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畫通常采用臨摹的方法,名家作品就成了學畫的範本。清代畫家推崇復古,在臨摹古畫方面水平極高。對於成熟的畫家來講,一個人臨仿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也能得心應手。這四幅畫是清代畫家吳闡思的作品,分別臨仿了荊浩、郭熙、李成、高克恭等人的畫風。
熟悉山水畫的人都知道,他們幾位畫家都是大師,代表了山水畫藝術的最高成就。吳闡思把仿古的過程,拆分為了山水體貌和山水精神。體貌可以盡情變化,精神不能隨意改變。他仿前輩名家,在技法上多了一些變化,在表現神韻方面突出天然美好。這一點很像現代畫家提出的與古為新,繼承筆墨精神,打破程式化的筆墨構圖。
吳闡思 仿郭熙山水
郭熙筆下的山水,最大特點是皴法與眾不同。他喜歡用卷雲皴,山石看上去像匯聚在一處的雲團。吳闡思沒有忠於卷雲皴的筆墨特征,他融合了墨點皴與斧劈皴的特點,畫出山石又冷又硬的感覺。配合煙樹山嵐,畫面充滿了神秘色彩。皴擦少了,淡墨渲染多了,整體畫風向文人畫風格靠攏。
筆墨技法有時代特征,筆墨精神可以代代延續。吳闡思既要技法也要理法,筆下山水哪怕透出凜冽肅殺之氣,也讓人覺得就該如此。他化古為新,透過融合筆墨技法畫出了帶有神韻的山水。這神韻,就是筆墨精神,也是畫家內心對山水景色的真實感受。
高克恭 仿惠崇山水
相較而言,他仿惠崇畫江南景色就顯得不太成熟了。由於惠崇重視細節刻畫,用色亮麗清新,看上去典雅大氣。吳闡思直接用趙子昂的青綠技法,結合元代畫家的山水交織樣式進行構圖。整幅畫流露出一絲孤寒氣息。
看來想要與古為新,未必會屢試不爽,很多時候需要不斷嘗試。他仿荊浩山水也有類似的問題。荊浩是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名家,他的作品更加罕見。荊浩寫過一篇畫山水的理論著作,吳闡思據此畫了這幅作品。他按照明末文人畫家的理解,表現筆與墨、形與神的關系。
吳闡思 仿荊浩山水
亂石、枯木、煙雲、寒鴉,這些細節元素常常出現在荊浩的作品中。為了突出寫生特征,他想到了元代黃公望和吳鎮的風格樣式。他用元人筆意解讀荊浩風格,明顯帶有主觀臆測。
不過他表現出荊浩反復強調的「山水畫六要」,即氣韻景思筆墨。有筆有墨,水暈墨章,畫出了自然生趣。不過他故意含混交代山體細節特征的畫法,很明顯受到了以簡為美的文人畫思想影響。他在努力讓傳統筆墨精神發揚光大,少了山水自然的規律特征,整幅畫顯得過於單薄不夠立體。
吳闡思 仿李成山水
與古為新,所謂古是指筆墨精神、山水精神;所謂新是新的形式、新的表現手法。吳闡思在仿古中尋找各種可能,沒有拘泥於名家前輩的山水面貌。他的嘗試方向是條坦途大道,應該堅定地行走下去。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