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俗語「端午端午,三人要躲午」什麽講究?是指哪三人?如何躲?

2024-06-09國風

五月五,是端午,傳說五月是毒月,是一年當中最毒的一個月份,而五月五端午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所以古人認為端午是毒月中的「毒日」,又叫「惡日」。

古籍中記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古人認為端午是不吉之日,因此忌諱端午生子,比如宋徽宗趙佶生於五月初五,雖然貴為皇子,但從小只能在宮外寄養,可見古人對端午這個節日,是多麽的敬畏。

俗話說「端午到,五毒醒」,五毒一般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老百姓家家戶戶要插上菖蒲和艾葉,同時還要熏蒼朮白芷,飲用雄黃酒來驅毒避邪,這就是避五毒的傳統習俗。

為什麽古人說五月是毒月?除了蜈蚣、毒蛇、蠍子 這些有毒動物開始活動之外,古籍中還有這樣的解釋:夫毒,太陽之熱氣也,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

由此可見,古人說端午的惡毒,也包括炎熱天氣帶來的中暑和瘟疫。有句俗語叫「端午端午,三人要躲午」。那麽在端午時節,哪三種人要「躲午」呢?又該怎麽躲?

光緒時期的【灤州誌】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因此,第一種要躲午的人,就是新婚的女子。新婦必須在嫁人後的第一個端午,回到娘家去躲端午。

按照傳統的解釋,端午陽氣太盛,新婚女子要回娘家休養,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當然這種解釋不一定科學,但是,由於古代的女子嫁人以後,回娘家與親人團聚的機會不多,因此就利用這樣的習俗,讓嫁出去的女兒,能回去看一看父母,這也讓端午這個節日,有了更多人文關懷的意義。

按照傳統習俗,在端午節第二種要躲午的,是兒童。躲午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就是讓孩子呆在家裏,然後在額頭上點綴少量的雄黃酒,有的地方是畫一個王字,寓意孩子百毒不侵,可以健康成長。

雄黃酒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黃泡制而成,具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兒童不宜飲酒,因此可以外用塗抹,有驅趕蚊蟲叮咬、辟邪防疫的功效。

第三種要躲午的,是年邁的老人或體質虛弱的病人。端午時節,氣溫急劇上升,蠅蟲飛動,病邪濕毒萌動,正常人都會感到悶熱不適,而老人和體虛的人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因此這兩類人在端午前後,不宜外出,應該在家休養。

古人會在房屋周圍灑上雄黃,門窗掛上艾草,寓意驅病辟邪,雖然看似迷信,但的確能有效驅趕毒蟲疾病,有益身體健康,因此時至今日,這些習俗也仍舊得以保留。端午將至,你家的粽子和艾草有沒有準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