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河洛文化成都會議行記(十七)

2023-12-23文化

河洛文化成都會議行記 (十七)

(寧夏)周興華

(十七)

【按】 2023年11月初,應邀參加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暨河南、四川省政協、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在成都召開的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

我本次參會,念李白「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之嘆息,故從秦塞選蜀道入川。

秦地山川是中華族群的早期發祥地。伏羲、炎帝、黃帝族群先民均繁衍生息於黃河上遊。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生於今甘肅秦安縣。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屨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氏於成紀。蛇身人首。」庖犧氏即伏羲氏,相傳生於成紀,即今甘肅秦安縣。【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姬水、姜水之地名多在寧夏香山、甘肅境內。範文瀾說:「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中國通史簡編】)。以上說明,中國西北確系伏羲、炎帝、黃帝族系的早期發祥地。

【山海經】中流傳的中華古史,記載了中華族群早期繁衍生息於黃河上遊:凡是傳說中三皇時代的史跡,基本記錄在【西山經】西次三經,也有個別記錄或重復記錄在與「西」「北」地望有關的各經。至於堯、舜、禹、夏史跡,基本記錄在與「東」「南」「中」地望有關的各經。從【山海經】的記載看出,三皇時代的史跡,基本發生在中華西北地區,堯、舜、禹、夏時代的史跡,基本發生在中華中原及東南地區。

歷史時期秦地與巴蜀的關系,【史記·秦本紀】載:"歷共公二年(前475年)蜀人來賂"。【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載,蔡澤列舉範雎之功時,提到"棧道千裏,通於蜀漢",指出範雎相秦時,巴蜀、漢中之間已有棧道相通。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在先秦時期即已相通。

從秦塞入川,觀一路山川形勝,思平生奔波尋覓,文物古跡撲面而來:從史前史到成文史,從本國到外國,從已知三四百萬年到二三千年之間的人類遺跡,相較於地下地上遺存的文物古跡可謂鳳毛麟角,但從中可以看出,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雖一脈相承卻涇渭分明;相同的發展階段雖各有區別卻大同小異;不同的地區雖各有特色卻表裏相通。人類一路走來,經歷大同小異。

多年來,見有關著述將以寧夏靈武水洞溝等考古遺址為代表的細小石器年代作為寧夏等西北地區石器時代的開始,嘆其數典忘祖;見考古專家對照商周青銅圖譜、漢唐等朝代的文物影像認定巖畫的產生時代,怪其本末倒置;見長城調查報告以明清地方誌記載為據將寧夏及其毗鄰地區遺存長城多認定為明代始築的長城,知其不知源流,等等。遙念古跡,一路遐想,不勝感慨(影像來源見後註)。

蘭州

七十老將尋鄉愁,

邀我靖遠翻山溝。

蘭州紫塞沿河走,

桑園山頂秦烽堠。

烏金峽中大浪烽,

靖遠長城蒙恬修。

故地飛越憶新篇,

山風依然思舊友。

——周老尋跡23.11.6

【註】 【甘肅新通誌】記載蘭州境內秦皇長城:「蘭州府【臯蘭縣】長城,在縣城黃河南岸,秦時築。」

黃河桑園峽

黃河桑園峽塹山遺跡

黃河桑園峽壘砌高山坡根長城遺跡

黃河烏金峽

黃河烏金峽

黃河烏金峽秦烽燧

黃河烏金峽秦烽燧

靖遠縣龍荒水溝秦皇長城

靖遠縣龍荒水溝秦皇長城

靖遠縣龍荒水溝秦皇長城

靖遠縣石門鄉紅窩窩溝秦皇堵溝長城

中華西北與三星堆金沙遺址等歷史文物觀覽

周興華:舊石器早期的中國阿舍利式河朔手斧等重型石器

周興華: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區冰川擦痕打破動物巖畫 證實此地巖畫產生於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

周興華:寧夏賀蘭山巖畫區冰川擦痕打破人面像巖畫 證實此地巖畫產生於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

周興華:寧夏中衛大麥地人面像巖畫

周興華:蒙古高原人面像巖畫

周興華:蒙古高原人形巖畫

周興華:蒙古高原人形巖畫

周興華:新疆天山人形巖畫

金沙遺址

周興華:三代(夏商周)青銅器人形圖銘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

周興華:四川三星堆青銅人面鑄像

(轉載請署名原作者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