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蘇軾【寒食帖】: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那灰暗時刻留下的永恒的經典!

2024-04-04文化

晉文公,即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則是他十九年的艱辛流亡期間一直追隨他的忠誠臣子。在重耳流亡的艱難歲月裏,介子推始終不離不棄,甚至在重耳饑餓難當時,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為其充饑。

然而,當重耳最終回國成為晉文公,分封功臣時,卻遺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對此並不在意,卻也夾雜著失望,但他淡泊名利,不願與那些追逐功名利祿之人為伍,於是帶著母親隱居山林。晉文公得知後,內心深感愧疚,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心意已決,避而不見。

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然而,介子推寧死不從,緊緊抱住一棵柳樹,與其母一同被山火活活燒死。晉文公最後見到這一幕,悲痛欲絕,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並在山上建立祠堂。同時,他還規定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禁止生火做飯,只吃冷食,以示哀悼,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寒食節,讓人想到的是氣節,是世間的無可奈何,追求的是政治之清明。

今天是寒食節,沒做飯,吃了青團。晚上,臨帖,臨天下第三行書,蘇東坡的【寒食帖】,最後興之所至,又臨寫了趙孟頫版的【歸去來兮辭】。

在黃州的艱辛歲月裏,蘇軾盡可能地把他的日子過好,遭受烏台詩案的打擊後,劫後余生的蘇軾,在黃州默默地蛻變,那浪聲滾滾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前後赤壁賦,三大行書之一的【寒食帖】,清新雋永的【承天寺夜遊】,蘇軾成全了黃州,黃州也同時成全了蘇軾,蘇軾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而今天,我們看蘇軾經歷的人生的灰暗時刻,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寒食帖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經度過了三個寒食節。每一年我都想要好好珍惜春天,可是春天總是匆匆而去,不容我細細品味和挽留。

今年的春天更是遭遇了連綿不斷的苦雨,整整兩個月都如同秋天的蕭瑟。我只能躺在床上,聽著窗外的雨聲,想象著那海棠花被泥水玷汙的情景,那美麗鮮紅的海棠花瓣,此刻一定變得黯淡無光。

在黑暗中,我仿佛看到那些被雨水打落的海棠花,被無情的力量偷偷地帶走了。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病弱的少年,病愈後卻發現頭發已經變得花白。

這裏的海棠,似乎是蘇軾自己,在這首詩裏,蘇軾的精神狀態,在泥潭裏爬不出來。郁悶,難受。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春天的江水仿佛想要湧入我的小屋,雨勢一直不停歇。我的小屋就像一葉漁舟,在蒙蒙的水雲之中漂浮。廚房裏空蕩蕩的,只能煮一些寒涼的蔬菜,破舊的竈台上燒著濕潤的蘆葦。本來不知道今天是什麽時候,看見烏鴉銜著紙錢,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國君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鄉,但是祖墳卻遠隔萬裏。我也想像阮籍那樣為窮途而哭,卻發現內心已如死灰,再也無法燃起任何情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此時的蘇軾,在連綿的陰雨裏,又想到介子推的遭遇,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心情灰暗,不起波瀾。豁達的蘇軾,又一次心情跌入谷底。

而恰恰是在這個谷底,他提起筆,酣暢淋漓地寫下這篇書法作品的時候,他的郁結也隨著他的筆觸,慢慢地化開。

藝術又一次滋養了他,治愈了他。

每個人都有灰暗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我們如何自處?默化,默化,默化還是不夠的。需要出去走一走,遊一遊。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黃州的雨水多,連綿下了兩個月的陰雨,蘇軾簡直憋壞了。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那麽美的海棠啊,就這樣白白糟蹋了!欣賞不了!

兩年後,蘇軾在另一次春色漸濃的夜裏,獨自散步時看到海棠花獨自開放,於是點起蠟燭,照亮這片美麗。他擔心夜深天黑花兒睡去,所以秉燭照亮,將人與花的共寂寥寫得如此浪漫、唯美、有生趣。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你看,來黃州的第五個年頭,蘇軾完全恢復到了豁達的蘇軾,成為了後人眼裏的蘇東坡。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回首看那灰暗的過去,竟也留下永恒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