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四字為一」的民俗合體字,你會讀嗎?

2024-01-31文化

春節一天天臨近,央視春晚「龍行龘龘,欣欣家國」主題中的一個「龘」(音dá)字,用極具中國特色的書法篆刻藝術「九疊篆」來呈現,不僅生動彰顯了龍年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氣概,也引發了大家對底蘊深厚的中國漢字的關註。「吉祥如意」「招財進寶」「孔孟好學」等一個個「四字為一」的民俗合體字,融匯民間創意、表達吉祥寓意,絢若一朵朵吉祥的繁花,競相在國內外的華人家中綻放,在給人們帶來好彩頭的同時,也體現著漢字蓬勃的生命活力。

誕生與周武王有關

中國的民俗合體字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書寫形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按照一定規律組成的具有吉祥喜慶和特殊含義的漢字,也叫「組合字」「團結字」「吉祥字」等。

民俗合體字(以下簡稱合體字)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周早期。根據考古發現,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的青銅器「利簋」銘文中,將周武王姬發稱之為「珷」。這個「珷」字,就是姬發的謚號「武王」所組成的合體字。

先秦時期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征調軍隊的符文,據說通常就是把幾個篆字合並在一起,然後將其刻在竹或木上,再剖為兩半,最終合之,來驗證真偽。實用性的合體字便在這一時期出現。

兩漢時期,這種方式被道士借用到了以篆文書寫的符咒「符篆」上,用它來降妖鎮魔、治病除災,形成了宗教性的合體字。受道教影響,民間也興起了以吉語合成文字、驅邪避穢之風。

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曾言:「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此處的「字」,便是由形部和聲部組合而成的合體字。這一造字規則,為後來合體字的發展提供了表形和表意的生成結構。

漢代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錢幣——花錢。錢,古稱「泉」,「泉」與「全」諧音,寓意美滿。所以花錢不僅代表著財富,也有象征吉祥的一面,是中國吉祥文化的一大載體。花錢圓形方孔,有錢形但通常不作為貨幣流通,主要用作壓邪、祈福之用。花錢上除了一般錢幣上通有的文字,還有一些吉祥語和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比較典型的花錢是後來出現的「借口錢」:這種花錢的錢文一般是四個字,四個字的分布以錢幣的方孔為中心,按上下左右排列。乍一看,沒有完整的意思,但如果將錢幣的方孔借用為「口」字,依次結成新的四個字,就能湊成一句吉語。「借口錢」上的字就叫做「借口字」,比如不知具體源於何時的「隹五矢止」四個字,本身沒什麽意思,與錢幣的方孔「口」結合起來,可讀作「唯吾知足」或「吾唯知足」,表現了古人知足常樂的曠達胸襟。受此影響,近代還出現了「吾味知足」合體字的仿制錢幣,象征著人們不貪圖口腹之欲的淡泊心態。

▲1月14日,書法家在候車大廳內現場創作。當日,正值農歷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地區的「小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在北京豐台站開展,眾多書法家現場揮毫,寫福字春聯送給鐵路職工和旅客。(圖片來自中新社)

宋朝時期有了民俗性

唐朝時期,佛經的傳入極大地促進了合體字的發展。佛經中有大量合體字現象,例如敦煌寫本中常見有「菩薩」「菩提」「涅盤」等字的合體字。在唐朝,有個極其特殊的人物是「女皇」武則天。為了鞏固政權,武則天把當時的洛陽改成神都,中書省改成鳳閣,讓百姓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擁護自己當皇帝。當時有個人為了得到武則天的另眼相待,創造了一些合體字給武則天,武則天因此非常高興,讓他做了丞相。這個人就是宗秦客。這些字包括「曌(音zhào)」字,它現在保留在字典中,成為武則天昔日雄心的見證。另外的一些合體字則只是在民間流傳,比如「埊(音dì)」字,字義為「大地」,即有山有水有土。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講,「埊」這個字並不是武則天時代創造的,早在東周時期就有,只不過是武則天用「埊」取代了簡化過後的「地」,恢復了之前的用法。

