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1983年的黃山,是法國著名攝影家馬克·呂布偶然捕捉到的畫面。
照片中的 吳冠中 正在冒雨寫生,而他的妻子朱碧琴在他身後默默地為他撐著傘。
馬克·呂布並不認識這位中國的繪畫大師,他之所以拍攝這張照片,是因為被當時的情景所感動。
直到照片發表後,人們才看到了吳冠中真實的創作狀態,而這只是他藝術苦旅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形單影只的吳冠中不辭辛苦,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創作出了一大批風格獨特、極具表現意味的油畫和水彩畫風景作品。
這批作品既有西方藝術的構架,又有濃郁的中國特色,為他日後個人藝術風格、語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暑假,吳冠中自費赴海南島寫生,他堅持住在每天只要幾毛錢的小招待所,忍著蚊蟲叮咬,鉆林下海、拼命作畫。
為了將這批作品帶回北京,他經受了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
吳冠中之子 吳可雨
「回來的時候人很多,他硬座只有一個位置,畫沒地方放。我父親他自己辛辛苦苦創作的作品,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怎麽辦呢? 他就把畫就放在座位上,自己站著,站三天三夜,就站回來了。他回來以後腿全腫了。 別人說起來都不信,怎麽可能呢?但是我父親真是這樣。」
八年的時間一閃而過,就在吳冠中縱情於山水之間、忘我寫生的時候,北京藝術學院突然宣布撤銷,而他也被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回到了基礎課程講師的繁忙教學工作中,遠遊創作的日子被迫終結。
更讓人無法預料的是,一年後,吳冠中又 患上了嚴重的肝炎 ,他不得不停止工作,放下畫筆。
為了治病,他幾乎跑遍了北京各大醫院,尋醫問診,在經過了長達五年的中西醫治療後,病情卻絲毫不見好轉。
1970年,吳冠中跟隨工藝美院200多名師生,來到了河北省獲鹿縣部隊農場駐紮的李村。
此時,病痛的折磨使他常常通宵失眠,精神幾近崩潰。
久治不愈的結果使他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而他選擇自殺的方法就是拿起畫筆,寧願「畫死」,也不願敗給疾病。
就這樣,不顧一切的吳冠中在常人無法想象的情況下創作了大量李村風景。在他的筆下,北方淳樸的鄉村親切自然,草木生靈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從這些在生命極限狀況下畫出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吳冠中倔強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毅力,而他這一畫就是三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盧新華
「七十年代,在他病重的時候,用生命完成的一些作品, 那的確是生命的脈搏在跳動,那種情感的純真、純凈,那種真、善、美的追求,這種東西都在他的畫裏能看出來。 」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水天中
「他畫了很多高粱地、農村的大院、棉花、南瓜什麽的,這確實是吳冠中的作品裏面一種新的風氣, 也對整個中國油畫,西畫進入中國以後,是一種新的清新的空氣。 」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三年後奇跡發生了。
抱定為藝術而亡的決心瘋狂作畫的吳冠中,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肝炎和其他疾病居然都不治而愈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是「向死而生」了。
1973年,吳冠中被調回北京。這一時期,戰勝病魔後的他重新煥發了藝術的活力。
他先後赴青島、紹興等地寫生,創作出了【青島紅樓】、【魯迅故居】等一批優秀作品,同時吳冠中也開始嘗試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來表現自然,用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豐富他的創作內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盧新華
「因為油畫已經不盡興了,他把油畫和中國繪畫的壁壘、界限一下子打通了,使中國繪畫有了西方繪畫的色、彩、形的視覺的張力。」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我認為他用現代藝術創作的精神,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視覺革命以後的形式創造的語言,來闡述中國繪畫當中的意蘊, 他在中國畫的抽象和意象境界裏面,找到了中國畫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藝術的一個方向。 」
從1950年歸國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漫長的三十年,而此時的吳冠中也已經是六十歲的花甲老人了。
吳冠中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魯迅先生說過,因腹背受敵,必須橫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
正是因為孤獨而決絕地保持著橫站的獨立姿態,吳冠中終於打通了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的藩籬,走上了一條融合中西的大師之路。
吳冠中自傳【我負丹青】的封面正是這位繪畫大師晚年的精神寫照。
在這本自傳中,時年85歲的吳冠中這樣寫道:「世間沒有後悔藥,永遠不會有這樣的藥,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吞飲,默默地。」
如今這些話語,讓人們不禁要去追問:這位被寫入中國美術史的藝術巨匠,為什麽會在到達藝術巔峰的晚年,寫下這樣的話語?在長達91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歲月裏,他又是如何踏上了這條藝術的苦行之路呢?
6月26日至7月1日 紀錄大時代
【百年巨匠】林風眠、吳冠中、黃胄
六集連播,敬請觀看
編輯:王鼎堯
責編:胡松洋
制作人:唐大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