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呂洞賓也是大神級詩人?詠景七絕4首,風采不遜名家名作

2024-08-16國風

呂洞賓,原名呂喦(喦或作巖、巖),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是漢族民間傳說及道教的八仙之一。他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公元796年)農歷四月十四,出生地為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裏(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呂洞賓在道教中地位尊崇,被尊為道教全真派祖師,同時也是民間信仰中極具影響力的神仙之一。

呂洞賓自幼聰明過人,博覽群書,但早年仕途不順,多次應考不第。後來,他在長安酒肆中遇到了上仙鐘離權,經過「十試」後,被鐘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從此開始修道生涯。他還曾向崔希範學習內丹之法,向火龍真人學習天遁劍法,向苦竹真人學習驅使鬼神之法,最終得道成仙。

呂洞賓不僅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故事還經常被文人墨客寫入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呂巖(即呂洞賓)就留下了多首詩歌作品,如【寄白龍洞劉道人】、【題黃鶴樓石照】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也反映了他的道教思想和人生追求。

詠景十首 其一 桃花溪 中唐 · 呂巖

東風昨夜落奇葩,散作春江萬頃霞。

從此漁郎得訊息,溯流直到是仙家。

「東風昨夜落奇葩」,起句便以春風為引,描繪了一幅春風送暖、奇花綻放的畫面。這裏的「奇葩」指的是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它們在東風的吹拂下紛紛飄落,不僅增添了春日的生機與活力,也為接下來的景色鋪墊了絢爛的底色。

「散作春江萬頃霞」,承接首句,進一步將落花的美麗景象擴充套件到整個春江之上。這些飄落的花瓣仿佛化作了萬頃江面上的絢爛霞光,使得整個江面都籠罩在一片夢幻般的色彩之中。這種描寫不僅展現了自然景色的壯麗與美麗,也寓含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

「從此漁郎得訊息」,這一句透過「漁郎」這一角色引入了故事情節的轉折。漁郎在江上捕魚時意外得知了某個訊息(很可能是關於仙境或神秘之地的訊息),這一轉折使得詩歌從單純的景物描寫轉向了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敘述。

「溯流直到是仙家」,尾句以漁郎的行動作為結尾,他順著江流逆流而上,最終到達了傳說中的仙境。這裏的「仙家」不僅代表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之地,也寄托了詩人對超脫塵世、追求自由與美好的深切向往。

詠景十首 其二 桃川仙隱 中唐 · 呂巖

說著神仙豈偶然,神仙名不是虛傳。

巖洞石洞今還在,流水落花經幾年?

「說著神仙豈偶然,神仙名不是虛傳。」詩人開篇即點明主題,認為神仙的存在並非偶然,其名聲亦非虛傳。這既體現了詩人對神仙的深信不疑,也透露出他對仙境的無限向往。

「巖洞石洞今還在,流水落花經幾年?」這一句透過描繪巖洞、石洞、流水、落花等自然景象,構建了一個幽靜、神秘而又充滿生機的仙境。巖洞、石洞作為仙境的標誌性景觀,歷經歲月滄桑而依然存在,仿佛在訴說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流水潺潺,落花飄零,更添了幾分仙逸之氣。詩人透過這些細膩的描繪,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仙境之中。

詩人透過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語言,構建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和仙逸之氣的意境,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好。

詠景十首 其三 秦人洞 中唐 · 呂巖

洞門深鎖白雲封,九節丹崖第幾重?

欲向山中詢甲子,秦人盡日不相逢。

首句描繪仙境入口:「洞門深鎖白雲封」,開篇即以「洞門深鎖」和「白雲封」兩個意象,營造出秦人洞神秘莫測、與世隔絕的氛圍。白雲繚繞,不僅增添了景色的仙氣,也暗示了通往此洞之路的艱難與不易。

次句展現丹崖層疊:「九節丹崖第幾重?」這一句透過「九節丹崖」的描繪,進一步展現了秦人洞所在之地的險峻與壯美。丹崖層疊,如同天梯一般,讓人不禁對洞內的景象產生無限遐想。同時,「第幾重」的疑問,也透露出詩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

三句表達尋訪之意:「欲向山中詢甲子」,詩人在此表達了想要向山中之人詢問時間(甲子為古代紀年法)的意願。這一舉動,既是對山中隱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對時間流逝、世事變遷的深刻感慨。在詩人看來,山中的秦人或許能夠掌握時間的秘密,或者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超越時間的存在。

尾句抒發尋覓無果:「秦人盡日不相逢。」然而,詩人的尋訪並未得到回應,他並未遇到那些傳說中的秦人。這裏的「盡日不相逢」既是對現實情境的描繪,也寓含了詩人內心的失落與無奈。他或許意識到,真正的仙境與永恒並非輕易可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堅持。

詠景十首 其四 纜船洲 中唐 · 呂巖

笑拋漁艇入蒼茫,豈意壺中歲月長。

歸到荒洲無覓處,萋萋芳草對斜陽。

首句描繪漁人歸航:「笑拋漁艇入蒼茫」,開篇即以「笑拋」二字,生動地刻畫了漁人歸航時的輕松與自在。漁人將漁船隨意地拋入蒼茫的水面,這一動作不僅展現了漁人的豪放與不羈,也暗示了他對漁舟生活的熱愛與享受。

次句抒發歲月感慨:「豈意壺中歲月長。」這裏的「壺中」可能指的是傳說中的仙家寶物「壺中天」,用以形容時間流逝的奇異與不可捉摸。詩人透過這一典故,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與無奈。他或許在想,自己在漁舟上的生活雖然逍遙自在,但轉眼間歲月已逝,不禁讓人感嘆時光的匆匆與無情。

三句寫歸隱無覓:「歸到荒洲無覓處」,這一句描繪了漁人歸隱後的情景。當他回到荒洲時,卻發現曾經的歸隱之地已無處可尋。這裏的「無覓處」不僅指物理空間上的難以尋覓,更寓意著精神上的歸宿與寄托的難以把握。漁人或許在尋找一種超脫塵世的生活方式,但現實卻往往讓他感到迷茫與失落。

尾句以景結情:「萋萋芳草對斜陽。」詩人以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作為結尾:萋萋芳草在斜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柔和與寧靜。這一景象不僅與前面的漁舟歸航、歲月感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寓含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向往。同時,斜陽也象征著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短暫,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不禁感慨生命的無常與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