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唐承華新作【黃河】系列 | 時代墨點與色彩對話

2024-08-12國風

黃河,進入巨大的「幾字彎」前流經甘肅省永靖縣,在這裏接納洮河,造就了「黃洮交匯」的自然奇觀,形成「半江碧水半江渾」的壯美畫面。這裏,有著名的大型水電工程——劉家峽水庫。

永靖,「永」者,長久也;「靖」者,安定也,二者合並意為「長久安定」。這裏曾是古絲綢之路南線和唐蕃古道的主要通道,不僅有以馬家窯彩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還有早期佛教石窟遺存炳靈寺。

黃河系列No.1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永靖縣峴塬鎮坐落在黃河北岸寬闊的黃土塬上。盛夏時節,整個塬坡被連片的果樹鋪滿,其間S230 縣道沿劉家峽水庫蜿蜒伸展,穿過峴塬鎮最終指向青海。

人人美術館就建在S230縣道邊,掩映在大片的果木樹林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承華先生的暑期高研班就設在這裏。站在美術館二層平台能看到劉家峽水庫清澈而平靜的水面,遠處連綿起伏的黃土塬則是「中華第一青銅刀」的出土地。

黃河系列No.2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黃河系列No.3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與一般研修班上課方式不同,在高大寬敞的創作室內,唐承華教授身著沾滿色點的工作服與畫家學員共同創作。這裏與其說是高研班,不如說是一個自由創作的公用空間,很難看到導師與學員的嚴格分別。

各位藝術家來自國內不同省地,如今共同置身於西北黃土高原,包括唐承華教授在內,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將創作主題釘選在眼前所見的黃河兩岸景物上。

黃河系列No.4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黃河,亙古存在,她孕育了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那般雄渾蒼涼的邊塞詩,但其昇華為民族精神象征並成為藝術家孜孜不倦、持續表現的物件,還是從抗時期開始的。在民族存亡的絕地,黃河成為凝聚民族抗戰精神的重要景觀;新中國成立後,黃河題材的優秀美術作品不斷湧現,黃河治理成為勞動人民建設國家勤勞智慧的體現;新時代條件下,黃河題材作品時有出現,但是能夠充分恰當表現新時代主題的作品還不多見。面對新時代黃河治理過程中 「生態保護」 「高質素發展」 的主題,藝術家應該呈現怎樣的藝術成果,這成為了一個課題擺在大家面前。

黃河系列No.13 綜合媒介 150×240cm 2024

黃河系列No.14 綜合媒介 150×240cm 2024

唐承華教授近期在人人美術館完成的創作,為觀眾借由藝術語言領略新時代黃河精神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作品。筆者看來,唐承華教授這批作品在觀察方式、表現語言和精神追求三個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觀摩唐承華教授創作實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以一種完全放空的狀態面對一塊畫布的。站在畫布前,他不規劃色墨分布,也不依賴參考圖片,更不知道會畫成怎樣的結果。他對架上繪畫藝術勞動將來可能呈現的畫面樣態完全未知。這種未知屬於藝術家,也屬於旁觀者。隨著唐承華教授畫筆的揮動,畫面上出現一條或寬或窄的筆觸—一可能是一條粗細不居的線條,也可能是一塊大小不定的色塊。接下來,畫面就從這一根線、一塊色生發,在彼此咬合中產生另一條線、另一塊色,如此反復直至完成。其實,唐承華教授的這一創作過程與中國清代畫家石濤所言的「一畫」之法高度契合。曾有研究者循著石濤一畫論的思路對唐承華教授進行訪談,原以為唐承華教授會欣然接受這一觀點。然而,唐承華教授的回答卻是:我沒讀過石濤著作,也不關心。甚至,我不關心任何理論,我只在乎我的直觀感受,一切都從直觀感受中生發。相信自己的眼睛,尊重個人的心性所向,一切發於本真,絕不依賴既有經驗,這構成了唐承華教授的觀察方式。直覺——經過嚴格訓練的直覺才是認知世界的根本路徑,這是對現代表現主義產生極大影響的法國近代哲學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核心。唐承華教授對這些理論並不註,他只專註於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這是中國藝術家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有的自信。

黃河系列No.5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黃河系列No.6 綜合媒介 150×150cm 2024

