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羲之【聖教序】筆法解析(第七篇)

2024-01-07國風

集王羲之【三藏聖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鹹亨三年(672)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轉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並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現在陜西西安碑林。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傳。碑石宋以後中斷,隨著捶拓日久,筆劃漸細,後曾洗剜。歷代摹刻頗多。現存宋拓本較多。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藏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現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懷仁集王聖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書法的體現,也是眾多集王羲之書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響的一通。

48.斜捺: 露鋒起筆後,向右下方緩緩行筆,取斜勢。

見古貼『登』『凝』二字。

49.方頭捺: 捺至盡頭,稍駐筆後折鋒收筆,略呈方形,筆意內含。 【聖教序】中多見此種寫法,後人作品中極少見。

見古貼『合』『天』二字。

50.收筆上翹捺: 平捺收筆處向上翹起,然後折回,不出鋒,和通常的平捺寫法不同。

見古貼『迥』『途』二字。

51.收筆回鋒捺: 順勢起筆,反勢收筆,略見曲折之形。 收筆處回鋒向下,頗含蓄。此種捺法和方頭捺不同形,也不同趣。 見『奉』、『全』二字。

52.側反捺: 露鋒從左上向右下落筆,至收筆處先頓,後向下拖。 全捺由中鋒轉為側鋒,呈上尖下方、上細下粗之形。

古貼見『股』『愛』二字。

53.平反捺: 橫向作反捺,取平勢,近於橫畫,但隱隱然可見 『一波三折』之意,貴在變化微妙。 此捺極難寫,初學者往往誤寫成橫畫。

見古貼『之』『道』二字。

54.直反捺: 多為反捺中長而直者,行筆漸行漸按,回鋒收筆。 筆力內蘊,呈上細下粗狀。

見古貼『處』『受』二字。

55.曲反捺: 多為反捺中作弧曲之形者,筆意回環向下,便於和下一字應接。 見古貼『及』『波』二字。

【聖教序】中的字,來自於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們透過現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將這麽多規定內容的字收集起來,並要做到風格大致協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懷仁采取了避免連帶,字字分開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因此,學此帖,最大的好處是解決字形,而最大的障礙在於字和字之間的連貫和行氣的暢達。後來凡是打通此障礙者,易成大氣候。
最後說句不大好聽的話:評估一個人的眼力如何,可拿【聖教序】來衡量,如能真正從內心體會【聖教序】的魅力,還能評價一番,則此人眼光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