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最早的人類在【詩經】中是如何被描述的?|蒼穹之下,生命的多彩

2024-02-02國風

「 馮遠作品 |【詩經】篇 |【生民】」

生民:【生民】作為【詩經·大雅】的五首史詩之一,它在文學、史學、神話學、民俗學上都有著突出的價值。從漢代到今天,無數的文人學者研究它,探析它,試圖撥開其神秘的面紗。

【生民】記載了周人部族的最早的女性始祖和男性始祖,蘊含了周族起源的原初文化。姜嫄感生和「三棄」後稷傳說在學術界是引起爭議最多的,至今也沒有定論。

【生民】詩意化語言表達是成功的,它雖然敘述簡單,卻運用了神話傳說,塑造了後稷這樣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半神半人的農業始祖和周族始祖的具有雙重身份的形象,他之所以能夠吸引歷代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去探究的原因也在於此,沒有【生民】,後稷可能只是農業史傳說中大的人物,根本不會引起重視。

然而,【生民】的出現也是「歷史的必然」,周族是一個熱愛勞動的農業部族,後稷是遠古時期為周人作出農業貢獻的英雄,周人紀念他、懷念他,以求得到他的庇佑。

中華民族的是一個重視傳統的民族,從周人開始就是如此,周人沿襲著殷商的傳統,舉行祭祀儀式;周人同樣也是一個求變的民族,他們不再只是祭祀上蒼,還祭祀英雄祖先,【生民】的產生也表現出周人清楚的明白想要豐衣足食首先必須要勞動。

【生民】篇中關於後稷時代的農業生產及生活狀況的敘述,關於谷物種類、耕作技術、碾米做飯、祀神祭祖等內容,也是研究周人早期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畫意系列

畫意系列

馮遠詩意圖-「詩經」畫意篇-【生民】

馮遠作品【生民】

大雅 ·生民

——【詩經】

【生民】原文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為姜嫄能產子。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後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馮遠作品【生民】-「豐收的糧食」

【大雅·生民】是中國古代以敘事為主的史詩,是周人敘述其民族始祖後稷事跡以祭祀之的長詩,主要記敘後稷出生的神奇和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特殊才能,所寫的內容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一些神話的因素,而對農業生產的詳細描寫,也反映出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而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事實。全詩不用重復,而僅以時間順序先後寫出後稷的靈異和受祀,前半部份充滿神話靈異的色彩,後半部份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虛實結合,充滿神秘絢麗的色彩。

畫面充斥著「有余」的情感基調,因為後稷的降生,他將農業種植方面的才能也帶到了人間,從此,農民學會了辨明土質之法,學會了挑選種子的方法,也學會了播種耕耘之法,農業生產開始成為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產業類別。所以畫面背景是一片堆積成小山的糧食,簇簇編織成串的玉米,壘成高垛的麥子,這樣的豐收成果,甚至都需要靠梯子才能往上不斷的堆積,極為形象的表現出了富裕有余的畫面寓意。

馮遠作品【生民】-「農民」

豐碩的糧食堆前,是正在聽後稷講述農業知識的農民,他們身體健碩,陽光健康,眼裏充滿了希望,心裏踏實而滿足,所以他們的笑是厚實的,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是建立在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基礎上的穩定與知足。在農民面前侃侃而談的後稷,是一幅鄰家兒童的樣子,他胸有成竹,自信傳授,如太陽一般照亮了大地,明媚了農民的艱辛,成就了農民的耕耘,給了農民希望,也帶來了有余的生活日常。

前景中是一片祥和的餵養畫面,女子袒胸露乳,正在餵養尚在繈褓中的小男嬰,嬰兒健壯結實,正歡快的喝著奶水,這樣充沛的奶水,這樣健康的孩童,都是收獲有余而生活豐衣足食的表現。女子身後是雄赳赳的公雞和一串正在覓食的小雞,連家禽也自在的玩耍著。已逐漸長大的孩童,正在父親的懷抱裏好奇的傾聽著後稷講述農業知識,他們健康而活潑,是未來的希望,也是可以繼承農業生產的後嗣,人丁興旺,家畜興旺,生活有余而後繼無憂。

