評價中徘徊,更不必與他人做無意義的比較。
刻保持一種鈍感力的狀態,在閑言碎語中堅守自我,在眾人目光下從容不迫,把心思和努力留給自己,專註自身成長和幸福感。
總有一天,你會邂逅越來越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