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15首愛國詩詞,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總有一首讓你熱血澎湃!

2024-07-07國風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古已有之。不論身處何地,都心念祖國,是根植於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深的想念。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一句表現愛國精神的詩句,它表明了作者願意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生命,不因禍福而回避。作者對國家的愛國之情是堅定不移的,不因任何因素而動搖。這句詩句啟發人們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珍惜生命,積極擔當。

如屈原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愛國、忠誠、堅韌不拔,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15首愛國詩詞,獻給每一個熱愛祖國、奮勇拼搏的中國人。

滿江紅

【宋】嶽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代表了嶽武穆「精忠報國」的英雄之誌,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詞裏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充分表現作者憂國報國的壯誌胸懷。這首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的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裏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這首【端午即事】是詩人文天祥為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而寫的,他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贈送給朋友一枝艾草,並表達了自己忠於朝廷、秉持忠義的執著精神。詩中透過描繪端午佳節的場景和習俗,表達了詩人對於祖國的熱愛和忠誠,同時也表達了對於離別、思念和愛國英雄的感慨和懷念之情。整首詩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內容深刻,語言質樸,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佳作。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的首句寫景物,為千古名句,受到歷代學士的激賞。此句互文見義,含蘊豐富深遠。在時空的大背景上詩人揮灑如椽巨筆,將秦漢以來的千年歷史與當時明月籠罩下的萬裏邊關巧妙地融合起來。從歷史上看,秦漢時起便築城備胡,在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邊關內外一直與胡人征戰不斷,如今與戍邊戰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漢關自然便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次句寫怨情。詩的主人公——久戍邊關的戰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關」,怎能不觸發起鄉關之思!怎能不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個民族的悲劇命運!萬裏長征沒有歸期,古代秦漢已經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最後兩句,以側面烘染的筆法點出詩篇的主題:假如李廣將軍還活著的話,就決不會讓胡馬度過陰山,邊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這裏用「但使」、「不教」的假設句對古代英雄人物飛將軍李廣充滿無限景仰之情。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較之第一首【塞上曲·軍門頻納受降書】淺明了許多,裏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裏,上書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麽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戴詩同前人述誌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誌向,至於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註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夏日絕句

宋 ·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這首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之情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震撼人心,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後兩句透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這首詩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振聾發聵,溢於言表。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人王昌齡將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裏,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青年時期曾經遠赴邊關漫遊,他在邊塞大約停留了三年時間,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與邊塞有關的詩歌。【從軍行七首】就是他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內容相關的七首詩形成連章,反映了復雜豐富的邊塞生活。【從軍行七首】其四是詩人這個時期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七言絕句,歌頌了邊關將士不畏邊關艱苦的環境,恪守戍邊職責的高尚風格,表現了詩人保家為國、捍衛大唐盛世的雄心壯誌。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此詩作於公元1192年南宋風雨飄搖,陸遊雖然已經63歲,但依然渴望收復國土、報效祖國。「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陸遊的赤子之心。

【水龍吟·倚欄看碧成朱】

【宋】辛棄疾


倚欄看碧成朱,等閑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選,匆匆又換,紫雲衣潤。幾許春風,朝薰暮染,為花忙損。笑舊家桃李,東塗西抹,有多少、淒涼恨。
擬倩流鶯說與,記榮華、易消難整。人間得意,千紅百紫,轉頭春盡。白發憐君,儒冠曾誤,平生官冷。算風流未減,年年醉裏,把花枝問。

【水龍吟·倚欄看碧成朱】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物詞,是詠範南伯家文官花的。文、詞的上片主要寫文官花的顏色多變及其原因,詞的下片寫對文官花的告誡和對範南伯的同情。全詞詞語極婉而情極痛,感人之至。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生活的南宋,和金國隔江而治,京口(鎮江)這裏是南宋北部的邊防重地,要時刻派重兵嚴防死守。辛棄疾出生在金國濟南府,但一生都在為收復故土轉戰奔波,晚年他被委任鎮江知府,站在這北固山的最高處,望著滔滔江水那邊的北國故土,一生壯誌未酬的他,該是何等的壯懷激烈啊?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中懷念了曾在此處建功立業的孫權及劉裕,又聯系自己壯誌未酬,真是無限感概。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的一首詞。上片贊揚了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裕兒子劉義隆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揚子江

