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唐代詠物詩裏的佳作,這篇【詠蟬】意境高遠、堪稱第一

2024-06-19文化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頂峰,各種風格的詩歌都有,擅長各種題材的詩人也大有人在。

詠物詩在唐詩裏占據了一個不小的篇章。比如賀知章的【詠柳】,王勃的【詠風】。其實宋代的王安石的【詠梅】也寫得非常好。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詠梅】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今天來賞析一首被後世所稱道的小詩【詠蟬】。

詠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意思是: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代人紮在下巴處的帽子帶的下垂部份。蟬頭部的觸須就跟這個很像。用比興的手法寫蟬生性高潔,居高飲露。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在高高的稀疏的梧桐樹之間遠遠傳播。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讓人感受到它的響度和力度。

蟬爬在梧桐樹上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蟬聲傳得遠,並不是借助秋風的力量啊,而是它居高而能致遠。這就告訴人們一個真理:品潔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憑借權勢、低位等,自能聲名遠播。

就像曹丕在【典論 論文】中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裏強調了人格之美,人格的力量。

詠蟬這個題材,其實駱賓王和李商隱都寫過,他們的詩分別是:

詠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三首詠蟬詩是唐詩裏邊的詠蟬詩最好的三篇,都是托物言誌、立意不同,各有特色。清代學者施補華【硯傭說詩】裏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尤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這麽看來,還是虞世南的這首【蟬】意境更為高遠一些。

朋友,你覺得呢?

系統配圖一

系統配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