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身邊的親人「大限將至」,會有這些異常的表現

2024-03-02文化

天地無窮盡,人生有窮時。

天地是永恒的,也是無窮無盡的。而在時間面前,人生是短暫的,終究有一天,會走到盡頭。生老病死,沒有人可以逃得過。

對於「生老病死」這四點,人們最害怕的,其實是「死亡」。生物的本能,始終是怕死的,但也是不得不死。

【莊子·至樂】中有言: 「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

意思是,不必為了生存而歡樂,不必為了死亡而悲哀。世間萬物只有變化,而沒有生滅,只有變化,而沒有形體, 一切都是自然的規律。

按照自然規律,如果身邊的親人大限將至,會有這些異常的表現,要留心了。

一、預知時至。

佛家有一個說法, 預知時至。 指的是,一個人比較有修養、境界,那他在油盡燈枯的前一段時間,就能感知到軀體生命活力的枯竭了。

明朝時期,有一心學聖人,王陽明。他一輩子研究心學,各種修養、內心境界都特別高,所以他在臨終前,就有「預知時至」的感覺。

嘉靖七年,時逢廣西發生叛亂,王陽明奉旨平叛。在一番謀劃後,王陽明大破敵軍,以頗為完美的方式,平定了廣西的叛亂。

對於功勞頗大的王陽明,嘉靖帝也是不敢怠慢,就傳旨他到京城領賞。王陽明並沒有理會嘉靖帝的旨意,只是跟弟子說, 我們不去京城了,回老家吧。

弟子不理解,老師您如此功績,怎能不去呢?王陽明說, 我已經感知到壽命無幾,快到極限了,還是回老家吧。 回家鄉途中,王陽明就病逝了。

越是有點境界,對於身體的感知力,就越發清晰。身體如何,心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其言也善。

常言道: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一個人,在臨死前,那他絕對會特別善良、純真,就跟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一樣。一只鳥,在臨死前,那它絕對會無限悲鳴。

一代奸雄曹操,一生征戰,早就見過了無數的生死,對於他來說,地位和權勢,理想和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在曹操臨終前,他沒有見一眾兒子,而是見了後宮的姬妾。 他跟姬妾們說,孤已經大限將至了,等我死後,你們可以做女紅來賺點錢,好好活著。

如此 「兒女情長」的一面 ,就發生在了臨終前的曹操的身上。為什麽?臨終前,所有的城府、復雜、氣魄,已經毫無意義了。這個時候,他所表現出來的,是 人性的善意。

人吶,都是如此。 沒走到終點,就為了世俗的地位名利打拼。臨近終點,就變回純真的模樣了。 洗盡鉛華,才能更好地結束此生。

三、異常平靜。

在【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在平定完方臘後,就到了杭州的六和寺繼續修行。

突然有一天,他聽到錢塘江的潮水聲,心立馬靜了下來。於是乎,他沐浴更衣,焚了一爐好香,換上了袈裟,回到禪房中靜坐,在回顧完一生的經歷後,就圓寂了。

留頌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聽潮而寂,在潮漲潮退中,看明白了此生的真相,也知道了「真我」,所以他平靜地離開了。

相比於哥哥林沖,魯智深算是比較幸運了。林沖死之前,並沒有魯智深的淡然,只有一腔的怨氣和悲傷,郁郁而終。

當一個人對於塵世間毫無遺憾,滿是知足的時候,那他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隨著日月星辰,山川大海,而走向了沈寂。

四、叮囑交代。

北朝時期,北齊神武帝高歡征戰一生,最放不下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親手打下的基業,一樣是子女們的未來。

臥病在床的時候,高歡叫來了兒子高澄,跟他詳細說了,什麽人可重用,什麽人不可重用,自己死後要如何安葬等等。

高歡叮囑完兒子沒幾天,就因為「玉壁之戰」的失敗,郁郁而終。那一天,日蝕出現,他高喊,日蝕為了我嗎?死亦何恨!

人,為什麽會在臨終之前,叮囑交代後人呢?三點原因。

首先,所有的叮囑交代,就是為了後人更好的發展;其次,交代自身的後事,可以減少後人的麻煩;第三,人總有一些遺憾,而交代後事的本身,就是在宣泄這些遺憾。

人生就是如此,有人無憾而終,有人遺憾而終,有人悲傷而終,有人談笑而終。終點,就是每個人必然的宿命。身為普通人的你我,不必為了生死而焦慮,把過程活好,對得起天地良心,就足夠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