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朱清時:深刻影響中華文化的【金剛經】

2023-12-14國風

10月20日,「從永嘉大師到南懷瑾」禪學研討會在溫舉行。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先生在會上作了題為【金剛經解說的微觀世界】的分享。

以下是朱清時先生演講正文內容以及他本人對內容做的一些補充擴充套件,和大家分享。

1.【金剛經】的一些史料

【金剛經】是什麽?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般若類的經典分很多種,其中有一部最重最大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轉譯的600卷大般若經,480萬字。後來把它濃縮成5000多字的金剛經,和260字的心經。這類經典直接在闡述佛陀最核心的見解、思想和智慧。

【金剛經】本身字數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闡述出來。

【金剛經】超越了宗教性,破除了宗教勸人為善的界限。此經教以菩提智慧,即懂得「性空」,因而放下煩惱;又理解「緣起」,善於創造條件,使事情向最好的結果發展。

【金剛經】是對中華文化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不僅其中的一些名句早已深入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語言文字,而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觀點,已經融入我們的思想方法之中。

武則天癡迷一生的【金剛經】

【金剛經】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是武則天看到轉譯圓滿的八十卷【華嚴經】時,感到經義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歡喜而題的。這四句偈做得實在太好了,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再做一首比它更好的開經偈。

據考證,在唐代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武則天為了給母親祝壽祈福,武則天降旨,讓當時的大書法家劉弘珪抄寫【金剛經】,作為給母親的壽禮。此作成書之後,被武則天癡迷一生,甚至一度想將其陪葬於自己。後來一直藏於敦煌的藏經洞當中,千百年來無人知曉,直到公元1900年,敦煌藏經洞開啟,此卷【金剛經】才終於問世。這件【金剛經】如今珍藏於國家圖書館,是其「鎮館之寶」。

這份書法作品通篇5000余字當中,無一錯字,無一漏字,無一敗筆,字型飄逸,規整雋秀,筆法極為豐富,每一個字都神采飛動,瀟灑有仙人之態,絕美無雙,堪稱小楷的極致,展現出了超凡脫俗的藝術功底和書寫功底,是一部書法字典式的作品。從總體的藝術氣息和技法的完備程度上講,此作堪稱「唐人小楷第一」,是真正代表唐人寫經最高的水平。

宋版【金剛經】

入宋以後,雕版印刷的【金剛經】開始流行,從而使人們能更廣泛地讀到此經。下面是傳世的珍本宋版【金剛經】殘頁。

二十多年前,我經常去日本,最愛到神田古書店淘古佛經,有緣的成了我的鎮莢之寶、愉老之資!

2. 玄奘譯本與鳩摩羅什譯本比較

【金剛經】成書於古印度。「金剛」比喻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大樹菠蘿」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恒安樂的歸宿。

此書是阿難記錄的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那時是在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

目前中國保存有【金剛經】六種原譯(均存於【大藏經】中):1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2元魏菩提流支譯本、3陳真諦三藏譯本、4隋笈多譯本、5唐玄奘譯本、6唐義凈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大樹菠蘿經】最為流行,唐玄奘譯本更加完整、準確。

鳩摩羅什譯本的語言最好,但內容有缺陷

唐太宗還和玄奘一起討論【金剛經】。玄奘告訴太宗:

鳩摩羅什將【金剛經】經題譯為「金剛般若經」是不對的,應譯為「能斷金剛般若」。因為前者是以金剛的堅固來比喻般若智慧,而後者的意思是眾生的分別煩惱堅如金剛,唯有以此經的般若智慧才能斷除。

此外,鳩摩羅什的譯本還有諸多缺譯處,太宗囑玄奘依照梵文重新轉譯。

不過鳩摩羅什轉譯的【金剛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它的文字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玄奘譯本並未能取代羅什譯本的流行地位,連他的高足窺基在給【金剛經】作註時,也用的是羅什本。(「巍峨千載大雁塔 聖君與聖僧的友誼地標」 劉心印文,載【人文地理】,2015年第15期)

【金剛經】兩個譯本中最後的4句偈比較:

在鳩摩羅什譯本中:

這4句偈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裏把世上的一切事物譯作「一切有為法」,說它們都原本「空無一物」。

後來的「六祖壇經」又進一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世上的一切事物原本「空無一物」,意為應該認識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實相者則是非相」,即「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從而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此經歷來弘傳甚盛,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在玄奘譯本中:

這4句偈是:「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這裏把世上的一切事物譯作「諸和合所為」,既強調它們原本「空無一物」,又指出它們都是諸緣和合而產生的。