馮遠作品【生民】-「哺乳的婦女」

而最耀眼的是所有人都滿面笑容,這是對收獲的喜悅,也是對後稷的歡迎與喜愛,是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後的滿足,也是樸素的勞動人民勤勞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從神話故事到現實生活,從先民後稷到鄰家兒童,畫面將詩歌中那些神話的、靈異的故事進行了具象化的展現,這不但是對後稷傳授農業知識、造福人間的肯定,更是對勤勤懇懇熱愛著土地也經營著土地的農民的肯定,是對這種平凡的、樸素的、真實的人間生活的肯定。所以,從老人到青年,從婦女到兒童,人人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都充盈著一種祥和而從容的情感。

也正是因為有了農業生產的知識,有了堆積成山的糧食,所以他們可以慢下來,可以在農閑之余慢慢的感受生活的喜樂,感受兒孫滿堂的暖融,所以,雖然畫面表現的是近景中正在休息的農民、正在餵養的婦女、正在玩樂的孩童和正在啄食的家禽,但是畫面整體縈繞著一種慢慢生活的滿足感,一種慢慢感受生長、等待生長的不驕不躁,一種慢慢享受生命樂趣、感知生活溫度的不慌不忙。

雖然詩歌由神話靈異故事和生活生產故事兩部份為主,但是詩經畫意生民的畫面內容主要以生活故事為主,將後稷表現為生活化的兒童形象,且為了突出畫面近景中真實的、飽滿的、有余的現實生活場景,畫面不再表現遠景飄渺的、虛無的、遙不可及的空間,使畫面的觀看內容集中在眼前的近景中,這樣的畫面安排,充滿了情感傳達的穩定感和視覺構成的真實感,建立起一種溫暖的、平凡的、富足的人間生活場景,這是後稷傳授農業知識的成果,也是農民辛勞播種耕耘的成果,所以,僅描繪近景中的內容,更加強化了畫面濃郁的生活氣息,更加凸顯了畫面有余生活的真實性,也使這種真實,這種有余成為普遍的真實存在。

馮遠作品【生民】-「鄰家孩童」

而詩歌中所強調的農民對後稷的祭祀,以及詩經畫意生民中對豐衣足食生活場景的表現,其實蘊含著更深層的含義,就是土地對農民的價值,畫面中的糧滿倉,子孫滿堂,農民閑適,都是建立在糧食的豐收基礎上,建立在土地的給予基礎上,有了土地,有了耕種的方法,才有了定居的生活,家的概念才得以形成,才有了安穩與守望,有了遮擋與等待。

所以,生民更是土地的象征,是從泥土裏走出來的滋養與芬芳,是春耕秋收的自然韻律,是夏長冬藏的生命軌跡。

所以,生民也有等待成長的寓意,從泥土裏走出來的付出與給予,是飽含鄉土氣息的孕育,是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是走出再遠回歸仍然值得期待的歸家之路,是在遙遙等待中、在慢慢成長中的一種必然所得,踏實的心安。

馮遠作品【生民】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馮遠

馮遠,畫家、教授、公務員、文化學人,1952年生於上海。1980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師從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歷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國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務。

作品多以反映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造型嚴謹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繪畫形式新穎,尤以擅長創作大型史詩性作品和古典詩詞畫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國畫【長城】【星火】【母子圖】【屈原與楚辭】【世紀智者】【逐日圖】【世界】等;主要論著有【東窗筆錄】【重歸不似之似】【回到單純】【人的藝術和藝術的人】【水墨人物畫教程】等150余萬字;出版畫集畫冊10余種。從藝四十余年來,曾多次赴歐美亞多國舉辦個展、巡展,並做演講授課,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曾獲國家優秀教師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作者簡介

作者、策展人陳遠誌

陳遠誌,資深媒體人、出版人、策展人。北京華夏思想者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中糧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藝術鏡報】、【靜雅藝術網】總編輯;【新華月報】總經理,創辦【人民藝術家】雜誌。2006年至今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恭王府、中華世紀壇、李可染畫院、安徽省博物館、亞明藝術館等場館策劃並實施眾多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展。代表性展覽如下:【藝術鏡報】一、三、五、七周年紀念展、日出東方—馬克思在中國暨人民出版事業90周年紀念展、「錦繡中華——當代新徽派版畫作品展」、新時代、新徽派安徽書畫40年精品晉京展、‘日用即道’華夏思想者品牌啟動儀式暨全國名家書畫展」、「幹杯-華夏思想者生活藝術展」、「共融-華夏思想者青年藝術家聯展」、「共生-觀滄海-吳雪書法生活藝術展」等。

下期預告

馮遠老師作品畫意——「先賢圖」篇

先賢圖

馮遠作品【諸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