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水滸】真正的高手,秒殺108好漢之人,竟是一介書生

2024-02-13文化

梁山好漢之勇武無需多言,尤其是盧俊義,【水滸】原文是如此形容他的:「員外力敵萬人,通今博古,一發眾人無能得及」「棍棒天下無對」。說盧俊義是「戰力天花板」不過分吧?

但邪門的是,就是這麽一位豪傑,卻被某個文弱書生輕輕松松就給解決了。

【水滸】裏寫道,兩人一言不合開打,盧俊義先是使一樸刀戳他,卻戳不著,刀頭先已折了;後又提起右手拳頭,劈面打來,那人輕輕躲過,只一弓梢,盧俊義「右臂早斷,撲地跌倒」。如此,公認的梁山武功第一,與對方只交手不到兩回合,便被KO。

這位手挽弓箭的書生是何方神聖?是哪個版本的【水滸】將盧俊義描寫得如此不堪一擊的?作者如此埋汰梁山好漢,背後的根據又是什麽?

1

那位書生是誰?

答案或許會讓您大跌眼鏡:「竹林七賢」之一,三國魏晉時期的嵇康便是。

以一個文人的標準來說,嵇康或許稱得上有勇力。根據【世說新語】的描述,他身長七尺八寸,容貌瑰傑,任俠不羈;但嵇康的身量與盧俊義相比,簡直都不是一個量級的,盧俊義乃梁山好漢中的第一身高,「身軀九尺如銀,威風凜凜,儀表似天神」。

以及,盧俊義的主業就是練習拳腳槍棒(「平昔只顧打熬氣力」);嵇康呢,平素裏閉門讀書,累月不出,還是個「酒蒙子」——嵇康每每喝醉酒的時候,身體就像一座玉山轟然倒塌。

可見,兩人的戰力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更不可理喻的是,他們一個生活在三國魏晉時代,一個生活在宋朝,就好比「關公戰秦瓊」,倆人壓根就挨不上。

所以,是誰這麽糊塗,策劃的這場不靠譜的「約架」?答案是金聖嘆——有史以來評論【水滸】最厲害的文人。

【水滸】全書大體可以分成兩大部份,前半部份描寫各路英雄上梁山聚義的過程,據說這部份的作者乃是施耐庵;後半部份描寫好漢們受招安後的故事,譬如平田虎、征方臘等等,這一部份據說是羅貫中續寫的。

金大才子認為,【水滸】寫到聚義就應該結束了,羅貫中續寫的部份,實乃「橫添狗尾,徒見其醜」。所以,在金聖嘆欽定的「古本」【水滸】中,腰斬了羅貫中續寫的部份,由他本人親自寫的最後一回也就是第七十回中,金聖嘆特意安排的嵇康,去收拾掉梁山眾好漢。

話說,嵇康哢哢幾下子,就把前六十九回裏生龍活虎的好漢們全給報銷了(雖然是在盧俊義的夢中)。等料理完諸好漢,金聖嘆還特意寫了一首贊詩。

在金批本的【水滸】裏,為了照顧讀者閱讀的快感,金聖嘆把原作中大部份詩詞都給刪減了,只留下區區幾首。

顯然,金大才子對全書的最後一首詩既重視又滿意,他自我評價曰,這是一首好詩,【水滸】之書「以詩起,以詩結,極大章法。」

金批本【水滸】,第七十回目,贊詩的最後幾句曰:

子建高才空號虎,莊生放達以為牛。

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

2

金聖嘆可以深沈著閉口不言,但我們不能「語不驚人也便休」。首先要搞明白,他為什麽特意安排三國的嵇康出場。

這裏邊其實有金聖嘆的巧思。眾所周知,金聖嘆是一個天性詼諧,熱衷於玩文字遊戲的學者。由他刪改的【水滸】第七十回,以八個字介紹嵇康的登場:其身甚長,手挽寶弓。

此八字中其實隱藏了一個字謎。「長」與「弓」可以組成「張」字;另,嵇康,字叔夜。所以,由「嵇康手挽寶弓」可以推匯出「張叔夜」三個字。

張叔夜是北宋的一位將領,巧合地是,他的表字乃是「嵇仲」——即「嵇康」的「嵇」字。張叔夜和嵇康兩人的名與字,是彼此對應的,金聖嘆利用了這一巧合,他的腦洞實在太大了。

金聖嘆表面寫「嵇康」,真實目的則是寫「張叔夜」。這亦對應了在【宋史】中,由張叔夜平定梁山叛亂的史實。

可見,在梁山起義中,張叔夜是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那麽問題來了,施耐庵等人撰寫的百回本【水滸】中,張叔夜是否登場過?