【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這是宋代詩人文天祥的一首愛國詩。
文天祥37歲辭去官職,在國家危難之際,又挺身而出,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書寫了天地間最為壯烈的詩篇。他用這十年時間詮釋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精神內核。
這首詩可以作為對「生」的渴望,而另一首【過零丁洋】,則可以作為對「義」的義無反顧:「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生」的可貴,焉知「義」的高貴,「舍生取義」,在文天祥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

出塞

【清】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徐錫麟是偉大的革命烈士,為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清政府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曾遠遊吉林、西北諸省邊疆,寫下了【出塞】這首詩。這是一首頗具唐代邊塞詩歌風格的詩歌,充滿了唐詩特有的豪邁之感。透過這首描寫將士邊塞生活的詩歌,徐錫麟的出塞表達了作者堅忍不拔的戰鬥決心,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後兩句「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表達了徐錫麟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寫得極其悲壯。作為一名革命戰士,他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隨時都會為國捐軀,而不考慮自己身後之事。尤其最後一句,他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徐錫麟出塞這首豪放激昂的詩,慷慨悲壯,是邊塞詩歌中的佳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達了林則徐對國家利益的堅定追求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達了林則徐對國家利益的堅定追求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民族未來的信心。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林則徐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實屬不易。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還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詩人。他的詩句不僅表達了他在政治上的堅定立場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也體現了他在文化上的高超素養和深刻思考。
總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詩的深刻意蘊在於它表達了林則徐對國家利益的堅定追求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民族未來的信心,同時也體現了他在文化上的高超素養和深刻思考。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詩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裏,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誌。

毛主席一生熱愛中國古典詩詞,愛讀愛撰愛書。尤其喜愛豪放大氣愛國詞人辛棄疾之詞。毛主席書過多首辛祠、大氣磅礴,飄灑縱橫。書法與詞意融合,渾然一體,是偉人毛澤東的重要代表作。

【念奴嬌·登多景樓】

【宋】陳亮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陸界。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陳亮生活的時代,宋朝的半壁江山業已淪於敵手,小朝廷龜縮於淮河、散關以南茍且偷安不思恢復。作為著名的愛國誌士,陳亮自幼「獨好伯王大略、兵機利害」,「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宋、金達成和議,雙方約為叔侄之國,疆界一如紹興之舊。尚未進入仕途的陳亮堅決反對,於乾道五年(1169)挺身而出,向孝宗奏上【中興五論】,提出抗金復國的全面方略。

淳熙五年(1178)以後,陳亮又向孝宗連上數書,大聲疾呼:「一日之茍安,數百年之大患也!」可惜這些正義呼聲皆如石沈大海,毫無反響。淳熙十四年(1187),在幕後指使投降派的宋高宗病死,這本是改變朝廷投降路線的有利時機,然而朝政依然把持在投降派手中,他們不但遣使向金國屈膝報喪,而且制造「江南不易保」「長淮不易守」等賣國言論。陳亮對此義憤填膺,於淳熙十五年(1188)二月親赴金陵、鎮江觀察山川形勢。他來到鎮江雄峙江邊的北固山甘露寺,登上寺內的多景樓,憑欄北眺,心潮澎湃,乃作此詩詞。

【冬晴】

[南宋]陸遊

吳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時。丹楓未辭林,黃菊猶殘枝。
鳴雁過長空,纖鱗泳清池。氣和未重裘,臨水照須眉。
悠然據石坐,亦復出門嬉。野老荷鉏至,一笑成幽期。

陸遊(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教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

吾輩自強,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