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作為大願菩薩,不僅在世間幫助有緣眾生,甚至在陰曹地府也在盡心盡力,難道這就是我們心中那個最無私、最溫暖的存在?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地藏菩薩的願力和他與其他菩薩之間的微妙關系,讓我們一起探討這位菩薩背後的故事。
地藏菩薩以發願為主要修行方式,這個發願通常是指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為大願菩薩,這個大願的內涵其實非常豐富,包括菩薩對於自己修行的要求,也包括對於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地藏菩薩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不但要在人世間盡心盡力幫助有緣的眾生,就算到了陰曹地府,地藏菩薩也會幫助孤魂野鬼脫離苦海。
說到地藏菩薩我們想到的應該是安徽九華山,這裏是地藏菩薩的主要道場所在地,而且是全國佛教界十大名山之一。這裏不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還有多達九千多尊的地藏菩薩塑像。這些塑像造型各異,神態各異,給人印象深刻。
地藏菩薩在佛教體系中的地位與我們所處的信仰背景和個人理解密切相關。從中原大地到海南島嶼,我們可以看到無數供奉地藏菩薩的廟宇。而在一些西北省份的藏傳佛教區域,地藏菩薩反而顯得有些邊緣。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廟宇中供奉著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共主的塑像。觀音菩薩以普渡眾生、慈悲為懷,而地藏菩薩則以救護孤魂、來世再造為責任。因此有人這樣解讀二者的關系:地藏菩薩救的是不能死的人,觀音菩薩救的是不該死的人。
地藏菩薩本尊以發大心願為基本特征。因為地藏菩薩曾經是一個普通人,後來成就了菩薩道行,所以在普度眾生的過程中他更能夠深入人心,理解世俗之苦。
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菩薩就是發心願的人。在這些心願當中,最主要的當屬智慧和慈悲兩個方面。發智願的人最終成為了解脫生死之苦的佛陀;發慈願的人則在修行途中立下誓言,要以智慧來幫助自己實作這個目標。也就是說,菩薩在智慧上求佛道,在慈悲上化護眾生。
地藏菩薩被稱為大願菩薩,立的是願力。在他面前有一位代表行願的大士--普賢菩薩。他以華嚴經為法門,在四川峨眉山主持道場。
我們提到文殊菩薩時常常會說他是四大菩薩之首。不過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者會告訴你,強調這種排名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從一個方面去理解,信仰者心中所排列的第一位並不一定是文殊菩薩;而從另一個方面去理解,四大菩薩又未必滿足一山不容二虎的格局。
換句話說,菩薩在信徒心中的地位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奉者個人修行背景、追尋目標、對於菩薩內容理解程度等因素。
我們不妨先從定義開始:誰是菩薩?簡單來說就是發大心願的人。這個心願的內容也很明確:以智慧求得佛道,並且以慈悲心腸來感化世間眾生。從這個定義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修行者,菩薩在個人修行上強調智慧與慈悲兩個方面。那麽如何衡量一個菩薩是否稱職呢?我們可以看看他們所修行的內容。
以文殊菩薩為例,他修的就是智慧這條線。因此他被尊稱為大智菩薩,在華嚴經中常常會和普賢菩薩一起被稱為華嚴三聖。他們分別以五台山和峨眉山為主要道場。
文殊菩薩常常會在我們印象裏留下一個標誌性形象:手拿智慧金剛杵,座下兒童形象白象馱著法輪。這兩件法器也正好詮釋了他最重要的代表內容:智慧。
和文殊菩薩一起被稱為華嚴三聖的還有彌勒佛。彌勒佛作為未來世界的主宰者,個人修行更多表現為普渡眾生,也因此被歸類為弘願弟子。
如果你去過五台山,在這座號稱華夏禪宗發祥地的名山景區內轉過佛你一定會留意到:這裏供奉文殊菩薩最多;彌勒佛次之;而觀音菩薩則更受善男信女歡迎。
說起觀音菩薩我們想到的當然是大慈大悲,這已經成為她最重要的代表形象。浙江普陀山自然是觀音菩薩最重要的道場所在了。如果你有機會去這裏朝拜觀音聖像,最好選擇農歷二月十九日,因為這一天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
從個人修行來看,作為一個強調慈悲心性、反感化世間眾生的大士,觀音菩薩在佛教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她不能代表智慧之類解脫生死的目標,但恰恰是因為如此,在彌補佛教修行體系當中「缺愛」的部份時顯得尤為重要。
觀音菩薩也並非缺乏個人修行能力,在很多描述中她也展現出來「十號不坐禪」的強大修行能力。可見即便是強調「舍我其誰」的慈悲大士,在個人修行上鍛煉自己超越生死、超脫世俗方面還是非常重視的。
結語
讀完這篇,我深感地藏菩薩的偉大和無私,確實是我們修行路上的一盞明燈。每個人對菩薩的理解和信仰都不盡相同,你心中的菩薩又是什麽樣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也別忘了點贊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