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何處是歸途,蘇軾【如夢令·有寄】

2024-06-03國風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蘇軾的豪放派詞人,人們對他的詞風有個形象比喻,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高歌大江東去。他也寫過一些清新詞作,讀起來自然雋永。比如這首【如夢令·有寄】,寫於他離開貶謫之地黃州後。

烏台詩案是蘇軾的人生轉折點,他從樂觀開朗積極變得悲觀消極。蘇軾身陷囹圄,有人竟然想要他的性命。蘇軾寫詩嘲諷過支持變法的新黨官員,影響到變法的執行力度。於是有新黨官員指責蘇軾毀謗變法,給他定下四條大罪。其中最嚴重的一條是,蘇軾的所作所為都在埋怨宋神宗沒有重用他,暗示皇帝識人不明。宋神宗正在為如何加快變法力度而苦惱,聽到之後大怒,讓禦史嚴查蘇軾的所有詩詞文稿。

入獄後有很多人給蘇軾求情,上至皇太後,下至蘇軾的故交好友,紛紛站出來為蘇軾辯解。就這樣被關押五個月的蘇軾被貶黃州,他到了黃州也是戴罪之身,不能擅自離開流放之地,作為團練副使沒有權力簽署公文。經過此事之後,蘇軾倍感傷心。他想不到曾經同殿稱臣的同僚,竟然落井下石要謀害性命。原本他天真地以為,哪怕政見不合,彼此也能保持君子風度就事論事。他需要改變自己的三觀,於是寄情山水,有了歸隱的想法。

在黃州期間,自然景色、四季變化成了蘇軾文學創作的主題,他再也不是那個激昂文字、揮斥方遒的蘇軾了。元豐七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奉召前往汝州赴任。從黃州到汝州路途遙遠,蘇軾的小兒子在途中不幸病故。於是蘇軾請求皇帝開恩,讓他在常州暫住,處理好家中事務。生活安定下來,蘇軾回憶起曾經在朝為官的日子,又想到在黃州生活的日子,心有所感寄調如夢令寫了這首【有寄】。

有寄,就是有所寄托的意思,讀懂了這首詞就能明白蘇軾的委屈無奈。蘇軾的父親和弟弟都是那個時代的文壇「頂流」,父子三人都踏上了坎坷崎嶇的仕宦之路。一家人苦悶失意,不得不思考人生。

詞中出現的「東坡」二字,不是人名,而是地名。蘇軾在黃州靠近山坡的地方搭建了一間陋室,名為東坡。蘇軾說,向居住在東坡附近的鄰居們問好。離開黃州,陷入政務瑣事之中。有誰前往東坡找他,房子前面的小橋是否被大雪壓壞。黃州是蘇軾的後路,是他將會歸隱的地方,千萬不要讓他無處可去啊。他多麽想要回到黃州東坡,希望春天在東坡開荒種地,沐浴在春風細雨中。

蘇軾的夢想沒有實作,他常州暫住不到一年,被召回朝堂,任命為翰林學士知制誥負責起草詔令。他不滿舊黨勢力腐敗無為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釘。黨爭之中,蘇軾堅守良心操守,只能請求外調為官。

拓展閱讀

棋局中有生活感觸,黃庭堅【弈棋】
用平常心、平靜心化解痛苦矛盾,李商隱【華師】
充滿懺悔,悲情哭訴,李煜【望江南·多少淚】
從刑余之人到兵家聖人,他活成了大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