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孔子最親密的三大弟子:子路最勇猛,子貢最善辯,顏回最仁德

2024-05-29國風

孔子是「至聖先師」,聖人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裏的第一聖人,他的思想和故事影響了中國兩千五百多年,至今還在發揮影響,未來還會一直影響下去。孔子門下弟子有三千,賢能突出者有七十二人(有說七十七人),而常年跟隨在孔子左右,與孔子最親密的是子路,子貢,顏回這三大弟子。

今天就來說說這三位大弟子的故事。

最勇猛的子路

子路像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時魯國卞人(仲由為今仲村人,當時仲村屬卞國 )。

仲村鎮

子路少時家貧,常與人傭耕,但天性純孝,且忠厚正直,力大勇武。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沖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享年六十三歲。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子路小孔子九歲,是孔子第一期弟子,名副其實的大師兄,首席大弟子,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跟隨孔子四十多年,忠心耿耿。正因為不比孔子小太多,不像子貢,顏回,這兩位比孔子小三十歲左右,孔子就像父親一般了,而對於子路,孔子其實更像是他的朋友,經常還會批評孔子。這三大弟子在【論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就是子路了,有四十二次之多,而顏回卻只有二十一次,顏回那可是孔子最喜愛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了。

負米養親

負米養親,二十四孝的第五則故事,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小小年紀就敢翻山越嶺幾十裏路,很勇敢。

負米養親

結纓而死

【左傳·哀公十五年】:「石乞、盂黡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顏回去世後,子路去了衛國,在衛國大夫孔悝那做家臣。後來衛國發生內亂——國君衛出公蒯輒和自己的父親蒯聵爭奪君位,孔悝卷入其中,子路身為家臣,就進城救主。進城時遇到出城的高柴,高柴告訴子路,裏面太亂了,不要進去了,你進去只會白白丟掉性命,還是逃吧。但子路卻說:「吃人家的飯,就不應該這時候去避難了。」(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難。」 )子路趕到孔悝的住所,見到蒯聵等人正逼著孔悝答應一起奪位的要求。

子路高聲對蒯聵說:「太子您為何一定要逼迫孔悝呢?您即便把他逼死了,別人也會反對你的這種行為啊,請釋放他吧。」蒯聵派兩個武士與子路交戰,子路當時已六十三歲了,依然勇猛,不過以一敵二,還是敗下陣了,帽帶子被砍斷,帽子掉到了地上,這時子路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他說:「君子即使死去,冠帽也要戴在頭上!」(「君子死,冠不免」) ,於是放下手中寶劍結起纓帶,死於敵人的亂矛之下,並被殘忍地剁成肉醬。子路的死很是悲壯。

子路結纓而死

最善辯的子貢

子貢像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

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傑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端木台遺址

萬仞宮墻

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擡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墻高幾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墻,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萬仞宮墻

縱橫捭闔

子貢善辯,當之無愧的外交家,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遊說齊,吳,越,晉四國解魯國之危。經過子貢的一番遊說,使得五國命運隨之改變,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越國稱霸。司馬遷對於子貢這一傳奇外交,有這樣的評價: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端木書台遺址

子貢結廬

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子貢廬墓處

子貢手植楷

最仁德的顏回

顏回像

顏回(前521年~前490年或前481年),顏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魯國都城人(今山東省曲阜市),居陋巷,尊稱復聖顏子,顏無繇之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顏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貧樂道,終生未仕而好學不倦。他一生追隨孔子,天賦聰穎,對孔子學說身體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稱贊。

顏回好學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去世時僅四十一歲)。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後再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聞一知十

時值孔子與一行弟子居於衛國。一日,天還未大亮,四周清涼而寂靜。隱隱傳來一陣悲傷而沈重的哭聲,孔子便問身旁的顏回:「你知道這是為何而哭嗎?」顏回微閉雙眼,細細聽辨:「學生以為,這哭聲不止是為死者,還飽含著生離的悲痛啊!」孔子驚異於顏回的說法,「你只是聽到這哭聲,何以知道有生離的悲痛呢?」顏回答道:「學生曾聽聞,桓山有一只鳥生了四只雛鳥,等到幼鳥羽毛豐滿將要分散到四方,母鳥便會悲鳴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聲與此很相似,因為同是要一去不復返啊!學生便是從類似的聲音推測到今日這悲泣之人的心境。」心下仍存有疑惑的孔子便打發人去詢問,果然說:「剛剛父親去世,家裏極其窮苦,是靠賣兒所得的錢幣來安葬父親。這哭聲便是與孩子作長久的訣別。」孔子不由感嘆到:「顏回,真可謂是善於辨識音聲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