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素箋存真,雅致點染

2024-10-15國風

來源:文匯報

魯迅和鄭振鐸組譯的【北平箋譜】,箋畫盡顯文人氣質。圖為該箋譜選頁。

利維

古人說:「床頭怪石神仙畫,篋裏華箋將相書。」這是描繪文人的尋常生活狀態,說的不是文房四寶,但肯定更貼近心靈。詩裏的華箋,指的是比普通宣紙更雅致的箋紙。自發明紙張以來,文士們脫離沈重竹簡,開始在紙本或絹本上創作書畫,有時作詩寫信便用精巧箋紙。箋紙看上去是小幅、精致的紙張,用於書劄稱信箋,用於題詠則稱為詩箋。挑剔的文士們往往自制箋紙,以標榜自己不隨俗流。

目下所見箋紙,多數是漂染上色、有圖案紋飾的彩箋。當然,過去也有單色素箋,至於帶花紋的也叫花箋,另外還有畫箋,都是常見箋紙。老派人寫信是這樣的,對於箋紙很是講究,有時是彩色山水花鳥小品,有時則是金石漢瓦銘文圖樣,古香古色,妙趣橫生。對於這些箋紙,也有人收羅起來,組譯成冊,稱之為箋譜。

【名箋叢談】

名箋之始當是唐代的薛濤箋。薛濤,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與魚玄機、李冶、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薛濤的情史與她的詩文一樣出名,曾先後與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監察禦史元稹有過戀情。特別是她與詩人元稹的事跡,流傳廣泛。戀愛期間,薛濤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便獨發奇想,嘗試將植物花汁液浸染宣紙,用花瓣砑花,自制桃紅小幅箋紙給愛郎元稹寫詩,後人紛紛仿制,稱其為「薛濤箋」。只是這段感情並未長久,她與元稹的緣分很快走到盡頭,此後雖獲自由身,卻終身未嫁。

宋人比唐人更多一分優雅,北宋曾流行一種水波紋砑花箋,精品之一為上海博物館現藏沈括之侄沈遼的【動止帖】。此帖原是沈遼給朋友問病的短劄。沈擅長詩詞,尤精書法,【動止帖】用筆逸氣高古,字裏行間神韻雋永,極見功力。此帖用水紋砑花箋,紙面潔白無瑕,字跡仿佛浮蕩流水之中,更顯輕靈;另有一說,此帖用箋為浮浮水印波紋花簾箋,制作方式與砑花大為不同,需先在紙簾上做好紋理,抄紙時紙簾上凸起的紋理會留印在濕紙上,等到曬幹後,平整的紙面紋理處具有一定的透光性,產生類似浮水印的暗紋,幾與砑花相近。

另有知名的砑花箋,還包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蘇軾【廷平郭君帖】。此帖用筆揮灑自如,意趣工拙,行書中有草意,遒麗勁挺,縱逸爛漫,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此劄書於滿飾龜甲紋的粉箋上,六角形龜甲紋中皆有一只小烏龜,細觀極其雅致,後世常常模仿這種幾何形粉箋,不同的是龜紋替代成花瓣紋,秀麗可愛。

宋元之後的名箋題材更為豐富,至明末則有坊間集之成為【蘿軒變古箋譜】。此譜刊印於明天啟年間,由福建漳州顏繼祖輯稿,交由南京刻工吳發祥刻版,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箋譜。蘿軒是吳發祥的雅號,變古則是權衡古今變化而擇取。該箋譜多采用白描技法,雕刻精致細膩,設色清淡脫俗,鮮有重彩烘染。箋譜題材靈氣氤氳,畫詩部份則將詩文的清幽意境透過刀鋒巧妙轉繪於箋紙之上,淡彩似水,寫意如夢,毫無俗慮。創作手法上,少有渲染筆跡,且較少使用撣色技法。所刻樓台、亭閣、花鳥、鳴禽、秋蟲等多居於畫面中心,並配有題跋、鈐印,詩書畫印交相輝映,工筆寫意兼得,設色尤妙,總體風格清新素雅又不失趣味。