當代中國美術創作領域,唐承華教授以抽象表現藝術風格為大家熟知。然而,唐承華教授的藝術語言真就「抽象」嗎?對此,筆者是持懷疑態度的。原因有三:一是唐承華教授每年都會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在對景寫生活動中,如果他的藝術表現語言僅是「抽象」「表現」,那實景物象豈不是會對其「表現」形成制約;二是唐承華教授本人在訪談中曾明確談道:我承認我的作品是具有表現性特征,但不是抽象,畫面本身已經帶有其內容,這種內容首先是抽象,但也許是一種具象或者是一種構成,當然這一構成要基於非常具體的物象景色,因此說畫面最後呈現的必然是具象,即由抽象語言形成的具象;三是以本次黃河寫生創作為例,從目前已經完成的作品看,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在黃河兩岸的連綿群山中、在波光瀲灩的水庫倒影上、在石窟慕然然肅立的古代雕塑遺跡前找到它們具體的物象參照。由此而言,唐承華教授的抽象表現性創作實踐,其實是在高度嚴謹的理性觀察基礎上實作的,畫面語言形態與客觀物象最後形成「似是而非」的對應關系。「臥遊」「暢神」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兩個重要概念,由南朝宗炳在其畫論【畫山水序】中提出,談的是山水畫的審美功能,指人在對山水畫進行審美觀照時以自我精神為出發點,以自由超然的心境去體會物象、感悟精神,最終實作基於語言形式的影像觀照。以此來看,唐承華教授的這批黃河主題系列作品,應該視為現代語境條件下從「臥遊」臻於「暢神」的難得佳作。

黃河系列No.15 綜合媒介 150×240cm 2024

黃河系列No.16 綜合媒介 150×240cm 2024

唐承華教授在歐美日有過長期遊學經歷,可以說他是一位具有國際文化交流背景的當代藝術家。一般條件下,具備這樣文化背景者往往流於泛化的自由狀態。然而,我們註意到在唐承華教授的藝術生活中,不僅看不到泛自由化的習慣,卻看到他積極介入主流藝術生活的種種努力。他嚴謹自律,無嗜煙酒,瀟灑的外貌下蘊含著清澈的坦誠,總願意將自己的學術積累傾囊相授於同仁後學。今年暑季,唐承華教授在永靖峴塬黃河岸邊與學員一起創作,黃河以及兩岸景物成為他和學員們描繪的物件。因為黃河在我們中國人心中的特殊意義,選擇黃河作為描繪主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立場的宣示。新時代條件下,藝術家透過描繪黃河傳達的情感更見熾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黃河系列No.17 綜合媒介 120×80cm 2024

黃河系列No.18 綜合媒介 120×80cm 2024

今天的黃河精神不同於抗戰時期的民族悲情,也不同於社會主義建設之初的戰天鬥地,而是廣大群眾在脫貧攻堅獲得全面勝利之後建設和美家鄉的更高需求。正因如此,在唐承華教授的畫面上一掃昔日黃河的凝重粗糲,而變得絢爛多彩。這種多彩的形象是黃河題材創作歷史上的創造,是黃河在新時代歡歌的形象化表達,是新時代造型藝術工作者透過畫筆表達昂揚之情的色彩交響。我們將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黃河題材作品並置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色度逐漸明快、色調漸趨高亢的色帶。唐承華教授近期完成的這批作品的出現,為當下黃河主題創作樹立了典範。唐承華教授用藝術語言詮釋了「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並重的新時代主題,這正是這批作品的時代意義所在。透過這批作品絢爛的色彩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在海外遊學多年的藝術家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由衷歌唱。

黃河系列No.19 綜合媒介 120×80cm 2024

黃河系列No.20 綜合媒介 120×80cm 2024

存取結束時已是深夜,人人美術館高大的空間裏燈火通明,唐承華教授和學員們仍在奮力地揮筆作畫。四周茂盛的果木在夜色中變得更加渾厚凝重,盛夏時節的月光掩映在一層薄薄的輕紗裏,透出的光亮給大片的果園罩上一層清涼的色調。

不遠處,被壁立的丹霞石林環抱著的劉家峽水庫,此時正映照著柔美的月光。

(文/王伯勛,博士)

(來源:TangArts)

藝術家簡介

唐承華,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九屆理事,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1988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

1992年,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油畫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日本佐藤國際文化育英財團獎學金、獲財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協會獎學金。

1995年,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研究生院油畫專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1994-2002年,被聘為日本NHK文化中心講師。

1999-2000年,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藝術研修。

2006年,應英國劍橋聖·巴納巴斯國際版畫中心邀請進行駐地創作。

2007年,應德國洪布羅伊希島基金會邀請在諾依斯工作室駐地創作。

2010年,應瑞典阿特利藝術中心邀請進行駐地創作。

2015年「首屆全國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評選委員會評委。

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展覽評選委員會委員。

2021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展評選委員會委員。

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展覽評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