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鑒賞

2024-02-27文化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

【春秋】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爭相稱霸,人民流離失所。面對這種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孔子試圖用自己以「禮」「仁」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於是他周遊列國,希望找到機會來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四處碰壁。於是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致力於教育工作,影響深遠。本文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誌」的一段話。

子路:仲由,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孔子器重。周敬王四十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殺死,砍成肉泥。

曾皙:名點,宗聖曾子的父親,字子皙,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的齊軍,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孔子歸魯。他還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公西華:即公西赤,字子華,孔門弟子,曾為孔子出使於齊國。

侍坐:陪侍長者閑坐。表現了師生關系的親密無間。

本文透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誌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莫春」至「詠而歸」一段文字有三種解釋:一種認為這是曾皙設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現的太平盛世的圖景,是孔子「為國以禮」的最終目標,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一種認為這是曾暫所設想的不問政治、悠閑自在的安適生活,與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後的隱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一種認為子路等三人談出積極從政的思想後,曾皙卻說出與從政不相幹的答話,很使孔子失望。這三種解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認為第一種解釋較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風,思念蒼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起高尚的情操,高潔的誌趣。這也是孔子追求的禮樂社會的圖景。

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懷有政治抱負又內心苦悶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嘆,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贊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做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出了這種苦悶。

小結全文,頗多感慨,有詩為證:

門中弟子坐陪侍,憤啟悱發各言誌。夫子與點為之小,詩書禮樂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