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2000年間,儒家四段「前進演化史」:看它如何一步步變成你討厭的模樣

2024-06-30國風

提及儒家,國人必定印象深刻,因為對於有著5000年悠久文明的中國而言,儒家無可爭議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領跑者,也無須謙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代言人,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

雖然儒家達到巔峰時刻令人驚嘆,但正所謂「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在孔子創立儒家的早期時候,縱然孔子能說會道、能言善辯,人格魅力極強,但儒家思想卻處於被排斥的地位,直至孔子死後的700年,儒家終於「久旱逢甘霖」,迎來了他的翻身時刻。

儒家:2000年裏它經歷了四段「前進演化史」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遣使者帶上玉帛和玉璧,將魯國著名的儒士申公專車接送到了國都;4年後,朝廷設立【詩】【書】【易】【禮】【春秋】儒家五經博士;8年後,漢武帝下詔推舉孝廉人才……

這一系列的舉動都在表明:流浪了700年的儒學終於擊敗其他諸子百家思想,榮登君主的大雅之堂了,為天下人所學習鉆研且實踐。而且令孔子含笑九泉、令儒生喜極而泣的是:儒家不出場則已,一出場就是巔峰。

不過此時的儒家已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大相徑庭,其中增加了很多令孔子反感的刑法思想,而且隨著時代在改變,儒家也跟著與時俱進,一步步發展成了讓許多人討厭的模樣——復古、刻板、不謀發展、立尊卑、束縛中華民族的思想。

這就不得不提2000年間,儒家經歷的四段「前進演化史」。

第一段前進演化史:由孔子創立,屬於最本性的儒家。這一階段的儒家本質上沒有任何創新,只不過照搬照抄了周禮和周制,將周朝的「親疏有別、上下有等」完全貫徹了下來。之所以說是「前進演化」,是因為它改了名字:將周制變成了儒家。

對此,孔子沒覺得有什麽不妥,反倒引以為自豪,公開宣稱「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孔子倡導「仁政」,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仁慈」,而是對周禮的復古「克己復禮謂之仁」。

由於孔子只不過簡單復活周禮,而周制在春秋之前已經在中華大地上試營運了500年,其中的弊病已經是一目了然、人神共憤,比如血緣定親疏、繁冗無用的禮制約束。

而且還有現實中的反面教材觸目驚心、發人深省:凡是堅守周禮的諸侯國,無不衰退落寞被強國吞並,如魯國。故而無須孔子倡導,被各國驅逐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二段前進演化史:由孟子修補。孟子出生之後,因為其母親的功勞,搬家三次,導致原本適應能力極強的棒小夥與習禮的老先生為伍,看著老先生天天不厭其煩地教授禮儀,小孟子便陶醉了進去也跟著學習了起來,如此讓儒家紮根於心。

長大成事之後,孟子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反思:為何看著這麽有道理、舒服的治國思想不被各國諸侯采納呢?聰明的大腦一開動便明白了:孔子太過墨守成規了,周禮固然好,但不做些調整肯定吸引不了人。

於是孟子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重量級觀點,使得儒學中若隱若現的「民本位」觀點得到昇華,儒家也因此奪得了「為民作主」的人設。

但由於孟子與孔子一樣,儒學理論大多時候停在腦海中,並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充分論證,導致其存在很多理想化成分,比如孟子所言:兩軍交戰,只要我豎起「仁義」大旗,必能「垯秦楚之堅甲利兵矣」,顯然是癡人說夢。因此這個階段儒家依舊不被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段前進演化史:由董仲舒修補,漢武帝實踐。這一階段儒家思想算是否極泰來,對於孔孟主導的儒家思想的理想化成分做了重大修補,比如輕刑罰、重教化,董仲舒就覺得兩位祖師爺太理想化了,不可取。

在董仲舒看來,雖然「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化成為了可能,但人是個復雜的動物,不是每個人都是心懷善心。根據董仲舒對人的觀察,他將人分成了三類:性善之人、中性之人和鬥宵之人。

董仲舒認為,前兩類人可以被教化,但第三類人天生惡骨,根本不可能被教化,因此對待這種人,不用刑法處置,不僅教化不了而且還會危害好人。

對於統治者,董仲舒也不認可用「仁義」的道德觀念約束君主,而是也同樣需要刑罰,不過溫柔很多,是「陰陽刑德」,具體執行看老天爺。

在董仲舒的倡議下,漢武帝開展了儒學的實踐活動,在大張旗鼓引入儒學治國之外,他還特別保留了法家思想。所以這一階段的儒學,已與孔孟時候的儒學差距拉開了,不過好訊息是,脫胎之後的儒學第一次在實踐中得到了套用。

第四段前進演化史: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這兩家都是民間組織搞出來的儒學思想,一個是宋朝的程頤、程顥、朱熹為首,另一個則是明朝的王陽明。

由於對誰為天地主宰這一事分歧太大,且孔孟經典又沒有做明確論述,這給兩家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也都紛紛在儒學經典找對應語句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程朱理學看到【禮記】中有「格物致知」的話,跟自己的觀點一致,於是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覺得真理在天地之間,絕不能受人心的影響,更不能受人心的蠱惑;

王陽明則將目光盯上了【孟子】和【大學】,看到孟子所言:良能良知以及自給自足的觀點,頓受醒悟,認為人心才是一切的主宰。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曲解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程朱理學的觀點無疑契合統治者的執政理念,因此廣受統治者好評,被擡上了皇宮教授給了皇子皇孫,清代的皇子老師顧八代就是理學家。王陽明心學因為蠱惑百姓「自尊自大」,被打上了「反動」標簽,只能在民間流傳。

它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你討厭的模樣?有後世理學家的「功勞」,孔子本人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照儒學的四段前進演化史,基本有一點可以下結論:早期的儒學應該還沒那麽討厭,隨著董仲舒和漢武帝加入刑罰元素,傳統的耐心教化成分被淡化,粗暴意味撲面而來,成功讓人觸及到了秦朝「嚴刑峻法」的味道,討厭情愫暗生。

有了董仲舒和漢武帝的現場教學,程朱理學顯然是嗅到了統治者想要束縛老百姓的意味,於是加大了儒學對人性的束縛,達到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地步。陽明心學的出現,也是受不了這種束縛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的結果。可見此時的儒學發展得有多令人討厭。

雖然儒學變得討厭,主要是理學家的「功勞」,孔子就一點錯沒有嗎?顯然不是,他一樣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若不是他提倡「親疏有別、上下有等」,程朱理學何以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依據;

若沒有孔子「肉切得不方正不能吃,墊子擺得不正不能坐」,程朱理學何以能將中華民族全方面捆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