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漫遊歷史課本的書法展

2023-12-09國風

書法和歷史的關系猶如舟與水,縱觀歷史長河,書法就像一葉輕舟,隨著歷史的發展波瀾起伏,歷史影響書法的發展,書法體現歷史時代的特征。如果把歷史課本想象成一家博物館,會有哪些書法名家的作品在展出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課本,看看歷史課本中書法的起源、突破與繁榮。

先秦展廳——文字的起源

先秦時期,社會各方面發展都比較落後,這時候並沒有筆墨紙硯,聰明的人們透過用刻刀在龜甲上刻字的方式來記錄、傳遞資訊。漢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只是為了實用,並沒有太多藝術特征。

「有出虹自北飲於河」刻辭蔔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歷史課本博物館將甲骨文放在第一展廳,是因為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正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我們所熟悉的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字型,並且一直延續至今。例如,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日、田,與我們現在所用的字非常相似,並且甲骨文中的漢字模擬自然物象,如果我們想表現「明」字,直接用太陽和月亮的形象把它畫出來即可。

「明」字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展廳——書法的突破

東漢末年諸侯紛爭,魏、蜀、吳三足鼎立,結束了長期的混亂割據局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文化得到了發展空間,書法在這時有了重大突破,主流的字型從隸書轉變為楷書。

晉 鐘繇 宣示表(局部)

鐘繇是三國時期曹魏重臣,他的【宣示表】是楷書藝術的鼻祖。鐘繇擺脫了隸書中筆畫蠶頭燕尾的束縛,增加了鉤挑,修改了結字型勢,使楷書從隸書中徹底分離出來。相傳鐘繇作為當時國家的重臣,極力提倡將這種書法運用在文章中,才讓楷書得到了廣泛認可,被後世流傳。

唐 馮承素 行書摹【蘭亭序】卷 故宮博物院藏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動蕩的時期,許多書法家處於流離失所的狀態,書法作品也表現出孤獨感和強烈的生命力。王羲之的【蘭亭序】表達了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他對遠離政治和社會紛擾的向往。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並受到許多後世書法家的景仰。

南北朝 佚名 比丘道匠造像題記(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這一時期的書法作品上承漢隸,下開唐楷。【比丘道匠造像題記】和【張速龍碑】都是魏碑中的經典。【比丘道匠造像題記】的筆畫棱角分明,以方筆為主,雖然此碑作者不詳,但是透過書法風格能夠反映出作者是一個意氣風發、做事果斷、風骨遒勁的人。

宋拓【張速龍碑】(局部)

【張速龍碑】堪稱北魏書體中第一的名作,現保存在山東曲阜孔廟,碑中內容主要記載了張速龍興辦教育的事跡。透過觀察我們能夠發現碑中字型筆畫是扁方的,沒有拘謹呆板的感覺,碑中書體已經沒有隸書的痕跡,是楷書成熟的重要標誌,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唐朝展廳——書法藝術的新高度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此時書法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這個時期書法家們不僅繼承傳統,而且勇於創新,出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書法家。

唐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局部)

在繁華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例如,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和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透過對比我們能夠發現,顏體的字型大、筆力重、韻味厚重;歐體給人整體感覺是書法工整,筆畫幹凈利索,秩序感很強。很多初學者都會糾結是先學習顏體還是歐體,其實,不管選擇哪個書體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並且持之以恒地學習下去,日益精進,相信你會在書法的世界裏更上一層樓。

本文節選自【書法教育】2023年第6期

【漫遊歷史課本的書法展】

【書法教育】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