看得出來,此譜用了全拱花和饾版拱花兩種技術制作完成。全拱花是指紙面不著任何色彩,僅用凸凹版印制紋樣,如瑞獸、蜻蜓、蝴蝶、鈐印等;至於饾版拱花,所謂饾版要先按畫稿的不同顏色逐一勾描,每色刻一塊版,逐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有如拼湊饾饤,故稱饾版,饾版拱花是將拱花與饾版結合,如素色蒲葦荷葉搭配無色拱花的禽鳥仙鶴等,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與【蘿軒變古箋譜】雙璧並秀的,是晚明胡正言收撰的【十竹齋箋譜】。胡正言是寄居南京的徽州人,工篆刻和出版,他大膽采用生宣紙,並將生宣提前用適量的水浸潤後,以「生宣濕紙印刷」達到筆墨淋漓酣暢、墨色濃淡相間、層次清晰豐富。此外在箋譜中運用的線條都極為精細精致,可以看出胡正言對刻工要求極高,刻工雕刻時非常用心,刀功精湛,有的線條細如發絲,並以木刻雕出中國畫的筆觸,點染煙潤,筆意高古,因而【十竹齋箋譜】才配得上「匯古今之名跡,集藝苑之大成」的美譽。

近代以來,魯迅與鄭振鐸曾翻印【十竹齋箋譜】,魯迅更將此箋譜贊譽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因此也才有了他後來極力促成印刷一事。

清末民初,活躍於北方的文人熱衷自創彩箋,如畫家陳師曾將墨盒繪刻上花卉,然後拓印,制成畫箋,做出了成功嘗試,一派文人筆墨,書卷氣濃得化不開。後來,他的同事姚茫父將自己畫的西域古跡,刻印成畫箋,凡見之者都贊許不已。接著,齊白石、黃慎、林紓、溥心畬、李毓如、戴伯和、李伯霖等都曾為箋作畫。坊間傳聞溥心畬的山水人物箋,在紙鋪一經推出,便被銷售一空。對於這些畫箋,寓居北平的魯迅先生自然很感興趣。因此,他與鄭振鐸便就有了收羅這些箋譜的結集出版之舉。

魯迅和鄭振鐸組譯的【北平箋譜】,箋畫完全是文人氣質的。中國書畫最小的往往是冊頁,但箋紙比冊頁更小,可以說是書畫的速寫,有些只有寥寥數筆,幽淡色調,簡潔題字,卻給人意境雋永之感。別看這些箋紙清淡寫意,那些書畫名家卻在上面體現出其在大畫難以達到的松弛感,因此那些可愛生動的箋譜小畫也就更富意趣。

【箋紙意象】

筆者最早是在【紅樓夢】裏領略箋紙文化在貴族生活的角色。大觀園裏的文化活動很豐富,凡各種詩會或聊及書畫的,常能見到各色箋紙。如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大觀園裏賞桂品茶食蟹,少不了詩會,書中寫明他們謄錄用的是雪浪箋——也即水波紋砑花箋。此外,書中也多能見到寶玉常用的泥金角花的粉紅箋。

現代人拿到箋紙,真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當我們案頭放著一堆箋紙時,會想些什麽呢?我們費了好一番功夫想好了一首詩、一闋詞,大費周章,就為了將自己的才情與人分享。只要手持毛筆,筆尖在箋上飛舞,箋紙的華美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儀式,精致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在我們與箋紙的互動中,時間仿佛停止流動,直到我們的筆尖在紙上停止。與許多其他文化傳統相比,箋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這種「使用背景」下的想象體驗,似乎完全是文學性的。雖然箋紙本身是一種藝術創作,但人們感受到的是私人的文學之旅。只有在最後結束之時,隨墨汁收凝,主人才會集中表達此前各自獨有的體會。

【太平廣記】裏有一則故事,有個叫段何的書生,寄居在一處古老的別院裏。某個夏天,他病臥很久,遇到一個神仙為他做媒,說是有一位大戶人家的小姐看中他的品行和才華,希望不計聘禮下嫁給他,段何婉拒了。後來,神仙幹脆安排紅妝雲鬢的美女來到他的住處,段何更是沒有搭理他們。最後,那個美人從轎子中遞出了一張紅箋紙,並在上面題了一首詩,仆人把那張紅箋紙放在段何的桌子上後,這幫人就離開了。詩上的內容是:「樂廣清羸經幾年,姹娘相托不論錢。輕盈妙質歸何處?惆悵碧樓紅玉田。」上面的字跡非常嫵媚,但沒有留下姓名。紅箋紙下面只寫了一個「我」字。從此以後,段何就徹底康復了。這首詩無疑是在暗示,正是段何的高尚品行讓他的身體痊愈,而這首題在紅箋紙上的詩,與紅箋紙一起皆成了一味獨特的情感藥引。

