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民間傳說:中國禁了1000年的山,從唐朝起下禁令:進入者,斬立決

2023-12-27國風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許許多多的名山大川,它們中的一些也曾在歷史書上留下獨屬於自身的璀璨篇章。在中國江西省,就有這樣一座大山,它的名字叫做「銅鈸山」,又名「銅塘山」。

雖然不及三山五嶽那麽出名,但銅鈸山也被人稱為「東南第一峰」。然而歷史上的銅鈸山卻被稱為「封禁山」,因為從唐朝開始對銅鈸山的封禁足足持續了一千年,甚至禁令中提到:進入者,斬立決。

為什麽要將銅鈸山封禁千年之久呢?又是為何解開封禁呢?

「封禁山」的由來

關於銅鈸山的名字由來,在歷史上也曾有故事留下。 傳說中有難民逃亡到這裏,想要在山上蓋房居住,在挖地基時,發現一枚銅鈸,故此將此山命名為銅鈸山。也有傳說是挖到了一塊銅塘,所以銅鈸山也叫銅塘山。

銅鈸山位於中國江西上饒,在古代由於王朝幾經變換,上饒地名也隨之改變,唐朝時期名為信州。山上地勢奇駿,風景秀美,曾吸引無數文人騷客慕名前來。

但唐僖宗在位時,銅鈸山卻被永久封禁,究其起因竟然是源於一場農民起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之一,擁有近三百年的統治時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是唐朝皇帝不可磨滅的功績,但這 盛世卻在「安史之亂」後徹底崩塌,開始走向下坡路

唐玄宗末年,唐朝的經濟狀況達到有史以來最為鼎盛的時期,但在繁華背景下卻隱藏著滅國危機。玄宗被眼前的繁華迷惑,獨寵楊貴妃,忽略土地兼並對百姓的危害,無心處理國事,導致朝堂分裂嚴重,藩王安祿山趁機起兵造反。

「安史之亂」戳破經濟繁榮這個虛假的表象,唐玄宗終於緊張起來,因取消養兵制度,只能繼續任用藩王與安祿山對戰,而早有反心的部份藩王也抓住機會想推翻唐玄宗的統治。

但戰爭所需糧草銀兩眾多,只能提高百姓賦稅。自安史之亂起,唐朝內憂外患、戰亂頻發。整個國家都陷入混亂當中,各地區百姓為了活下去只能選擇起義。 銅鈸山就曾是一夥農民起義軍的據點,這些起義軍就是史上著名的黃巢起義軍。

公元878年,黃巢領導的起義軍隊伍向江南進發,這一隊伍人員眾多,途徑各地都有追隨者加入。

這年夏季天氣炎熱,信州知府便帶著嬌妻美妾來到銅鈸山莊園避暑遊玩,身邊只帶了一些親衛。信州知府與唐朝末年大部份官員一樣,貪圖享樂、剝削百姓。

「你們去給本官選幾個漂亮姑娘帶來,本官要選妾。」 知府對身邊的妻妾產生了厭煩,於是惦記上了銅鈸山附近的姑娘,便派手下前去尋找。

手下跟著他作威作福慣了, 說著是要將人帶來,實際上就是強搶。他們來到山下,看見有一位身著嫁衣的漂亮女子,大喜過望:如果把這姑娘帶回去,知府一定會高興,兄弟們的賞錢有著落了。

這姑娘姓葉,是山間獵戶的女兒,今天終於要嫁給心上人,母親為她上了妝梳好頭發,本就容貌昳麗,現下更添幾分顏色。父親去了山上想再打些獵物剝了皮子給女兒做添妝,家裏只留下兄長、母親和葉姑娘三人。

都說「民不與官鬥」,面對官兵的強搶,葉姑娘的兄長拼死阻止卻被打傷倒地。知府的手下不顧葉姑娘的哭喊求救強行把人帶走。

黃巢起義軍這時已經來到信州,準備透過銅鈸山這條路線前往福州,聽到前方有人求救,停下腳步上前觀察,發現是幾個官兵欺負百姓,起義軍大怒將葉姑娘救下並將官兵制服,僅有一兩個倉皇而逃。