宋代以後,合體字衍生出了民俗性的特征。人們將這種特殊的文字構成方式,用來表達驅兇圖吉的美好心願。從古至今一直在婚禮上使用的「囍」字是合體字中套用最多和最廣泛的。關於這個字的由來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傳說與北宋知名宰相王安石有關。相傳王安石在進京趕考的途中見一讀書人家用半副對聯招婿,而後在汴京最終的面試考的也是半副對聯,他將對聯招婿的半副對聯做答,得到了考官的稱贊。沒等考後發榜,王安石就趕到了對聯招婿的讀書人家,見還無人對出,就用考官出的上聯應對,得到了佳緣。就在要成親的那一天,王安石收到了金榜題名的喜訊,大家都說這是喜上加喜,於是他就用筆在紅紙上寫下了兩個連體的喜字,寓意雙喜臨門。這種「雙喜」的合體字一直沿用至今。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實際上,「囍」字的正式出現和使用應該更晚一些,可能是在明清時期以後。

在明清時期,這種組合手法變得司空見慣,合體字不斷增多,並被用以表達不同類別的祈盼。此時,人們對於合體字美學價值的追求愈發強烈,寓意吉祥、融匯書法藝術的合體字已深深嵌入中華血脈,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相傳明代唐伯虎創造了合體字「日日有見才」,勉勵自己每天要勤奮。「才」和「財」讀音一樣,後被人們引申為「日日有財見」。我們在清代的花錢上,還可以見到連筆減劃的「黃金萬兩」「招財進寶」之類的四字合體,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孔孟好學」「日進鬥金」等。

走紅網絡秀創意

時代變遷,合體字逐漸演變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漢字形式,煥發出強大的藝術創造力與頑強的生命力。不同於古時,如今合體字的創作與套用已從少數人的專利,演變為全民共創的「遊戲」。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使用趣味,還成為了最佳化交往效果的有效介質,體現出新時代文字套用的獨特意趣。

在這場「文字遊戲」中,網友們不僅執筆臨摹博主們的「合體字」書法作品,還積極回應博主的提問,玩起了猜字遊戲。這些走紅網絡的合體字作品,已不僅僅局限於「招財進寶」「日進鬥金」這類古樸的吉祥詞匯,「早日脫單」「逢考必過」等新詞匯也融入了合體字創作的佇列。其語意內涵在不斷拓展,受眾基礎也在不斷擴大。

然而網友們並非僅僅沈浸於網絡「文字遊戲」的樂趣,還有意識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漢字在獨特的設計下更加魅力四射。

合體字為什麽能延續至今,而且還讓人樂此不疲地繼續創造呢?一直以來,民俗文化與合體字之間都保持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民俗文化為合體字的出現培育了深厚的土壤;合體字也為民俗文化的展露與傳承提供了載體。在民俗文化中,合體字一直被百姓視為「吉祥瑞符」。自古以來,人們在面臨各種天災人禍時,往往會尋找一些情感寄托來抵抗恐懼、祈求平安。而合體字的出現,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

合體字的創作也是充滿創意的過程。設計者將文字造型與含義融於一體,力求達到形與意的共生共榮。合體字的設計過程,如同繪制一幅精美圖畫,透過獨特的漢字組合設計、絕佳的視覺構圖,將其象征之意與深刻內涵充分顯現出來,使得合體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合體字雖源於漢字,但突破了漢字內部結構的制約,不拘泥於固定、統一化的形式,意在實作「意形相契」的更高藝術造詣。而考慮到字型設計的美觀性,合體字往往多以文字形和影像形的方式呈現。例如民間出現的合體字「花鳥字」,利用花、鳥的圖畫構字,形成了「畫中有字,字中有畫」的視覺效果,成為了中華民族審美追求的瑰寶。

▲1月14日,一名旅客欣賞領到的「福「字。當日,正值農歷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地區的「小年」。「送萬福、進萬家」書法公益活動在北京豐台站開展,眾多書法家現場揮毫,寫福字春聯送給鐵路職工和旅客。(圖片來自中新社)

將漢字融入世界

科技的全球化飛速發展,讓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愈發密切。設計「影像合體字」的藝術家洪衛曾直言,「影像化可能是漢字國際化的突破點」。從文字到影像設計風格的轉變,也為合體字拓寬了發展空間,使其得以繁衍出更多精彩紛呈的作品。例如洪衛書寫的【福祿壽】系列作品,依據會意造字的原則,將「平、安、衣、食、生、命」六字排列組合,創作出了極具民俗氣韻的「福、祿、壽」三字,彰顯出合體字的深厚文化底蘊。而影像化的設計,有利於合體字以更好的姿態走向世界,讓世界品讀中國漢字、感悟中華國學的魅力。