佛學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緣起論認為世上的事物(一切有為法)非憑空而有,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3. 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法認為我們所認知的是心物一元的世界。用現代語言來說,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是一個由大腦虛構的世界,虛構將外界世界納入主體內部經驗,也使主體內部經驗向外延伸鑲嵌入外部世界,使內外兩個世界渾然一體。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感知的物質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

看了旋轉舞女影片,你就會發現,我們觀察到的世界影像都是心智加工的結果(詳請參見【國家地理】大腦遊戲(Brain Games)03「眼見不為憑」)。

這個舞女在順時針(右)旋轉,還是在逆時針(左)旋轉?有人看見右旋,有人又看見左旋;有時你看見右旋;有時你又看見左旋。因為原有的這些資訊不完整,加工成右旋或左旋影像都可以,即她既在右旋,也在左旋。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觀察到的資訊時,若主觀意識出現右旋,就自以為看到右旋;若主觀意識出現左旋,就自以為看到左旋。

其實人對外界的感知,都是外界的部份資訊被意識加工而成的影像。

一切世界影像都是舞女這樣的心智影像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薛定格所說:

「每個人的世界影像是而且總是他的心靈的構造物,不能證明任何東西是客觀存在的。」(Every man’s world picture is and always remains a construct of his mind and cannot to have any other existence. -Erwin Schrodinger, 「What is Life & Mind and Matter」,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56.p132)

霍金【大設計】中的 「模型相關實在論」 :

不存在與心智影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反之,我們將要采用依賴心智模型的實在論觀點:一個物理理論和世界影像是一個心智模型(通常具有數學性質),以及一組把這個模型的元素與觀察連線起來的規則。用這個框架可以解釋現代科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所感覺到的一切物質和觀念,都是虛妄的。如果我們了悟了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加執著,我們的清凈不動的真如本性,即時顯現。這清凈不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恒久長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語來表達,它是真實的。

這清凈不動本性也叫真如。「則見如來」並不是用肉眼看見佛,而是顯現清凈不動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則見如來」的「見」字,讀作「現」,其意義也是顯現的現。

「如來」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譯名。tatha 是清凈不動的本性。中國古代的譯經大德找不出一個中國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義相同,很善巧的選用了一個「如」字,所以。agata 是來去的來。所以,「如來」的意義是說佛從清凈不動的真如本性中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功德,將這名詞用來代表佛的性德,把它稱作佛。

什麽叫做清凈不動呢?【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即是清凈不動的描寫。換句話說,在清凈不動的本性中,沒有相對比較或對待的觀念。

4.什麽是「緣起」 ?

關系實在論

既然物質不是實體,那麽什麽東西是實在的呢?這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

「物質非實體」就是古語「性空」;「關系實在」就是古語「緣起」,因此現代科學與「緣起性空」契合。

關系實在的例子一

例如: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長值,用哲學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

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它條件,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系參量」,又稱為"緣"。

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份地依賴於觀察者。「關系實在論」就是說,關系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關系實在的例子二

例如一條褲子,整整齊齊、柔軟絲滑,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然而用放大鏡觀察,發現「褲子」並非真有,它是由布裁剪、縫合而成的,「褲子」只是布這個「因」,經過裁剪、縫合這些「緣」的匯聚和合而成的東西,「褲子」只是「假名」;

那麽布這個「因」是否真實存在呢?不是。布是由一根根絲線編織而成的,絲線是「因」,各種編織是「緣」,也是因緣匯聚和合而成;

繼續分析下去,不難推廣得知,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體和生命,都是因緣匯聚和合而成的。

5.「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發現事物真相的方法

【金剛經】反復使用以下的同一類句型來說明這個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會見到事物的本質真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分析人類心智行為的方法

在不執著於任何表相時,事物的本質真相就會呈現出來。

這個方法把心物一元的世界看作像洋蔥頭,次第使用這個法門,像剝洋蔥頭一樣,層層剖析,每一層都是下面那層透過見分產生出的表象,直到找出世界的真相。下面我們來試剝「心物一元」的世界這個洋蔥頭。

洋蔥頭的第一層

對每個人而言,最外層的蔥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麽事,我們都要遇到自己的情緒和習氣。

每個成熟的人都懂得,受情緒和習氣,如喜、怒、哀、樂和貪、嗔、癡支配,我們就見不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們應該擺脫情緒和習氣的影響,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正如禪宗三祖在【信心銘】的第一句話:「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因此我們要剝的這個洋蔥頭的第一層,就是擺脫情緒和習氣的影響。

洋蔥頭的第二層

做到這些,就是剝掉了外層的蔥皮,我們又會發現下一層。現代人的一生其實大致相同:努力讀書—拼命工作—存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直到老了,才能從紛紛擾擾的瑣事中逃出來,這時第二層蔥皮褪去了,你才發現,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過著同樣的的生活,意義是什麽?很多人看不到生活的更深意義,就舍棄了這種千篇一律的生活,這就是剝去這個洋蔥頭的第二層皮。

洋蔥頭的第三層

幹脆追求享受,網絡流行的話說:「心情好,才是真正的好,做快樂的自己」。這就是第三層蔥皮。

什麽是人的快樂?

