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編輯手記 |【史通箋註】修訂紀事本末

2023-12-06文化

【史通】在中國史學史上,首次從理論和方法兩方面總結史書編纂體例、評議史家工作,是對唐初以前史學的首次系統性總結,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對史學體例進行系統討論的存世著作,具有重要價值。此前出版的【史通】整理本各有特點,但始終沒有能滿足普通人的簡體字閱讀需求,同時又文本完備、校勘精善、註釋準確的整理本。

而張振珮老先生撰作的【史通箋註】,底本選擇合宜、箋註集前人大成,內容詳明,體例便於今人,曾由貴州人民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精平裝,被納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02年制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大學本科生閱讀書目】。因此聯系張老先生哲嗣新民先生,對【史通箋註】繼續加工整理,修訂再版。 所需要做的工作,一是覆核底本和全稿引文,統一校勘體例。二是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和今人的閱讀習慣,修訂文字表述,處理標點。三是重編附錄,方便使用。

【史通箋註】(中華國學文庫)


整個再版工作從2012年約稿開始,2018年提速,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集中展開,2022年9月8日正式發行,正與疫情相終始,許多工序不得不另想各種非常規辦法。而終於達成,有賴於大家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為文化傳承無私投入的精神,下列再版過程中的重要記事:

2012年

經台灣佛光大學李紀祥先生介紹,聯系張新民先生,希望取得授權,再版【史通箋註】。

12月10日,張新民先生來信,蒙貴州人民出版社厚誼,支持將【史通箋註】交中華書局再版。

2013年

5至6月,中華書局出版立項,出版合約妥簽。

11月,寄出【史通箋註】原簡體字整理本對應的繁體稿,方便張先生重校底本。

2018年

11月,書局決定優先出版簡體橫排本,進入「中華國學文庫」叢書。

11月底,備好簡體橫排本紙樣,聯系校對,安排與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校核,避免錄入錯誤。

2019年

7月,校對核校完畢,開始處理標點文字錯誤。

12月19-21日,準備好【史通】校核可用版本,就修訂事商之張先生,張先生告,將邀請貴州民族大學史達寧老師、華中師範大學許剛老師修訂內容,助成其事。

12月24-27日,微信群「【史通箋註】工作群組」建立,商定處理流程、分工、時間計劃。向許老師、史老師分別寄出簡體橫排本、繁體直排本紙樣,並行送了註意事項、已核校書稿掃描件。編校工作自此密集展開。

2020年

1月24日,武漢封城第二日。許老師、史老師皆被封老家,推遲開學,無工作材料。張先生、本人皆無奈居家。

2月25日,許老師輾轉收到書稿掃描打印件,自此始,四位每日在微信群中時而影片,時而語音,時而發送檔,更多的是圖片和文字,討論具體文句處理。

2月26日,尋獲國圖善本部藏某部【史通】。張老先生當年所據底本為書局1961年影印本,經確認,這部【史通】正是書局影印本的底本。

5月,史老師返回貴州開始工作。許老師完成【內篇】十卷文字修訂及引文核校,寄送史老師核底本、統一標點。

6月下旬,史老師完成前五卷核校底本及合並工作,交張先生審定。

至7月,許老師完成【外篇】。張先生處理完畢前三卷並寄返。責編收到後安排改出清樣、開始紙稿編校。

至9月,史老師、張先生完成第二批稿件卷4-10。責編將第一批審讀掃描件發送張先生審定,並找到校對復校引文。

11月初,責編搜尋處理序跋著錄等附錄的底本影像及文字,史老師確定排序及繁體版文字。至此時引文復校工作責編完成卷一,校對完成卷2-6。正文部份,責編將第二批審讀掃描件發送張先生審定,隨後借調。

2021年

1月初,史老師、張先生完成第三批稿件卷11-15。張先生反饋責編第一二部份稿處理意見。引文核校工作,校對完成卷7-10。責編結束為期兩月的借調,重新投入編輯工作。