起義軍問她住哪要把她送回家。而此時獵戶回到家中卻發現院子十分淩亂,妻子坐在家裏哭泣,上前詢問得知女兒被搶走大怒。讓妻子、兒子在家中等待,他去把女兒找回來。外面傳來熙熙攘攘的聲音,是鄰居們的喊聲:「快躲起來啊,官兵又來了!大家快躲好!」

他拿起打獵用的刀就要上前跟他們拼命,想把女兒救回來,只聽見:「爹爹快停下,是他們救了我」。

葉獵戶連忙把黃莽等人請進屋感謝他們將女兒救回來,起義軍問了平時知府的情況,得知他們殘害百姓肆意妄為, 擔心他們走後知府會派人來報復,便想將此事徹底解決再離開。

銅鈸山山勢奇駿,易守難攻,黃巢起義軍便將此地作為據點,與村民一起建立防禦工事提防官兵的反擊。

眾人在銅鈸山等待許久官府也沒有動靜,起義軍也不能在其久留,還要趕往下一個地點進行農民運動,便離開了,臨走時囑托獵戶等人:不要離開銅鈸山,如果遇到官兵迅速回到據點躲起來。

起義軍擔心他們走後官兵上山,只能寄希望於銅鈸山的地勢復雜、獵戶對山林的熟悉能保護他們的安全。

葉獵戶一家將恩情記在心裏,也安穩的過了一陣子。一天,獵戶發現官兵擡著一塊巨石放到銅鈸山山頂,等人離開後上前一看, 是一塊封禁石,石頭上掛著的紙上寫著:以此為界限,不允許山內一切活動,違抗命令進入山中的,一律斬首絕不留情。

原來,是那逃跑回去的官兵告訴知府是黃巢起義軍來了,於是知府帶著人偷偷從另一條山路離開莊園,這才避開了與起義軍的碰面。

知府知道起義軍的勇猛,也知道平時官兵並不練武,只是百姓不敢對官兵動手罷了,但黃巢起義軍可不管這些。 他清楚己方不是黃巢起義軍的對手,便在起義軍離開後采取這種方式,如此行事也不用正面對戰,以防輸了之後丟了面子丟了命。

百姓迫於生計,只能從銅鈸山離開遷居至其他地方,葉獵戶家也不例外。 自此,銅鈸山正式被封禁,也在歷史上有了「封禁山」的稱號。

歷史上的「千年之禁」

銅鈸山的封禁沒有因朝代變遷而解開,反而越封越久,歷史上也有多處記載,最為嚴苛的時期要屬明代。

明朝初年,朱元璋即位,此時民間各省人口比例嚴重失衡,又因改朝換代時發生太多戰爭,流民眾多。為了恢復農業、經濟發展,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這一遷移活動大約持續了五十多年。

此時的銅鈸山已經封禁幾百年,長久沒有人出現在這裏,山上樹木已十分茂盛,礦藏、奇珍物產豐富,加上閩浙贛三省官府秉承著互不打擾、互不侵占的原則,僅在外圍對銅鈸山進行監管。

這種監管方式當然攔不住對此地資源起了歹心的盜賊、山匪們,因為銅鈸山一直處於封禁狀態,通往山上的路早就被野草攔住,盜賊山匪稍稍躲藏,官府就找不到他們的人影了。

到了公元1449年,銅鈸山上匪患已十分猖獗,甚至有人帶頭叛亂,官府下場以雷霆手段平息,但也受到創傷。對此,朝堂認為應對銅鈸山加深封禁,將附近山區也納入封禁範圍。不給匪寇可乘之機,也維護了閩浙贛三省的安定。

明代對銅鈸山的封禁持續到王朝滅亡也沒有停止, 失去銅鈸山地理優勢的流民也毫無辦法,想要開采其中資源、在此地居住也不被允許,只能跟隨國策遷移到其他地方。

對銅鈸山的封禁也使得閩浙贛三省維持一段時間的農業穩定,土匪的無地可藏也為三省邊界的百姓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居住環境。