合體字的體量雖小,卻蘊藏著大趣味。它重生於民族自信的覺醒,也將在不斷完善視覺效果、「昂首挺胸」走出國門後,使國人燃起對國學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自豪之感。

合體字發揚了民俗文化,讓國韻氣脈接續不斷。現在,一些創作者開始嘗試融合創新的「中英文合體字」,像書法家黃新平設計出的中國34省(區市)以及中國系列「中英文合體字」,借助傳統書法藝術,實作了極具特色與美感的視覺呈現,為新時代合體字的崛起與發展做出了良好的示範。藝術家徐冰所創作的「新英文書法」,以英文字元為組合構件,最終合成漢字的字形,充分融合了中國傳統書法中的筆畫特點,形成了一代中西合璧的新式方塊字。

而隨著「地球村」共建的深入,合體字的創作已不僅僅停留於中英文字的融合,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著多語種文字合體設計的新路徑,意在視覺上制造出一場跨文字的偉大對話,讓各國古老的文字元號在新時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例如第三屆南京亞洲三年展的標誌,就采用了中文、日文和韓文的多文字合體設計。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合體字的意蘊與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數碼化的新時代,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設計,合體字呈現出了多形態、多模式、多用途、多國化的發展趨勢。中華民族的國學底蘊,也將隨著合體字的創新與發展而壯大。

嘆為觀止

藏身中華大地的合體字

字中有字的「帶」

在廣西陽朔縣碧蓮峰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帶」字草書石刻,是王羲之的後人王元仁於1834年所寫。

此字雄健瀟灑,看似僅顯一個「帶」字,實則字中有字、字裏藏詩。後人在解讀此「帶」的結構時,發現不少「玄機」。有人說其中含「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字;也有人讀作「一帶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舉世才」十四個字;更有人借此發揮,作出「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的十六字短詩。可見,小小的「合體字」也能蘊藏大道理,散發耐人尋味的魅力。

「一片冰心」融於「壺」

坐落於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芙蓉樓,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寶地,也因此留存了無數名作佳話。其內有唐、宋、元、明、清、民國文人墨客碑刻二百余方。在玉壺亭,豎立有一碑,其上刻有王昌齡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該石刻巧將七字篆書組成一「壺」形,正如集「福」於一體。

滿含孝心的「壽」

在浙江省淳安縣海公祠有一塊「壽」字碑刻,引得遊客駐足觀賞。相傳此「壽」字,乃海瑞因其母親七十壽辰而書。草書寫成的這一「壽」字,實則由「生」「母」「七」「十」四個字組合而成。該字流傳至今,著實令人感嘆海瑞的孝心,以及其書法創作之精妙。

▲2023年6月19日,「愛滿什剎海·華方粽是情」端午節民俗活動在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華方居家養老配餐中心舉行,30位居住在什剎海街道的老人和民俗專家一起喜迎端午、體驗非遺,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圖為參與活動的老人展示獲贈的「福」字和「粽」字。(圖片來自中新社)

筆畫最多的「biáng」

可能很多人未吃過此面,但卻早已聽說過其名。biángbiáng面,是陜西關中特色的傳統風味面食,因其取名的獨特而在網絡上走紅。之所以得名為「biáng」,是因為在制作過程中,常會發出這樣的聲音。這個「biáng」字,筆畫共有54畫。關於這個字的寫法,民間有一個口訣:「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

簡潔的「天人合一」碑

在福建省寧德市鬥帽島有一座「天人合一」石刻。此石刻將「天」「人」「合」「一」這四個字,由上到下排列組合,強調人立於天地之間,與自然息息相通。

知多一點

英文裏也有合體詞

中文合體字各部件之間的組合,具有明顯的圖畫性特點,傾向於用構圖的方式來描繪出所要表達的實意,彰顯出對審美的追求。不同於中文合體字對表形達意、審美旨趣的諸多追求,英文合體詞的創作偏重實用性,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簡化組合,造出用以描述新事物或新場景的新詞。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Internet(因特網)」一詞,就是由「international」和「network」兩個詞簡化組合而成;「brunch(早午餐)」一詞,是由「breakfast」和「lunch」兩個詞簡化組合而成;「emoticon(表情符號)」一詞,則是由「emotion」和「icon」兩個詞簡化組合而成;還有我們經常使用的「@」,其實也是「at」的合體字。(完)(原標題:合體字 漢字中的吉祥「繁花」)

作者/路鵑 朱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