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仙遊抗倭保衛戰

2024-03-24文化

透過迷蒙的歷史煙雲,瞰視明嘉靖年間扣人心弦的仙遊抗倭保衛戰的激烈場面,故事雖然進入塵封的歷史網頁之中,然而,抗倭將領戚繼光的鏗鏘形象,高高矗立在東海之濱,他的卓著功勛四百多年來被世人傳頌和膜拜。

戚繼光,明嘉靖六年(1527年)生於山東登州微山魯橋鎮一個將門世家。幼年愛好練拳舞刀,飽讀詩書,誌向高遠,展露非凡的軍事才幹,十七歲襲任父職,後掌管指揮浙江沿海的防務,屢次剿滅竄犯的海盜倭寇,戚家軍聲名遠播。據史書記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二萬多人從南日島登陸,洗劫莆郡,戚繼光奉命從浙江急援興化,殲擊倭寇二千多人,取得平海衛大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初,潰散的倭寇頭目賊心不死,再次在平潭糾集一萬五千倭寇竄犯仙遊城,乘60余艘船在楓亭、朱寨之間登陸,一路揮舞武士刀,搶劫擄掠,縱火燒毀楓亭塔鬥山上的會元書院,直逼仙遊城,在城外築巢設穴,盤踞東南西北四門,把仙遊城圍的嚴嚴實實,待機攻城。在倭寇屯兵城外之際,仙遊知縣陳大有一面修書向福州火急請援,一面發動民眾誓死堅守城池,一場殊死浴血的仙遊保衛戰拉開帷幕。總兵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福建巡撫譚綸率神兵七千多名,躍馬揚鞭,晝夜兼程,火速挺進救援危難中的仙遊城。戚家軍取道嶺頭,進入鐵山、雞子城,在叢林茂密的石馬、水溝安營紮寨,設立指揮所。軍帥帳內,總兵運籌帷幄,謀劃布陣,據險為壘,調遣疑兵,牽制倭賊,采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組織500人敢死隊襲擊敵營和賊寇展開血戰,焚燒敵人的竹牌、木梯,擊退倭寇八座「呂公車」攻城,安排兵士搖旌旗,擂戰鼓,手撐燈架,在燈架上裝滿燈籠,將其點亮(民間號稱遊蛇燈),廣張疑陣,漫山遍野跑動,只聽戰鼓聲聲,旌旗飄飄,似有千軍萬馬湧來。倭賊見狀,疑是援兵壓境,心驚膽寒,四周民眾巧妙點燃火把,鳴金呼應,倭寇急向城門外山地一帶轉移。戚家軍步步為營,全速進擊,當大軍兵臨城下,被水深流急的虎嘯潭擋住去路,為解救受難群眾,總兵一聲令下,將士奮不顧身躍入深潭,人踩人,人背當橋,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渡木蘭溪,與倭寇殊死搏鬥,不少戚家軍將士壯烈犧牲在急流中。倭寇受到沈重打擊,全線崩潰,退至老鷹山、油壟裏一帶困獸猶鬥,戚家軍乘勝追擊,在西北山一帶跟倭寇打了十八個回合,敵屍遍野,後來人就把那個地方叫「十八戰」。倭寇茍延殘喘,拼命突圍,戚家軍窮追不舍,在大蜚山下小山丘上連續追殺九次突圍倭寇,殲敵無數,後來人把那個地方稱為「九戰尾」。在這次戰鬥中,仙遊民眾同仇敵愾,與戚家軍並肩戰鬥,戚家軍乘勝追擊逃遁惠安的倭寇,營救被擄群眾三千多人,殲敵一千余人,湧現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敵我戰力懸殊的形勢下,歷時一個多月圍城,以寡敵眾,粉碎倭寇對仙遊的圍困,取得仙遊保衛戰的輝煌戰果。

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愛國將領,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領導的仙遊保衛戰成為明代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入侵的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正義戰爭而載入【明史】。仙遊人民為頌揚他的豐功偉績,在縣城南街、城東、楓亭北門等地建造「崇勛祠」「報恩堂」和「戚公祠」,莆田黃石林墩建立「戚繼光紀念館」,緬懷祭奉戚家軍。「十八戰」(今龍泉社區周邊,有條十八戰巷)、「九戰尾」(今客山公園內)、「虎嘯潭」(今鯉南柳坑)成為仙遊保衛戰的古戰場。仙遊抗倭保衛戰引起歷史學家的關註,成為學術探究的課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歷史學家酈波應邀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仙遊保衛戰】,謳歌戚繼光的千古英名,提升古邑新城美麗仙遊在全國的知名度,展示仙遊人民衛國保家的血染風采。

圖片裁自清乾隆版【仙遊縣誌】

附:作者簡介

張德成,民國28年(1939年)出生,福建仙遊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莆田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出版有詩集【生命火花】、散文集【流金歲月】【蜚山秋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