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構圖稍加變化,又是一幅作品

2024-01-30國風

這兩幅雪景山水都是清初畫家王翚的作品。王翚卒年86歲,傳世作品有上千幅。從創作時間來講,畫山水比畫花鳥慢很多。很難想象,這麽多作品王翚是怎樣畫出來的。尤其是他用筆工整細致,構圖繁密飽滿,只能贊一句高手中的高手。其實王翚也有辦法,他在畫同類題材作品的時候,筆墨變化很少,重點放在構圖上。構圖稍加變化,又一幅新作品誕生了。

可以比較一下【連山積雪】【雪山行旅】,采用留白法畫雪山,采用烘染法讓雪山具有立體感。山水布局交錯,前景起伏遠景雄偉。為了讓畫面看著真實,他重點描繪寒林古樹,哪怕枯枝也要畫出種種變化。前景寫實,遠景寫意,賦予畫面足夠的空間感。

王翚 連山積雪

【連山積雪】仿元代名家曹知白風格,蒼潤簡逸,墨色淡雅。重墨可以增強畫面氣勢,雪山很難用到大面積重墨描繪,於是王翚在山石結構上做足文章。山石堆疊,山巖崚嶒,前景山體陡峭,遠景山勢和緩。在構圖上講究「起承轉合」,營造出肅穆靜雅氛圍。

平遠法構圖,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深遠淺的規律。傳統山水畫裏沒有光影明暗,沒有焦點透視,畫家為了畫出真實感,只能先確立空間關系。空間應該有長度、寬度、高度,王翚透過上述對比變化,讓畫中雪山有了真實感。

王翚 雪山行旅

【雪山行旅】在構圖上用一條河水,將畫面分成左右兩部份,相互呼應的形式。他把橫向的一江兩岸構圖變為縱向的三段式。這一變化,讓畫面顯得更加生動,視線集中在畫面的左下方和右上方。這幅畫中隱藏了一個故事,雪天買魚沽酒之後,乘船回家。王翚仿北宋李成畫風,加入故事情節,很容易讓人共情。

李成是描繪寒林山水的高手,構圖平遠曠闊。畫中河水,由遠而近漸漸變寬,化解了密不透風產生的壓迫感。構圖上由繁入簡,從山水堆疊轉為整體呼應。好的山水畫,既要保證細節與整體和諧,還要平衡點線面的關系。王翚在構圖上畫出了新鮮感,賦予作品新意。

王翚 連山積雪 局部

雪景山水,要有寒意、寒氣、寒風,相當於在畫紙上表現出動感。在這兩幅畫中可以發現,【連山積雪】傳遞的是靜穆大氣,【雪山行旅】畫出了動靜結合。有意思的是,【連山積雪】仿元代畫家,【雪山行旅】仿宋代畫家,因臨仿物件不同兩幅畫在意境上有了差別。

到底那幅畫更好呢?當然是【雪山行旅】,王翚在表現氣候特征、季節特點的同時,根據地域特征讓作品寄托感情。如果說【連山積雪】是美,那麽【雪山行旅】就是逸。

王翚 連山積雪 局部

古代有個品鑒山水畫藝術水平高低的標準叫「四格」,也叫「四品」。分別是,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到底什麽樣的作品可以稱為「逸品」,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

從王翚的【雪山行旅】中可以感受到一些逸品的特征,用筆自由隨意,惜墨如金,描繪充滿生活情趣、自然美感的作品,在平淡中蘊含雅韻。筆墨特征可以反復臨摹獲取,回味無窮的新鮮感需要打破章法束縛。

王翚 雪山行旅 局部

【雪山行旅】的新鮮感主要來自構圖,他在守規矩的同時,將規矩進行調整。王翚成為了規矩的制定者,意味著他可以表現出與眾不同之處。

明代兩代有很多畫家,覺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才算逸品,由此在創作中了放棄了對山水造型的研究。實際上,誇張變形簡化來自於對自然景物的精準刻畫。了然於胸才能取舍增刪,要不然就成了遊戲之作。

王翚 雪山行旅 局部

王翚追求大美境界,沒有簡化細節,讓後人對他的創作水準心服口服。看到這裏就知道,兩幅畫不一樣,固然有構圖的原因,深層原因是王翚的學養、審美、鑒賞能力的功勞。

拓展閱讀

山水畫中的虛與實,構圖上的虛實相生
山水畫中的寒意,應該怎樣表現
稍加變化,一江兩岸構圖有了新鮮感
山水畫的空間感,看看他們怎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