2月春節前,史老師、張先生完成第四批稿件卷16-20。張先生的修訂團隊,對書稿的第一遍處理結束。引文核校工作,校對完成卷11-15。

3月中旬,書局校對完成【史通】正文的底本核校。

4月底,校對對正文中引文的復校結束。責編將審稿完成的第三批、第四批掃描件發送張先生審定。張先生反饋責編第三部份稿處理意見。

5至6月,責編將審稿完成的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掃描件陸續發送張先生審定。

6月30日,責編第一遍審讀完畢。張先生陸續反饋責編第四至六部份稿處理意見。

7月,責編開始對張先生修訂團隊的反饋意見,以及書局的底本校核成果,吸收處理,並具體編校加工。再有問題,仍然隨時提出討論。

8月2日,張先生陸續返回第七、八兩部份稿處理意見,針對責編審讀稿的處理結束,這是張先生修訂團隊對書稿的第二次全面處理。

至10月初,序跋著錄等所有附錄,史老師和責編皆各自校對完底本。

11月初,完成附錄編校,全稿發稿。修訂團隊對署名各種謙讓,最後確定署名頁不具名,所做工作只在【重刊〈史通箋註〉跋】中說明。

2022年

上半年,責編繼續分項編校全稿,處理標點、文字表述、造字,重核被註詞、去除方圓括弧,統一校勘體例等等。修訂團隊新補不少校記。

6月21日,全稿編輯工作基本結束。

2022年9月8日,【史通箋註】正式上市。

此後,張先生始終大力支持宣發工作,至2023年10月,推發書評4篇,推文2篇。

回想這些年的工作,有很多的感慨:

一是修訂再版工作面臨重重困難,最終得地利人和之助,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當年若不是張老先生數年的勉力投入,當下不會有修訂再版的基礎。聯系再版之初,得到貴州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掃清了版權障礙。在修訂工作中,張新民先生、華中師範大學許剛老師、貴州民族大學史達寧老師克服困難,持續三年多勉力承擔了繁重的【史通】校改。書局內外各位校對老師大力襄助,從底本到原整理本乃至引文、附錄,都陸續完成校對工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再版質素。書局各位領導一直大力支持,多年來沒有放棄【史通箋註】的出版,讓我哪怕曾一度承擔二十四史修訂辦公室的繁雜行政事務,仍得以持續數年投入【史通箋註】的再版編校中。書局外,張承宗先生、張三夕先生、王進老師、湯序波老師、徐亦然老師、李立民老師以及王松、周敏秋等各位撰寫推薦意見或書評,抉發【史通箋註】再版的價值。 大家不約而同地把學術文化的傳承和深入發展,作為特別重要的文化使命來完成,而不在意個人得失。

二是雖然修訂再版面臨重重困難,但張先生率領的修訂團隊和責編校對一起,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問題、提升了出版質素。 集中校稿自2019年12月展開,2022年9月出版,疫情下工作受限,又必須保證進度,統稿之前的多項工序不得不捲動進行。修訂團隊分五批交稿,期間責編初審分七批返回,張先生對編輯意見分八批次處理,所有稿件經過修訂團隊與責編的雙重多次覆核。寄送不便,稿件流轉只能以傳送電子檔掃描件為主,輔以紙稿寄送,問題討論全靠微信群,其中光是發上的書稿資料截圖,就達八百多張,微信群訊息記錄達1.4G。校對難尋,原據簡體字本、繁體字底本、附錄文字、全稿引文核校,分步推進,由幾位校對老師與責編陸續分頭完成。經修訂,增補校釋279條51000余字,改訂標點數百處,調整充實了原附錄,覆核了全稿引文。【史通箋註】在繼承張老先生成果的基礎上,實作了全面升級的目標。或特許能仍有未周之處,則期待各位讀者批評指正,重印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最深的還是張先生和許剛老師、史達寧老師的古君子之風。 許老師、史老師分別就職於華中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都有各自的教學科研任務,同時有不少日常雜務需要處理。但張先生召喚之下,立即積極投入,有具體工作馬上主動承擔。疫情封城,許老師在老家的鎮上,談不上什麽工作條件,經常舉著手機對著紙稿錄像、發圖片、發語音討論。史老師同時還擔任學生防疫工作的網格員,後期又有帶學生實習的任務,只有休息時間才能集中處理,但只要群裏有討論總是貢獻意見,回頭再查核資料、貼上圖片。張先生目力不寄,往往只有上午才能看清微信中的文字,也總是力所能及地回復,並整比全稿,解決疑難,答案往往讓人豁然開朗。 但在需要確定署名頁時,三位各種謙讓,最終都不署名,只在重刊跋中說明一二。 所得稿費,張先生全部份給兩位老師和用於買書,為防止兩位老師謙讓,還特地提前辦好手續,不讓兩位老師知曉。

【史通箋註】的初版和修訂再版,是由張振珮老先生、張新民先生、許剛老師、史達寧老師,經過幾代人的學術接力,不計名利完成的,離不開各位校對的辛勤投入,離不開各方單位、機構主事者的大力支持,是中國千年文化傳承中,士君子以文化為己任的縮影。

馬 婧

2023年11月

【史通箋註】(中華國學文庫)

[唐]劉知幾 著 張振珮 箋註

978-7-101-15617-1

128.00元

【贈整理者簽名箋紙一枚】史通箋註(全2冊)精--中華國學文庫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