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更現實一些,更浪漫一些」,院長致畢業生的一封信火了!

2024-06-18文化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編者按:

轉眼之間,又是一年畢業季。歷史上曾有許多知名的師生通訊,傾心談藝,殷殷之情充溢其間。我們特在此開啟【致美院畢業生的一封信】欄目,約請各大美術學院的院長,為畢業生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讓這些叮嚀與期望伴隨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走過山河湖海,探索世界的遼闊與生命的神奇。本欄目刊登的第一封信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書寫,他寄語國美學子,「用生命的眼光觀照世界,從自然的視野理解人,以創造的姿態面對生活」,「活得自覺」,「活得精彩」。

親愛的同學們:

見信如晤。

時光流轉,畢業在即。猶記2020年9月,在你們的入學典禮上我曾經講道:「美院教育是讓你們慢慢養成對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與包容,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生活。」四年過去了,我希望每位學子在過去四年中都能夠自由地生長,燦爛地綻放,我期待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生活,做到卓然自立。

同學們,我要祝賀你們,你們的畢業展非常成功,八個展區,滿城綻放,萬眾矚目,精彩紛呈。開展不到兩周,線下觀眾超40萬,全網點選瀏覽量近5.5億。

透過畢業展,我體會你們的生命狀態,分享你們的現實感覺,共情於你們的困惑和迷惘,振奮於你們的激情與夢想。大家都說你們是「最卷」的一屆,但我認為你們不是「內卷」,而是「內驅」。因為從許多同學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種心氣,一種不甘平庸的雄心。人類有許多天賦,最高等級的天賦就是雄心。這種雄心帶來創造之意誌、超越之精神,結合你們對現實的關懷,在將來必將形成一種改變世界的宏大能量。

天問:艙內(版畫)周羽

同學們,2024年這一屆很特殊。在求學過程中,有兩件你們切身體驗的事情註定會載入人類史冊,一是全球疫情大暴發,二是AI科技大爆發。你們在大學階段見證並且親身經歷了整個過程,這會是你們一生中最重要的經驗。全球疫情大暴發讓你們認識到什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真切地領會了魯迅先生那句話——「無盡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有關」。AI科技大爆發改變了教育和藝術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類智能甚至人本身的理解。

我在這裏想重點談一下AI,相信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這次畢業展中,大量作品與AI相關,有些用AI輔助創作,有些以AI作為創作主題。我們學校對於人工智能一直抱持積極的態度,這幾年,AI正在成為我們許多專業的必備素養。我有三點思考與你們分享:第一,AI是人自我認知的鏡子,以及人類社會意識的鏡子。AI不只是模擬、延伸、增強、拓展人的思維,而且對我們理解人類的語言、思維和智能本身都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它讓我們重新反思人類的感知、思考、學習、分析、推理、想象、規劃甚至意識本身……究竟是怎樣一種智力過程。第二,AI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維的工具。第三,我們使用AI、發展AI,不是為了替代人類既有的能力,而是要以「人+AI」這種從未有過的智能體發展出新的能力。

其實,我們有兩個AI,一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個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藝術智性。我相信,人工智能越發達,人類就越需要藝術智性;數碼虛擬技術及其幻覺工業越發展,身心交感的藝術經驗、從藝術經驗而來的感性和感興就越發可貴。

所以,藝術生不要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AI替代——真正的創造者是不會失業的,能夠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創造力。我一直主張「與AI一起前進演化」。前進演化的結果應該是與人工智能水乳交融的全新主體。這個全新的數碼主體將在與「人工智能+藝術智性」這兩個AI的纏鬥、耦合中共同發展,逐漸形成一種能夠駕馭演算法甚至反超演算法的「人+AI」的復合體。隨著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這種復合主體將在遠超自然人的尺度上學習和創造,在未來漫長歲月中啟用人類所有的文明基因,從而形成一種超越尺度的「通」與「變」、「智」與「識」。

漁家傲(書法)郭鵬程

這些年,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們來到國美,是學專業還是學藝術?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提醒我們——不要透過一條門縫看藝術,更不能從門縫裏去看世界。美院是個專業院校,專業院校最容易形成所謂「學院派」。我一直強調要建構一個「沒有學院派的學院」,是因為學院派最大的危害是視野的狹窄、心靈的狹隘。現在的中國美院有28個專業,無論傳統的國、油、版、雕,還是建築、電影、遊戲、數碼媒體、藝術與科技……每個專業都有一整套技術、經驗、知識和了不起的傳統,各專業崖岸自高,特別容易自我迴圈,畫地為牢。但是同學們,你們身處一個數碼智能社會,所有現成的知識和技能都會在大數據與AI的反應堆中被迅速分解、吞噬。具體的知識和技能不再是職業保障,你們必須養成一種適應變化、開放學習、自我叠代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你們就會在生活中建立起一個終身學習、永不畢業的「我的大學」。

