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甲骨文裏的有虞氏歷史:抱雪齋文字考古學系列第一回

2024-06-10文化

有虞氏,是一萬年前創造了浙江上山文化的人群,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締造者,也是甲骨文的發明者。

抱雪齋文字考古學的第一篇,就來說一說「虞」。

甲骨文裏面並沒有「虞」字。事實上,古代的「虞」大多寫作「吳」。比如【詩經·周頌) 「不吳不敖" , 【史記·孝武本紀】引作「不虞不駕」 ; 【左傳】的「虞仲" , (吳越春秋】引作「吳仲」。戰國楚簡裏「唐虞」的「虞」也寫成了「唐吳」。

所以,早期的「虞」都是寫作「吳」,有虞氏,就是有吳氏。

金文裏面發現了大量的「吳」字,寫成這個樣子:

金文裏的「吳」

這個古老的「吳(虞)」,字形明顯是一個仰著頭的人旁邊加了個「口」。看看這個人形的樣子可以看出,人臉是仰起來朝天的。

仰頭向天的「吳」

這個仰著頭的人是甲骨文裏的「夨」(cè)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裏面「夨」字很常見,應該是「虞」字的初文。

「夨」 長這個樣子。

金文「夨」字

甲骨文「夨」字

也就是說,創造了甲骨文的有虞氏,對自己的「虞」字是寫成了一個歪著頭的人。

更準確地說,是一個仰面朝天的人。

這個人,在仰面歡呼。

金文裏的「夨」字旁邊加上了一個口字,強調了這個人的口部動作。

【說文】則說:「吳,大言也」,說明「吳」的意思表示這個人在張口大聲說話。

古文「虞(吳)」本身就和「嘩」是同音字,是大聲喧嘩之意。

例如:【詩經】裏有「不吳不敖」【史記孝武本紀】引作「不虞不驁」,毛傳雲:「吳,嘩也。」

【周易】裏的「即鹿無虞」,在帛書本裏面也把「虞」寫作「華」。

由此可見, 華夏的「華」,中華的「華」,古時候都寫作「虞」,是有虞氏的虞。

甲骨文裏面也沒有「華(華)」和「嘩(譁)」字,「嘩」的意思是「讙」,是歡呼的意思。

【說文】曰:「讙,譁也。」「譁,讙,也。」

古文中的「讙」字均與「歡」互通,是歡喜之意。比如【尚書】就說:

「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這個就是歡的通假。

【禮·樂記】則說:

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

用「讙讙」來形容鼓聲喧天貌。喧,和吳一樣都是大聲之貌。

喧,大語也。——【玉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甲骨文 裏的「夨」(虞)」,描述的是一個在鼓樂喧天聲中仰面歡呼的人。

這是一個在鼓樂中娛樂之人。

【說文】就說:

娛,樂也。

『說文解字註』就說:

娛,樂也。古多借虞為之。從女。吳聲。虞俱切。

娛樂虞樂,虞離不開樂。有虞氏本來就是以禮樂著稱, 有虞氏是地球上第一個有文字,有禮樂的文明,時間遠在一萬年前。

【尚書·虞書.舜典】記載,有虞氏的虞舜命夔為樂正:

「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有虞氏時代早就有了禮樂,甲骨文裏的「樂(樂)」,是寫成這個樣式,上面是一個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說明這是一種木上有絲弦的樂器,應當是琴瑟之類。

甲骨文「樂」字是琴瑟之形

一萬年以前的有虞氏時代,就已經有琴瑟了。雖然琴瑟的發明時代不清楚,【說文】說是神農發明了瑟,又說「伏羲氏作琴」,但不論怎樣,有虞氏有琴瑟是毫無疑問的,據說五弦琴就是虞舜發明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雖然「樂」的甲骨文是一種琴瑟的樂器,但在上古時代的樂舞中,喧天的鼓聲才是唱主角的樂器。

甲骨文裏面也有鼓,畫的是一只手執鼓桴擊鼓的造型。

甲骨文「鼓」

鼓作為單獨的樂器,在甲骨文裏面寫作「壴zhù」,畫的是一面擺好的鼓。

甲骨文裏的鼓

商代時候的青銅鼓長下圖這樣子,可以看出當時的鼓是擺在架子上,鼓面在兩側,和甲骨文裏的「鼓」造型相似。

商代以前的鼓不是青銅做的,多是用鱷魚皮蒙鼓,也叫做鼉tuó鼓。

【詩經】裏的「鼉鼓逢逢。蒙瞍奏公」說的就是這種鼓。

鼉,學名中華短吻鱷, 是中國特產、目前只生活在長江下遊的揚子鱷。

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就在一萬年以前的甲骨文裏記載了這個「鼉」字。

甲骨文鼉字

看看這個揚子鱷的呆萌樣子。誰能想到它是恐龍時代就開始存在,比大熊貓還要珍惜的中國土龍呢?

揚子鱷,鼉龍

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遺址中,發現了陶寺的鼉鼓都是木制的,把大樹幹掏空制成鼓腔,表面用漆畫出紋飾。所蒙的皮雖然已經腐朽,但殘留的鱷魚骨板(鱷魚背、腹的皮膚上都有骨板,考古發掘中通常只能發現殘留的骨板)證明是蒙的鱷魚皮,更確切地說,是揚子鱷的皮。

下圖是陶寺鼉鼓復原圖。

陶寺鼉鼓

那麽,一萬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有沒有鼉鼓?肯定是有的,只是制作鼉鼓的木頭和鱷魚皮都很難保存,目前還有待發現罷了。

抱雪齋敢如此斷定,是因為陶寺遺址還出土了另一種鼓,叫作「土鼓」,是陶土制作的鼓,長下面這個樣子。

這樣的土鼓,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記載:

「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

【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堯的樂官質「以麇革冒缶而鼓之」,說明堯時就有了土鼓。

【周禮·春官·龠章】雲:

「掌土鼓豳龠。」鄭玄註:「杜子春雲,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

這說的分明就是土鼓。

大地灣文化遺址出土有六千年前的土鼓。

大地灣文化土鼓

仰韶文化中後期的都溝遺址也發現了土鼓,和陶寺遺址的土鼓一模一樣,年代早了一千多年。

都溝遺址土鼓

陶寺遺址土鼓

距今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也已經發現了陶制的土鼓,見下圖。

大汶口文化土鼓

有虞氏上山文化的核心區也發現了土鼓。

這是2009年在張家港東山村遺址M97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土鼓,其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

鼓為夾砂紅陶制作,尖底,口部微斂,深弧腹,高47.3厘米,口徑11.1厘米,肩部飾有7個中部為捺窩的突鈕,器身飾以繩紋。

發現土鼓的墓葬

這些發現表明,最早的土鼓誕生在長江下遊的上山文化範圍內,年代最晚七千年前。同樣,最早的鼉鼓也必然誕生在這裏。

上山文化範圍

上山文化範圍,也就是後來吳國和越國的範圍。

吳國的吳,就是有虞氏的虞。

吳姓人數在全國人口普查中達到2680萬,據23魔術方塊,漢族吳姓男子Y染色體單倍群構成在全國分布如下圖所示。

有虞氏後人吳姓分布

這個吳姓在東南部高密度分布的情況與上山文化分布區域高度重疊。

證明吳姓遠祖源來自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