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這幅草書作品取法多樣,用了三處重墨表現藝術性,入選全國書法展

2024-10-07國風

在許多人看來,書法創作時,要飽蘸濃墨,要把第一個筆畫交待得很清楚,也要讓觀者看上去這個字是怎麽寫的,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書法。但是,當代書法強調其藝術性,而作為書法的藝術性來說,則是要在字的大小、章法上的疏密、墨色上的多種變化,如幹枯濃淡等來表現出來,因此,有的書法家便專門研究學習墨色變化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上圖是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的一幅入展草書作品,乍看上去,這幅作品多是以枯筆書寫來完成的,只有三到四處采用了重墨濃墨,而其余部份全部是幹枯用筆,加上作者取法多樣,並對魏晉、唐宋草書名家的多種風格進行了很好地融合,從而贏得了評委們的認可,而入展全國書法篆刻展。

對於這幅草書作品來說,盡管作者采用了多種創作方法,也有許多優勢所在,但也引起了許多草書愛好者的關註和熱議。一些人認為,這幅草書作品從整體上看,寫得很亂,根本和古人無法相比,能入展全靠運氣了。也有人說,這幅草書作品寫得太過隨意,尤其是那些幹枯的用筆,不僅沒有完全表現出書法藝術,反而破壞了傳統書法的精神,不值得提倡。當然,也有人覺得,草書最為根本的是要表現出整體感,而這幅作品從整體上來說,作者就是要用墨色的變化來表現,是一幅佳作。

不論怎麽說,草書作品之所以被評委認可,而入選全國書法展,它肯定是有它的優勢所在。我認為,這幅草書作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一是它的融合性,也就是把多位古人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風格。二是生命力的表現到位,作者透過行氣、章法的表現,讓草書在擺動中逐漸有了生命力。三是墨色變化豐富,盡管作者在創作中使用濃墨重墨的地方較少,但也有諸多精彩之處。

首先,作品取法多樣,融合性強。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到,作者在取法上有魏晉二王、唐人張旭、懷素以及宋人黃庭堅等人的草書風格,甚至在有些地方還取法了章草的寫法,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不是專學一家,也並不是精學幾家,而是把草書史上的多種草書風格融合學習,融合創作,最後達到了自然書寫,這是很多草書愛好者很難辦到的一件事。

其次,作品的生命力很旺盛。之所以說生命力旺盛,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書法的根本所在,我們在欣賞一幅作品的時候,往往就是因為有較強的生命力才會覺得它是一幅好作品,而不是某個點畫是否到位。此作中表現生命力的地方很多,一是它的大小變化、墨色上的幹枯濃淡等交替變化,三是作品的行氣,正文雖然有五行,但每一行都在一定振幅內進行了擺動,這就如同樹木在風中擺動一樣,展示了根基牢固,生命力就旺盛。

最後就是作品中的墨色變化。作品中的墨色變化始終是由重到輕,由輕到重,也就是作品的墨色變化非常豐富,尤其是它的幹枯濃淡變化中讓筆法清晰可見。評委在檢視作者的書寫能力時,往往也會把筆法的使用看得很重,而筆法在枯筆狀態下,是最容易檢視的,它的筆鋒是如何行走的,是如何完成絞轉的,又是如何轉換筆鋒的,這都是書寫者功力的展現。

對於這幅作品來說,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書法古今

推薦閱讀:

這幅草書作品在中間部位用了一個筆畫展現功力,入選全國書法展
當代書壇五體書法的「新領軍人物」出來了,你認同哪個?
書法家用幾個月時間制作參賽作品引發爭議。書法究竟應該怎麽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