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長寧區4個非遺專案入選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

2024-04-14文化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名錄的通知】,長寧區4個非遺專案日前獲評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分別為傳統美術「上海絲繡」、「蛋雕」,民俗「文人香道」,傳統醫藥「針灸療法(馬氏面癱療法)」。至此,長寧區已有14個市級非遺保護專案。

上海絲繡

上海絲繡,與江南各地刺繡同出一源,卻又有著種種不同。上海絲繡在承襲蘇、湘、蜀、粵繡這四大名繡傳統針法的基礎上,融合了工筆畫、水墨畫、寫意畫、油畫等繪畫藝術,尤其以摹仿古代名畫真跡為能事,著意追求原作的筆意墨彩與原筆原意,不僅「以針代筆」,更是以「度物像」而「取其真」。

如今,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絲繡代表性傳承人葉偉娜以國內外名畫作為藍本,著意追求原作的筆意畫境,又透過刺入綾緞的多彩絲線,提升了原作的質感和意境。隨葉偉娜學習絲繡十余年的姜文魁,是長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絲繡專案傳承人。近年來,姜文魁醉心畫繡藝術,不斷學習、鉆研,精進技藝,所成之品盡攝原作靈活之氣,展現了上海絲繡之美。

蛋雕

蛋雕文化在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演變,其工藝日趨精湛。蛋雕技藝最常見的選材有雞蛋、鵝蛋、鴯鶓蛋和鴕鳥蛋,用各種雕刻技法在其表面上琢刻成各種造型的藝術品。它融合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刻、陽刻、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透過對蛋殼表面的精雕細琢,從而表現所需的畫面效果,借以反映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百姓喜好。

李亞非是長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蛋雕技藝傳承人,從山水、落葉到動物、花鳥各色題材,從蛋殼上的色彩、字型到鏤空雕、透雕等手法,李亞非不斷嘗試新的雕刻花樣,技藝也越來越精進。為了進一步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技藝,李亞非還嘗試將非遺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如將激光打印、3D打印等技術運用到樣版制作中,將小眾藝術用大眾化手法來呈現,展現出非遺蛋雕的多元化。

文人香道

文人香道是中國古代流行於文人雅士中的一種用香藝術,其主要形式為,以爐、瓶(匙筯)、盒、隔火片等司香工具,煎熏沈檀等天然香料及香丸、香餅、香末等和香制品。

文人香道並非宗教、民俗祭祀等其他香事活動,也不是改善氣味的薰香,而是文人雅士在書齋靜室中勘驗學問、探究心性、以香養德的高雅文化活動。其核心價值為「凈心契道、品評審美、勵誌翰文、調和身心」之文人香道四德。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江南傳統文人香事傳承人吳清從2004年拜入香學宗師劉良佑教授門下熏習香事。鉆研20年,吳清將各類香料典籍融會貫通,透過研習傳統習俗、親試地道香材,他公開所有香方,系統整理古人二十四節氣用香,著成了【廿四香箋】一書,讓文人香道飄入尋常百姓家。

針灸療法(馬氏面癱療法)

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的馬氏面癱外治療法,以穴位貼敷療法為核心展開,透過世代家傳、師承教育得以傳承,至今已百年余,現已成為天山中醫醫院的一大特色。

此療法是以馬錢子穴位貼敷療法為核心展開,透過文字記載、師承、家傳、學校等途徑傳承。當代傳承人曹蓮瑛、張偉、舒成喆等透過辨證分期論治,在針灸結合穴位貼敷的基礎上,又開展了中藥熏藥輔以閃罐治療面癱,逐步形成了面癱療法專病特色,延續、發展、創新了中醫古醫籍中有特色的外治療法,透過七代醫師的臨床經驗,辨證論治,分期施治,最終傳承並形成了天山治療面癱(面神經炎)專病特色的傳統中醫外治療法。其基本內容包含穴位貼敷、針、灸、罐、熏等多種外治療法,流程規範,技術成熟,可有效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所導致的周圍性面癱。其主要特征為辨病與辨證論治結合、分期論治與綜合施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