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黨建閱讀」鄔書林:提升學術出版水平,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2024-03-01文化

鄔書林:提升學術出版水平,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黨建閱讀

★★★★★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學術出版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國學術出版發展正面臨良好機遇。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認真研究總結國際國內學術出版經驗,準確把握學術出版內容,關註國際國內進展和趨勢,推動學術出版繁榮發展。

中國學術出版發展正面臨良好機遇

第一,黨中央高度重視為建設出版強國指明方向。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透過【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2019年8月,【意見】正式釋出。2019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七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資訊高端交流平台;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台,保障國家數據安全。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為新時期學術出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第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巨大的經濟規模提供了堅實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2020年中國GDP總量從0.37萬億元躍升至100萬億元,實際增長了269倍多。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是出版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第三,教育的全面繁榮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條件。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為4000多萬,有2.18億人受過高等教育,中國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為中國的出版事業涵養了廣大讀者,也為內容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作者。

第四,研發投入的穩步增長為建設出版強國提供不竭的內容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科研創新成果不斷增多,既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為出版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內容資源。近年來,中國的研發開支大幅增長,從2000年的89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4393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第五,巨大的論文產出數量為建設出版強國提供了現實基礎。據Scopus數據庫統計顯示,2019年度全學科總體發文量中國與美國持平,2019年後,中國超越美國;同時,中國的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1%論文占比達到世界第二位。

10年間全學科總體發文量最高的幾個國家/地區的變化情況。Scopus/SciVal數據庫, 檢索日期:2021-08-23

第六,健全的出版體系和積累的出版經驗提供了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業自身有了長足的進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出版體系,初步適應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每年出版報紙1800多種;出版圖書近50萬種,其中新書有20多萬種;出版期刊有1萬多種。透過歷次出版五年規劃(計劃)的實施,規劃出版了一系列反映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重點圖書。

研究總結國際國內學術出版經驗 準確把握學術出版內容

世界學術出版發展史的經驗

現代學術出版350多年來的發展演變歷程帶給我們的啟示有:

第一,學術出版是在科技文化創新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產生的。其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發表創新成果,推動創新發展,學術期刊發表的應當是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創新、科學發現、技術進展、管理經驗的成果。

第二,學術出版中堅持科學精神、學術出版質素和市場運作並列不悖。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往往是定價最高,或者收取文章處理費(APC)最高的期刊,而取舍的標準,是有無創新和學術質素。

第三,學術出版、研發投入、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從世界幾大主要經濟體來看,多將GDP的3%用於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的1%~2%用於學術出版。

第四,高水平的學術出版一開始就是國際化的。世界學術出版隨經濟和科研中心的轉移而轉移。世界學術出版中心,最早在意大利,其後轉移到法國、英國,目前在美國。中國不應當遺失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為學術出版中心的可能機遇。

第五,學術出版有了嚴格的科學規範。學術期刊論文的發表過程,已經深深地融入科學研究、經濟發展之中,並且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變得互動、方便快捷和不可或缺。

第六,學術出版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贏得話語權、贏得尊重的重要陣地和平台,因為科學話語、學術話語往往能克服意識形態的障礙。

第七,學術出版風氣正常與否,反映著學術界和文化界的風氣,也反映著社會風氣。學術風氣、文化風氣好不好,關乎當代,影響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業發展的經驗

在內容生產上,我們自覺把傳播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作為出版的重要功能,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出版大國的一個重要經驗。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第一,不忘本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系統全面地整理了中國的思想文化遺產。改革開放之初就恢復成立了「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在文化普查的基礎上形成了24萬多種古籍書目,並進行有計劃的整理工作。在過去的70年中,特別是近40年中,我們總共整理出版了35000多種中國的典籍,規劃實施了多項古籍出版工程,如二十四史、善本再造工程,並與時俱進地推動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如【中國思想家評傳】(200卷)。

第二,吸收外來。近百年來,特別是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全面、系統、準確地轉譯出版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經典,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借鑒西方的科技文化。現在從古希臘到當代世界各學科、各學派的重要經典和代表作幾乎都有了中譯本,如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800多種)、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當代政治學術著作叢書】和【國際政治關系叢書】等,轉譯出版了【柏拉圖全集】【莎士比亞全集】【愛因斯坦全集】【丘吉爾回憶錄】等。中國每年新引進國外圖書版權達15000多種,有不少圖書的中文版與英文版同時出版。

第三,面向未來。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包括制定檔、明確方針政策、制定規劃、提供良好環境、培養人才等各個重要方面。

準確把握學術出版的內容

國際國內的學術出版經驗告訴我們:學術出版是科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份、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領域、是文化產業的核心板塊,學術出版要健康快速發展,三者必須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關註國際國內進展和趨勢 推動學術出版繁榮發展

第一,關註數碼技術的新進展。資訊科技的革命性進步為我們提升出版水平提供了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的套用使出版的理念、管理方式、載體形式、傳播方式、運作流程、服務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學術出版要緊跟技術發展的最新潮流。

第二,國際學術出版的集中度在提高。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愛思唯爾(Elsevier)等為代表的國際著名大型出版集團出版了世界上最多的學術期刊,擁有一系列著名期刊品牌並形成了龐大的刊群,而且近年來學術期刊向大型出版商不斷集聚的趨勢愈加明顯。

第三,開放科學對出版業的影響。傳統高質素期刊向OA(開放獲取)轉型,表示對OA出版模式的認同[4]。如2020年,施普林格·自然宣布Nature系列期刊可實行開放獲取政策。同年,愛思唯爾宣布Cell Press的期刊為作者提供開放獲取選項。基於Scopus數據庫,對近10年中國與世界其他主要科技論文產出大國OA論文數量比較,結果顯示,10年裏,中國OA論文數量排名從全球第4位元前進到第2位,並逐漸拉開與第二集團的差距。此外,2020年,中國作者在全球OA期刊發表英文論文168376篇,其中在中國OA期刊發表英文論文6924篇,意味著目前中國OA期刊僅能承載4.1%的中國OA論文,提示中國應當加大創辦英文OA期刊的力度。

中國作者在全球及中國期刊英文論文發文情況。Scopus數據庫, 檢索日期:2021-08-23

中國學術出版應有高遠的立意

世界歷史反復證明,隨著政治變革、思想解放和重大科技創新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往往會逐步使一個國家或地區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經濟中心的形成又會進一步促進文化和科技的繁榮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知識和資訊,成為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狀況在世界近代歷史發展中更為明顯。在中國經濟社會取得大發展的今天,如何把握可能的世界學術出版中心的機遇,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當前,專業出版已經歷了從紙質出版,到線上數據庫、數碼決策工具的發展路徑,並形成了成熟的現代學術出版流程。我們既要認真學習借鑒國際學術出版的先進經驗,也要實事求是地總結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出版的經驗和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學術出版對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把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出版水平作為大事去抓,不斷提升中國學術出版水平,以更好地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為中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程中,建立相對完整又參與國際競爭的出版體系,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中國出版人應當有這樣的追求和立意。

【鄔書林: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

註: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影片、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台北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程子茜、陳佳妮;復審:李雨凡

長安街直播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