唐代紅箋紙,應該就是薛濤箋。據說五代前蜀王衍在位時,有一種霞光箋因仿薛濤箋而聞名遐邇。宋人尤袤在【全唐詩話】中記載了一個與之相關的小故事,前蜀末代皇帝王衍與花蕊夫人夜遊大慈寺,見壁門題詩:「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王衍就問寺僧這首詩是誰寫的?僧人回答說,這詩是金堂縣令張蠙寫的。於是,張蠙因文采斐然而得到王衍的賞識與褒獎,並賜張蠙霞光箋五百幅。尤袤還不忘補充說,霞光箋在當時「價重連城璧」,而王衍居然一次就賜予張蠙霞光箋五百幅,不能不說是對他才華的積極認可。

難怪同時代的詩人韋莊在【乞彩箋歌】中贊頌霞光箋:「人間無處買煙霞,須知得自神仙手。也知價重連城璧,一紙萬金猶不惜。薛濤昨夜夢中來,殷殷勸向君邊尋」,詩文中透露出了淡淡的希冀,希望蜀主王衍能像對待張蠙一樣對待自己,並大方賞賜給他如此貴重的霞光箋。

宋詞則以另一種意象表現箋紙的使用場景,如北宋柳永有一首【鳳銜杯】:「有美瑤卿能染翰。千裏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鉤滿。」作者因箋紙想象出了一個浪漫情景:一個美人在紅色窗欞下,緩緩疊好箋紙,然後握著翠玉筆管一揮而就,在箋紙上寫滿美麗的情話。箋紙的意象在翠管、紅窗、玉箸、銀鉤的陪襯下,仿佛能感受美人細膩的情愫,更令人直觀感覺到這些箋紙是何等珍貴。

箋紙本身的意象,在於不求物趣,而以得天趣為高。不求物趣,在古人看來並非忽視物件,而是不執著於物象。重要的是天趣,在紙上著個不俗的顏色,砑個雅致的圖案,正是古人心靈和自然之美在神趣上的偶然交集。由此,白紙黑字不再只是單純著墨,更像是「落墨不隨嵐氣暝,幾重山色幾重瀾」,人與箋透過不斷掩映、起伏、潤透,使贈詩、寫信這種看似日常的行為,變得趣味無窮。

【紙短情長】

舊時文人的生活裏,箋紙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寫信。有友人之間的日常尺牘,表達友情;有親人之間書信的來往,表達親情;也有愛人之間的魚雁傳書,傾訴愛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過去的書信常由車馬運送,時效很慢,一封信在路上久了,就顯得珍貴。尺牘與詩文不同,前者是寫給某個物件看的,帶有私密性,而後者是寫給所有人看的,不拘物件。信箋尺牘,別有一種溫情,不僅因為手寫,還在於箋紙的獨特文化內容,讓人將只言片語寄托在方寸筆尖,可見其悲歡離合,人情世故也隱含其中,寄意深厚,語重心長。

對生活在數碼時代的我們而言,尺牘書信早就成了歷史。微信發個訊息,比寄去書信更快捷,卻少了很多人情溫潤的滋味。當然,也可能案頭少了讓我們產生興致的筆墨紙硯,梁實秋先生就說,人為什麽會懶得寫信?有個原因是沒有好的筆與墨,譬如墨的膠性太大,筆頭又不行,仿佛老牛破車。箋紙也很重要,如果不甚雅致,顏色不好,厚薄不均,自然就沒有寫信的興致。

另一種心態是怕糟蹋箋紙,而對尺牘「敬而遠之」。譬如作家孫犁十分看重箋紙,有一次朋友寄給他幾函宣紙精印的箋紙,他回信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

老派人的情愫現代人恐難體會,尺牘之美,在於手寫的書信散發墨香,暈染在箋紙紋理之間,不受任何形式束縛,人與人的傾訴可以盡情揮灑。字裏行間,處處都是溫潤細膩的情感。遊子遠在異鄉,偶爾收到遠方親友的來信,那種感動和愉悅是手機無法替代的。天涯咫尺,有時在乎一個高效,也有的時候,更在乎一個溫情。更何況尺牘所用箋紙是主人精心挑選過的,每個細節都充滿文化底蘊,給人一種和煦之感,若果寫上幾句煙雲清供的寄語,著實能給人增添許多舊時明月一般的情致。

素箋存真,雅致點染。說到底,箋紙是一種浸染了人情溫度的文雅之紙,以其雋永的質感與清新的氣息,令人回想起書齋的味道,以及書藝畫藝必須克服畫幅限制的種種桎梏。所要強調的還有傳統時代勾陳出的屬於文人曲折心緒的旖旎情調。紙短情長,箋紙只是以其最適切、體貼而略帶素凈巧思的形式訴說了文雅,留真了世故人情,讓我們回味傳統。

(作者為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