而到了清代,封禁開始有所減弱,到了清朝末期,銅鈸山千年封禁被解開。

銅鈸山所處地界一直處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交通十分便利,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 是因為這個原因,銅鈸山所歸屬的上饒地界,戰亂頻發。

清朝初年,地方上一直有著「反清復明」的組織,他們希望恢復漢族正統地位,恢復儒學興盛。順治年間,清世祖福臨急需資源為軍隊提供補給,便將視線盯上了銅鈸山區,於是派了當地官員前往山區測量。而後收到官員回復: 銅鈸山區雖然資源豐富,但山路非常難走,樹木高聳入雲,極易在其中迷路,開采資源非常困難,想供給軍隊來不及而且浪費時間並不值得。

順治皇帝也考慮到一旦解封銅鈸山區,閩浙贛三省反清復明勢力必會進入其中躲藏,再想消滅他們就更難了,於是下令表示銅鈸山封禁照舊——進入者,斬立決。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才有所改善。 公元1673年,康熙決定將藩王權利和封地收歸中央,吳三桂等人對此不滿,於是起兵自立稱帝。這場戰亂就是史上的「三藩之亂」。

戰爭無論何時,苦的都是百姓,家園變成戰場,百姓無處可去,只能變成流民,尋找新的居住地。

曾經上饒經濟發展較為繁榮,清代時期的流民也較願意遷移至此地,一個地方所需人口是有限的,但古代資訊傳遞較為不便,上饒無法接納流民,流民卻不知道這個訊息依然往此處移動,到了地方也只能選擇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居住。

比起活著,斬立決那輕飄飄的一張紙起不到什麽作用。「就算被抓到,我也多活了一陣,值了。而且我們這麽多人,難道他們還能全殺了不成,官府也不想管我們,我們只想活下去」。這是偷偷上銅鈸山上居住的流民的想法。

這些在山間居住的流民被叫做「棚民」,這時的清朝由於三藩之亂,將大部份府兵調往戰場,因此 明面上雖然銅鈸山還在封禁中,實際上卻少有人看守,封禁一事名存實亡, 這也給了棚民活下去的希望。

隨著戰亂的結束,政治的安定,朝堂開始將重心放到安置流民上,希望也能恢復地方的治安, 希望銅鈸山解封的折子再度呈至皇帝書案上。

朝堂大臣對此爭論紛紛,持不同態度,部份官員不敢承擔責任,擔心銅鈸山解封後再次出現土匪、起義軍駐紮此地的現象,因此反對的言辭十分激烈。

地方上對棚民的態度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鬧事就不為難棚民上銅鈸山居住 ,這樣的默契一直持續到同治年間。

解封緣由也是因為一夥起義軍——太平軍 ,這場起義結果最後仍是被鎮壓,上饒地方官員準備清理銅鈸山上的余孽時,發現山上只有棚民居住,沒有起義軍上山的痕跡。將此事上報朝堂,並表述了棚民們想恢復正常生活,因為銅鈸山被封禁他們很久才能出去一次,生活十分困難。

經過一番調查,銅鈸山山上情況符合官員所說,經過多番商討,清政府決定將銅鈸山正式解封,恢復當地村鎮建制。棚民們也終於可以在此定居,不用擔心被趕下山或被斬立決了。

恢復平靜的銅鈸山

這場長達千年的封禁終於解除了,銅鈸山也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生態環境已十分優秀。如今,銅鈸山已經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和4A級風景名勝區,這千年的封禁對銅鈸山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保護呢。

銅鈸山四季風景如畫,且山中有著多種珍稀動植物存在,也開展了許多旅遊專案,讓人們在閑暇之余可以去山中觀賞風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上饒地區在當今社會,人們生活也十分幸福,不會遭受歷史上的那些戰亂侵擾。

免責聲明:以上文中所參照的資料均出自網絡資料,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本人,本人承諾將在第一時間對該問題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