然而人的快樂又是什麽呢?

生物學已經探明,人的快樂是長期演化的生化機制所塑造的,透過身體內釋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來實作。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獎賞,它引導人去做有利於人類繁衍的事,一旦做完,人的心情就會回到正常水平上(參見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就像我們用獎勵的方法訓練小孩和寵物一樣。一個生化機器沒有自我,只是物理定律、生物化學定律操縱的傀儡。這樣的人生有什麽意義呢?

去掉「快樂」這個第三層蔥皮,你就會追求擺脫生化機制的永恒快樂。這已經遠離我們世間的生活。往下還有很多層,禪宗的「四禪八定」,成佛的四十二個台階,逐步達到見自性或本覺,就是要真正懂得「我是誰?」

6.緣起性空,但業力不滅

色身是緣起性空的,無常的,不可能「不壞」;法身是真實常在(「真常」)的真如本性。

什麽是業力?

業力是維持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動力。業力的源頭稱為業力種子或簡稱業種。業力產生習氣,它支配著一個人起什麽樣的心,動什麽樣的念,說什麽樣的話,做什麽樣的事情,並且攀緣執著,愈演愈烈。

【大寶積經】雲:「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華嚴經】雲:「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業力與因果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留下了一顆業力種子,這顆種子會聚地、水、火、風四大生出身體器官和四周的環境:屋內的桌椅和屋外的石頭、樹木、山河大地。這個種子又稱為業種。業分善業、惡業和非善非惡(「無記」)三種。善的種子就生成好的器官和優良的環境,惡的種子就生成壞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環境。

佛學認為,每個人死後,他的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及這些種子的記憶都在。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中的業種子,永遠不會失掉和變質,它們遇到緣就起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

業力不滅

人體承載生命資訊就是業力種子,在人體灰飛煙滅後仍然是不滅的。

它們與一張紙條上存載的資訊一樣,當人體像張紙條灰飛煙滅後,業力仍然保存在灰燼上,散開到宇宙中。(參見【環球科學】增刊(黑洞專刊)P85,「黑洞火墻: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沖突現場」;【環球科學】增刊(宇宙專刊)P110,「宇宙不是連續的嗎?」)

用科學方法參透了這個問題,你就能夠認識到自心的功用,認識到自心是根本,就可以養智慧之元、享幸福人生。

7. 物理學中的「性空」

-愛因斯坦相對論破除了物質的實體觀念

二十世紀哲學的失誤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1]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 「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麽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份,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麽? 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裏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2]。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麽是物質? 它為什麽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風之波浪 2009-06-26中科院院士朱清時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物質概念簡史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恒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復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為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內容的質點的集合。牛頓之所以把質素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素始終如一。質素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參照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相對論發現「性空」 :物質非實體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

首先,相對論證明質素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質素就有不同的值。既然質素不再是不變的內容,那種認為質素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

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分裂和鏈式反應,把部份質素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E=MC²,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物質只是量子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20世紀量子物理的發現,闡釋了物質宇宙的眾多真實本質。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真是由物質構成的嗎?或者,它本質上只是量子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和約翰.格裏賓(John Gribbin)在他們的合著——【物質神話:挑戰我們對物理現實認知的戲劇性發現-The Matter Myth】裏寫道:「物理學——這個推動唯物主義產生的科學,——也應當成為唯物主義消亡的導火索。在這個世紀裏,新物理學經過一系列驚人的發展,擊碎了唯物主義信條的中心法則。」

戴維斯和格裏賓特別指出:

「量子理論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我們對物質的想象。舊有假設認為,微觀原子世界只是人類日常宏觀世界的縮小版,現在我們不得不放棄這一假設。

作為量子理論的延伸——量子力場理論,甚至走得更遠,它描繪出一幅「固態物質溶解於無」的圖景,取而代之的,是肉眼不可見能量場的古怪的刺激和振動。在這個理論裏,物質和顯見的架空空間幾乎沒有區別,量子運動在裏面短暫沸騰。量子物理破壞了唯物主義的根基,因為它顯明物質的「物質性」遠比我們想象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