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姨母帖】中王羲之的苦

2024-02-13國風

從【姨母帖】看王羲之失去親人的痛苦

喻革良/文

王羲之【姨母帖】是親友派人報喪後即興寫的一封便信。

中國古代在周代就有報喪儀式,一個親人去世以後,親屬和子孫就要選日子去給相關親屬與朋友報告去世的訊息。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姨母帖】可以讓我們知道,王羲之突然聽到姨媽去世後的悲痛心情。

古人寫信言簡意賅,沒有廢話,這件信函,很簡短,行書,6行,42字,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寫這封手劄時,估計報信人就在外面等候。古代也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王羲之只能即興寫成幾句叫報信人返回時送去。

「十一月十三日」——我們現在寫信,會把時間日期寫在最後面,但王羲之那個時代,卻可以寫在前面,所以先寫日月。

「羲之頓首,頓首」——表示對收信人的恭敬,相當於見面先叩頭、叩頭。接下來才開始講正題,寫突然聽到姨母去世的噩耗,哀痛悲傷,心如刀割,心情不能克制。

「哀痛摧剝」—— 這個詞用得非常慘厲,痛苦得像心被摧殘剝開一樣,這是何等的痛苦心情。

「奈何!奈何!」——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兩句感嘆語,可以想象王羲之當時無可奈何,不知所措的狀態。

「因反,慘塞不次」——只能借助通報人返回的機會,寫上幾句話,作為回復。內心哽咽慘痛,語無倫次。最後,再次叩頭、叩頭。表示恭敬。

我們用白話文轉譯一下: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叩頭,叩頭!突然聽到姨母去世的噩耗,哀痛悲傷,心如刀割,內心不能克制。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只能借助通報人返回的機會,寫上幾句話,作為回復。內心哽咽慘痛,語無倫次。王羲之叩頭,叩頭!

【姨母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一千多年流傳至今,實屬不易。我也是在2002年上海博物館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開幕式時見到這件唐摹本原跡的。隔著展櫃玻璃仔細欣賞,摹毾精妙,連原貼的破損處也一一用細線框出,頗能傳達原墨跡的神貌,可謂下真跡一等。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曾稱贊此帖「奕奕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出,王氏家風漏泄殆盡。」楊守敬稱贊此帖「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確實,這件書法,不像【蘭亭序】那麽流美瀟灑,而顯得古拙持重,端莊質樸,帶有較重的隸書筆意,是王羲之早期書法面目。從硬黃紙本的兩處火燒痕跡,可以看出此摹本在流傳過程中曾兩次遭火劫,一次是元代無錫華夏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失火。

有人研究認為,此帖所言姨母,可能是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不過目前尚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