答案是肯定的。在【水滸】小說裏,他雖然只是一個小人物,卻是非常厲害的小人物。簡言之,但凡上面的領導不聽他的建議,必敗無疑;假如聽了張叔夜的意見,穩操勝券。

話說,徽宗皇帝曾派遣陳宗善太尉前往梁山招安。據【宋史】:「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但就是這樣位列三公的陳宗善,在蔡京蔡太師、高俅高太尉眼裏,竟然不值一提。

為了「與太尉提拔事情」,蔡、高兩人分別派遣一個幹辦、一個虞侯,命其協助陳宗善前往梁山辦事。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這兩個小跟班身份輕微但來頭不小,總之,令太尉大人處處掣肘。

當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濟州時,負責接待工作的,赫然便是當地太守張叔夜。

據【水滸研究】,北宋時,濟州屬京東西路,領巨野、任城、金鄉、鄆城四縣。作為「梁山前線」的一州之長,張叔夜是很能掌握起義軍的第一手資料的。

等陳太尉一至,他就迫不及待地給出了招安的意見:「太尉到那裏須是陪些和氣,用甜言美語撫恤他眾人。」以及,當張叔夜知道另有兩個跟班時,又很明確地指出:「只好教這兩位幹辦不去罷。」

那兩個狐假虎威的幹辦,顯然非常看不起張叔夜,筆者覺得陳太尉也沒有太過重視他。最後,眾人並沒有采納張叔夜的意見。

在另一個次元的施耐庵,是很明白張叔夜的分量的,他以一首小詩,褒獎這位「小人物」。

一封丹詔下青雲,特地招安水滸軍。

可羨明機張叔夜,預知難以策華勛。

一切果如張叔夜所料,因為太尉姿態擺得有點高,行事過於傲慢,徹底惹惱了梁山。第一次招安竟以「黑旋風扯詔謗徽宗」告終。

於是乎,嚴肅的招安事業,演變成了可笑的「面子問題」:梁山折了面子,故拒絕受降;朝廷失了面子,故決定以武力征服。

氣氛烘托到了,不打仗是不可能了。童貫親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梁山殺來,作勢要掃清山寨,擒拿眾賊。

在朝廷眼裏,梁山都是烏合之眾,打敗他們易如反掌,率領正規部隊登場的童貫想必是非常自信的。

話說,為體現兵貴神速,童貫先自引輕騎入濟州城,屁股剛挨著衙門公堂的寶座,還未排兵布陣,結果,卻被張叔夜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3

張叔夜邀請童貫至公堂,拜罷,侍立在面前,鼓足勇氣建議道:「樞相(即童貫)勿以怒氣自激,引軍長驅;必用良謀,可成功績。」

張叔夜分析的是實打實的現實軍事問題,童貫著重考慮的則是如何速戰速決,挽回朝廷顏面的問題,兩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聽罷張叔夜的建議,童貫不由地勃然大怒:「你這等畏懼懦弱匹夫,畏刀避劍,貪生怕死,誤了國家大事,以致養成賊勢。」

給張叔夜扣完帽子,童貫於次日驅領大軍,命令部下全線出擊。

輕敵冒進的壞處是,童貫一步步中了梁山的圈套。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朝廷折了兵馬、費了錢糧,更關鍵的是,丟了臉面。

宋江先是兩贏童貫,其後又三敗高俅——幾乎是相同的劇本,這兩場大勝仗促成了梁山的「第二次招安」。但迄今為止張叔夜所起的作用,做好接待工作、後援工作,以及,隨時隨地等著挨罵而已。

歷史上真實的張叔夜,是讓宋江等賊寇聞風喪膽的人物。有人以詩歌的形式,簡單地總結張叔夜一生的功績:

奇謀退羌兵,三月滅梁山。

浴血勤王事,殉國在邊關。

所謂「浴血勤王事」指的是,靖康年間,金人南下攻打宋國,當大金的鐵騎行將踏破汴京的大門,宋欽宗倉皇逃跑,臨走之前,他把都城的防衛工作,完全托付給了張叔夜。

有詩人曾大加贊美張叔夜的忠君愛國行為:

昔時張叔夜,統兵赴勤王。

東都一不守,羸馬遷龍荒。

適過白溝河,裂眥須欲張。

絕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

群臣總奄奄,一土垂天光。

該詩的作者,即大名鼎鼎的文天祥。南宋末年時,他經歷的事情,和當年張叔夜所經歷過的何其相似。因為敬佩、因為感同身受,才有了這樣的詩篇。

其實,即便在【水滸】中,作為一個小人物,張叔夜也挺有排面的。

話說,當各太尉上親自登梁山時,為了壯聲勢,動輒就帶著幾百號人馬(「背後從人,何止三二百;濟州的軍官約有數十騎。」)因此梁山諸好漢,打心眼裏瞧不上朝廷的外強中幹。

張叔夜也曾去過一次梁山。書中寫道,他也沒有提前準備,「隨即上馬出城,帶了十數個從人,徑投梁山泊來。」當然,張叔夜的官階可能不夠,所以沒有那種排場,但是,且看他「只身打入黑社會內部」的那份勇氣,試問,整個大宋朝廷又有幾人?

【水滸】寫道,聽聞張叔夜來訪,宋江「慌忙下山迎接」。整個談判過程,張叔夜表現得大方得體,一點也不拘束。作者施耐庵稱其曰「風流」,並且照舊留下一首贊詩:

風流太守來傳信,便把黃金作餞行。

棒獻再三原不受,一廉水月更分明。

敵人對你的重視,是對你最大的褒獎。在【水滸】的世界裏,張叔夜這樣的「綠葉」,能夠讓任何紅花黯然失色。

參考資料:

1,施耐庵著、金聖嘆評:【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

2,何心著:【水滸研究】

3,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聖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如有侵權 敬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