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什麽是中庸?大部份人都把中庸之道理解反了!

2024-06-14文化

【三字經】寫道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簡單十二個字,介紹了【中庸】這本書。

中庸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很多人也經常講,有些人還講得頭頭是道的,不過我估計很多人沒讀過【中庸】這本書。

我們聽這十二個字,首先它介紹了這本書的的作者?說【中庸】是子思寫的,這個子思是誰呢?就是孔子的親孫子、孟子的親老師孔伋。

孔伋字子思 ,古人常常以字來稱呼一個人。

介紹完作者之後,【三字經】用六個字介紹了中庸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就是 「中不偏,庸不易」,中是不偏不倚,而庸不易,易這個字的意思是變化,庸不易,庸就是永恒不變。

這麽一說,估計大家還是不太清楚中庸這個詞的意思。我們先不說這個詞的意思,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庸】這本書的寫作背景。

孔子的孫子孔伋是在什麽情況下寫的【中庸】呢?

說起來還挺有意思的。說是孔伋有一次去宋國,和宋國大夫樂朔探討學問,誰知孔伋也是個血氣方剛的人,兩人話不投機,談著談著就爭論起來了。這個樂朔不管怎麽說,在宋國也是個有頭有臉的領導幹部,被孔伋懟得很不高興,轉身之後就派人去圍攻孔伋,把孔伋給囚禁了起來。好在事情後來被宋國的國君知道了,親自去救出了孔伋。

孔伋被救出之後,手裏多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中庸】。

孔伋寫這本書的動機是這樣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當初周文王被困的時候寫了【周易】,我爺爺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的時候編了【春秋】,那我被困在宋國,怎麽能沒有作品呢? 於是被困的時候,就寫下了【中庸】這本書。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能看出孔伋這個人其實比較軸,是一個不會抹稀泥,非常有原則的人,否則,他也不會到了人家宋國,還懟得宋國的幹部樂朔氣急敗壞,以至於要囚禁他,更關鍵的是,他被困的時候一點也不妥協,幹脆直接寫本書出來,這是赤裸裸地和樂朔叫板,一點也不肯退讓啊。

孔伋不是個圓滑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個有棱角的直男,了解了這個情況,我們就知道【中庸】這本書的氣質。

今天,有人說中庸之道就是折中,就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取中間那個分,有人甚至洋洋得意地說,自己是個中庸之人,能左右逢源和稀泥,誰都不得罪,其實,這都是誤解了中庸的意思,至少是誤解了中庸之道最本質的意思。

那麽中庸之道最本質是什麽意思呢?

還得從這兩個字本身的意思去琢磨,首先我們來看這個「中」字, 什麽是「中」呢?這個中不是折中,而是正中 ,就好比我們打靶的那個靶心,就是「中」,打靶打到靶心才是中。

從這個角度說,中庸的中是滿分是完美主義,而庸的意思是永恒不變,看到沒有? 人家中庸之道不僅要完美主義,而且要永恒不變的完美。

換句話來說吧,中庸之道根本不是什麽走中間道路,也不是什麽抹稀泥兩頭誰都不得罪,而是追求極致的完美,是恰到好處,做人做事極端認真,一點都不出差錯,打靶總打靶心,考試總得滿分。

舉個例子給大家,古人在描述一個姑娘身材好的時候,經常這麽說,說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既不長又不短,是不是折中呢?當然不是, 這不是「中等身材」,而是「中庸身材」, 也就是人見人愛的魔鬼身材。

這麽一說,大家就應該懂得所謂的中庸之道,其實是精益求精,而且是一直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

當然了,這境界特別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連孔子也說了:「中庸不可能也!」他自己也做不到。

做不到沒關系,心裏知道有這個標準,經常警醒自己努力去做就是,但是千萬別被有些人給帶歪了,覺得中庸之道是差不多就行了, 那可就太對不住老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