同學們,在美院讀書,我希望你們能夠體會到——現實是寬闊的,世界是豐富的,人性是復雜的,自我是開放的。透過在美院的專業學習,你們在自己身上養成了一些能力,比如細致觀察的能力、精準描繪的能力、構造形象的能力、動手制作的能力……這些能力形成了作為藝術家的基本素質——審美、想象和創造性直覺。這些能力和素質長在你身上,成為自我的一部份,誰也奪不走,再也忘不掉。但我最高興的是,你們身上初步養成了一種「作者之心」,這是創造的心誌,這是藝術最本質的東西。創造的心誌會成就開闊積極的人生,梁啟超詩雲「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梁漱溟所謂「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

就藝術而言,創造不是單純的差異之生產,不是為新而新。創造是新生活之創造、新人之創造,必須紮根大地,必須情系眾生。所以我不斷提醒同學們——不要只做「藝術界的藝術家」,要做「世界的藝術家」。

做世界的藝術家,藝術就不只風花雪月的修養之學,而是開物成務的「有為之學」。這些年,我們倡導「以鄉土為學院」,就是要打通學院內外,貫通學科的知識、生活的知識、社會的知識,將藝術教育打造為一種紮根中國大地的「有為之學」。在6月1日畢業季開幕式上,我把陶行知先生1931年和1946年的兩首詩拼在一起,「宇宙為學校,自然是吾師。眾生皆同學,共寫創造詩」,就是希望在你們和所有國美學子胸中鼓蕩起一種情懷——「用生命的眼光觀照世界,從自然的視野理解人,以創造的姿態面對生活」。

大聖南巖宮圖(中國畫·局部)王子軒

這裏說的創造,指向一種紮根現實又意存高遠的超越性力量。身懷「作者之心」的我們,從應接不暇的日常中提煉出來的,不僅是排除困難的具體方法,還有困境所激發的生機與活力。同學們,藝術從來不止於某種專門的技能,而是用想象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作者之心」去面對生活的姿態。在將來漫長的日子裏,無論選擇哪種職業,只要你保持創造之心誌,生活就永遠不會山窮水盡,只要你保持「作者之心」,就可以做到化生活為藝術。這樣,你就一定會活得自覺,活得精彩,你將成為「生活的藝術家」和「藝術的生活家」。

藝術創造是經年累月的建構,是漫長的生命歷程。藝術賦予我們「作者之心」,學院賦予我們創造之精神,並不只是為了生產出作品,更重要的是「為人生而藝術」。所有偉大藝術作品都是一個偉大目標的副產品,這個偉大目標就是所謂「成人」。

藝術強調生命經驗的創造性轉化,藝術創造的過程同時也是自我創造的過程。藝術教育要達到「人」的藝術化才算完滿,只有經藝術陶冶出的鮮活生動、蓬勃奮發的「人」,才是藝術最好的成果,只有人,才是這世間最好的藝術品。正如梁啟超所說,固然不能人人都做「美術家」,但不可不個個都做「美術人」。

做世界的藝術家,就要推動一種「人人的藝術」。

人人的藝術,是為了那些被日常生產和消費耗盡的、被現實生活磨平了的個人,為的是從他們身上重新發掘出感情與智性、批判和行動的勇氣,為的是重新找回眾人自我表達和自我更新的力量,重建一種思想與心靈的「藝術時刻」。我們的感受力、批判力和創造力,我們每個人身上潛藏著的智性和情感能力會在這些時刻迸發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最後,對於即將走出校門的你們,我還有一點期待——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創作和生活中更現實一些,更浪漫一些。更現實些,是希望你們更深地融入社會,更真摯更激烈地去生活,只有深耕社會才能理解現實,只有理解現實才會理解自己,只有最接地氣的人生才最深刻最豐滿。更浪漫一些,是說在你的心中要有種「大浪漫」的激情。美院是一個創造願景的藝術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創造出願景的人,只要你始終堅持大浪漫的情懷。只有始終堅持大浪漫的情懷,你才會在人生這場不可逆的旅途中永不停留,才會無所畏懼地去創造、去鬥爭,去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人生因創造而超越,心靈因藝術而通達。同學們,願你們懷「作者之心」,立「有為之學」!祝你們卓然自立,前程似錦!

順頌

時祺!

高世名

2024年6月於西子湖畔

(本文作者:高世名,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配圖為中國美術學院2024年畢業展優秀作品)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玉梅、於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