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雜文選刊】停刊——百家爭鳴永世不得再現(天涯存稿)

2023-12-13文化

埋頭種樹、莫待花開

文||莫岱

01、思想讓步制度

我有一句話:沒有教科書的時代,算不上制度先進的時代。但是有了教科書的時代,就談不上思想進步的時代。

思想進步的先決體現,是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

越是高度統一的社會,越是無法提供不求同可存異的思想土壤。想一想馬克思因為提出共產主義的概念,在生前一直為西方世界所不容。

所以不要想當然的以為,我們此時極度發達的物質社會,在思想建設上有多麽了不起的成就,其實已經退化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

制度先進 ,要在秦朝建立時靠法家的強力手腕,才在全社會得以強制推行。法家學說雖沒有作為教科書成為選仕的依據,客觀上發揮著教科書的作用。

畢竟秦朝也就存在了14年,只來得及在社會制度上推行標準統一,完全沒有時間著手文化建設,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

其實我時常會思索一個問題:如果能讓秦朝的存在長久一點,給他足夠的文化建設的時間,這應該是中華大地一個迥乎不同的奇異拐點。 因為儒家的那一套低效率內耗,完全不適用秦朝已經建立的法家基礎。

02、先秦文化局限

秦朝郡縣制的開創,無疑是一個極其跨時代的制度構建,可惜漢朝建立的時候又退回到分封制的陷阱之中, 這在無形中提供了儒家裙帶關系滋生的土壤

所以自秦以後直至永遠,我們這片大地上再也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因為真正的教科書在隨後不久西漢董仲舒的建議下正式確立。

諸子百家能夠在春秋時期集中湧現,首要的前提,就是在此之前沒有形成任何形式的教科書。

這裏面有多方面的限制。首先是成熟的文字在周朝還沒有完全形成(甲骨文不夠成熟);其次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文化載體(竹簡很可能還沒投入使用);然後是因為群伐割據導致文化交流不暢、字型不統一帶來的閱讀困難。

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大批次的成書,可供學習交流。

都說是秦朝焚書坑儒造成了絕大多數書籍失傳,即便這一點是真的,想想在此之前200多年,孔子著手編輯前朝書籍的時候,也就那麽幾本。被諸子百家提到過,而且確定失傳的書籍也為數不多。

其實大家完全可以想一想,周朝那種尚武的時代,保存書籍的代價又極其高昂(都是笨重的龜甲),文字大多用於占蔔和記錄, 能掌握書寫能力的人不是祭祀就是大族 ,都在忙著維護統治,能大規模成書實屬不可思議。

03、讀書人為什麽重要

先秦時期並不存在文化的概念,更不受什麽主流文化的裹挾影響,掌握書寫和閱讀能力的人越來越多。

由於群伐割據,為了維護屬地內部的統治需要,甚至為了滿足稱霸一方的野心,對讀書人的需求日益增多,這在春秋時期達到頂峰。

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麽讀書人在科舉還沒建立的時候就如此重要。

那個時候接受教育的成本很高,讀書人很少會出自平民百姓, 拉攏讀書人其實首先看中的是他背後代表的家族實力 。久而久之,讀書人自然成了管理階層的核心。

其次,由於地域的物理限制, 傳達重要資訊不可能透過口頭接龍的形式 。一是保密問題得不到保證,二是容易造成錯誤傳達,文字就派上了用場。

最後,戰亂年代一個最為重要的專業領域是 地理學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戰略規劃,都要在地理條件允許的前提上建立,能掌握地理知識的人,自然是有參考書可以學習的人。讀書人也就脫穎而出了。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實那時候很少會殺害讀書人。因為讀書人成長的周期和成本太高了,一般都會想方設法為我所用,迫不得已才會刀劍相加。

另一個方面是不想造成不良影響,讓其他的讀書人避而遠之,造成人才流失。這一點在歷代歷史劇中都可以看到,根源就是周朝中期形成的,在春秋戰國達到高潮。

04、百家爭鳴出現

基於文字系統的成熟,和市場需求對讀書人的求賢若渴,稱霸一方的諸侯出於存亡的考慮和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讀書人的重要性在歷史上第一次凸顯,這就是百家爭鳴。

所以比較可悲的是, 百家爭鳴本質上是服務於諸侯國的統治需求而出現的,遠遠不是今天所謂的思想和文化上自覺性的體現

但是百家爭鳴無疑在事實上,拔高了華夏大地思想的深邃性和多樣性,這樣的歷史文化盛宴,再也不會出現。

首先要滿足群雄並舉的局面 ,這麽多的學說才有同時存在的可能性,因為各自的學說可以得到相應的分割權力的庇護,避免了大一統制度下的內卷。

完全不能想象,諸子百家在一個朝廷裏上班,從日出爭論到日落,都不可能達成一致的結果。不僅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單一統治者的喜好不可能相容並存,哪怕有一絲絲偏向性,都會造成排擠和站隊的出現。最終就會導致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

其次是主流文化沒有形成,允許文化多樣性的存在。 華夏大地自從黃帝戰勝蚩尤一統中原以來,大一統就是不可逆的政權趨勢。大一統的好處很多,唯獨對文化是一種制約,天無二日的觀念就是文化和認知上一元論的集中體現。

不同認知的讀書人在同一事物上看法不同,就會出現不必要的爭論,這對統治者而言是一種很難從中斡旋的情況,會增加無法想象的政治成本,可以參考國外的多黨競選制度。

最後是要有足夠長的成長周期。 春秋戰國前後歷時最少500多年,本身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存在形式,又給了這麽多多樣性學說存在的基礎,百家爭鳴才得以茁壯成長。

歷史上但凡滿足以上條件的時代,都會出現別具一格的文化爭鋒,由於時間太短,往往都是曇花一現。

比如三國時期,魏晉時期和民國時期,都是在政權更叠、主流文化缺失、人才需求增加或者道德淪喪的背景下才允許了不一樣的聲音。

這樣的聲音,已經在民國末年,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