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古建築中的知識(一):什麽是經幢

2023-12-19文化

幢(chuáng ),源於古代儀仗中的旌幡,又稱幢幡。經幢起源於西藏、尼泊爾及印度等處。

唐代中期因為佛教的密宗傳入,尊崇佛教的人開始將佛經抄寫在絲織的幢幡上,但是由於幢幡的可保留度非常有限,所以慢慢的開始將佛經抄寫在石柱上,以此能夠保證佛經的留存時間,因為所抄註的經文大都為【陀羅尼經】,所以才把帶有佛經的石柱叫做經幢。

中國歷代著名古寺前或綠樹叢中,列立經幢,多有法幢高樹也。幢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築。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樹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

中國經幢多為石質,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份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圓柱形、六角或八角形,以八角形為最多。有二層、三層、四層、六層之分。

幢身立於三層基壇之上,隔以蓮華座、天蓋等下層柱身刻經文,上層柱身鐫題額或願文。基壇及天蓋,各有天人、獅子、羅漢等雕刻。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雲紋以及佛、菩薩像。

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像佛光寺裏有兩座唐代經幢

一座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立於佛殿階前的中線上,八角單層,石構,高3.24米。該經幢上的建造年代與東大殿梁枋上的題記相互印證,確切記載了東大殿的建造年代,堪稱東大殿的石質「檔案」和結發夫妻。

另一座建於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立在山門內第一進院落中心,高5米,底部為八角形束腰須彌座,束腰上下浮雕仰俯寶裝蓮瓣,一周共浮雕16片蓮瓣。腰部八面各鐫刻伎樂一龕,8名樂伎手握不同樂器,仿佛在演奏佛樂。

須彌座之上豎立八角柱形幢身,通體刻陀羅尼經以及「功德主山門都檢校賜紫沙門願誠」、「唐乾符四年歲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立」等文字,幢身之上有寶蓋流蘇雕飾,寶蓋之上立八角矮柱,其上覆壓屋蓋,為八面翼角起翹攢尖造形。屋蓋之上裝飾八瓣山花蕉葉,山花蕉葉之內是覆缽,最上部雕刻仰蓮寶珠。

在中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趙州陀羅尼經幢,就是一座北宋時期建造的經幢。

趙州陀羅尼經幢位於趙縣南大街與石塔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中央,因經幢形似寶塔,當地人把經幢當成石塔了,所以把石塔所在的那條街叫做石塔路。

陀羅尼經幢雕刻於北宋景祐五年(1038),由禮寶副史、知州王德成等督辦,趙州人何興、李玉等建造。原是開元寺遺物,寺已毀,唯有經幢遺存。

經幢高18米,7級。經幢建在高1.5米的方形石台上,原來石台高於地面,由於歷史的變遷,地面升高,現石台低於地面。石台束腰處雕「婦女掩門」圖案,四角雕有金剛力士。基上是八角形束腰式須彌座,雕刻著佛教的八寶圖案,以及伎樂、神佛、菩薩、蟋龍等。

須彌座之上,為一自然山石,其上托著經幢的六層柱體,每層之間均有華蓋相隔。經幢主體呈八角形,一至三層刻有陀羅尼經文。其余各層刻滿了佛教人物、經變故事、獅、象等動物、亭台、花卉圖案等。幢頂以銅質火焰寶珠為塔剎。

唐宋經幢欣賞

1、松江唐經幢,建於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現存二十一級,高9.3米,幢身八面,刻尊勝陀羅尼經全文。相傳造此幢有二說,一為此處是「海眼」,造幢鎮之;二謂每年秋天官府在此行刑,信佛者造幢超度亡靈。全幢高大美觀,尚具盛唐風格。

松江唐經幢

2、惠山唐宋經幢,江蘇無錫惠山寺山門前,北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陀羅尼經幢,南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建的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二幢形式大小基本相同,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序」。由上至下有欄桿、仰蓮、座佛、獅子、雲紋等,雕刻華麗,造型優美。

惠山唐宋經幢

3、湖南常德鐵經幢,著名的鐵鑄的幢。建於宋代,原在德山山麓,位於乾明寺左側。經幢建在1.42米高的石座上,幢身用白口鐵鑄成,高4余米,重約1.5噸,幢身鑄刻【般若大樹菠蘿多心經】,基座部份鑄有佛像、金剛力士、蓮花等紋飾。此種由生鐵鑄成、‘仿木結構的經幢,在中國現存經幢中很少見

湖南常德鐵經幢

經幢作為佛教傳播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成為記載寺廟歷史的重要載體,對研究寺廟起著重要作用,在佛教弟子眼中,他們更在意的是經幢上面多刻寫的文字,這些經文中都是有真實的意思表達,令石雕經幢綻放出常人看不到的光輝,這種光輝就是利於眾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