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再讀孔乙己,我看見了「勇氣」!

2024-02-21文化

上學的時候讀【孔乙己】,老師負責講,我負責聽,似懂非懂。因為年少,缺乏生活的閱歷和體驗,只能被動地接受。

那個時候覺得孔乙己——可恨、可笑、可憐。

之所以可恨 ,因為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字也寫得好,但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日子愈過愈窮。經常到鹹享酒店討酒,明明沒有錢,卻依然把錢換酒喝,實在是不求上進、不懂變通、無可救藥。

之所以可笑 ,因為孔乙己偷盜,卻美其名曰「竊書不能算偷」,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他形象邋遢,亂蓬蓬的花白胡子,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看著像「討飯一樣的人」,卻要教人寫字(「茴」字的四種寫法),給鄰舍的孩子吃分本來就不多的茴香豆。

之所以可憐 ,因為孔乙己連名字也沒有,由於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他自稱讀書人,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孔乙己偷東西,被丁舉人打成了瘸子,自己還硬要說是跌斷的。

當時來看,孔乙己的遭遇,是由於封建社會制度和禮教對人的摧殘造成的。這一類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殘害,滿腦子之乎者也,寧願被人戲弄,也要強調自己是一個讀書人。魯迅對孔乙己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孔乙己】是魯迅191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距今已經有100多年。自己讀孔乙己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曾經覺得永遠不可能像孔乙己的我們長大了。人到中年,重讀孔乙己,難道身上沒有孔乙己的「影子」了嗎?

孔乙己的形象是矛盾的,他自許讀書人,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他讀書不成,卻不肯脫下所謂的長衫;他好喝懶做,卻從不欠灑店的賬,但也鬧出「竊書」的笑話;他雖窮困潦倒,卻還會分不多的茴香豆給孩子們吃;他沒背景、沒資源、沒身份,卻要穿著長衫去討酒,還是唯一站著喝酒的人。

反觀現在的人,難道不也在自相矛盾中掙紮嗎?

我們嘲諷社會不正之風,可辦起事來卻又想著托關系;最恨「貪官」,卻又想著升官發財或者巴結官員;痛恨「潛規則」,卻希望成為潛規則的受益者;鄙視崇洋媚外,買的卻都是國外產品;看不起「富二代」有錢人,結婚、交朋友卻想找有錢的;最痛恨送禮,卻希望別人收下自己的禮;抨擊社會不文明現象,卻常常是不文明現象的實踐者。

相比起孔乙己,現在人只是帶著「面具」生活而已,是典型的「兩面人」。

孔乙己雖然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但身上還是有閃光點的。他偷東西,但只偷書,說明他還有人文人的氣節,現在人根本不會「偷書」,因為書不值錢;他好喝懶做,但會給小朋友分茴香豆吃,沒有做過什麽傷天害理的事兒,說明他內心是善良的,現在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躺平」;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依舊長衫在身,不願意著「短衫」,說明他內心還有堅守(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學而優則仕),現在人還有這種堅守嗎?他不「社恐」,盡管會被別人嘲笑,但還是會參與社會活動(喝酒),比起現在人動不動自殺可要勇敢多了。

孔乙己之「痛」,並不是他不願意脫下長衫,放下尊嚴和面子,也不是他好吃懶做,不愛勞動,而是在接受了教育和禮儀之後,不願意再向金錢和權勢低頭罷了。(如果讀書和不讀書一樣,那幹嘛還要讀書呢?)

今天再讀孔乙己,並沒有覺得他很「無能」,相反覺得他挺勇敢的,孔乙己至少堅持一個封建文人的「氣節」。現在的人已經沒有氣節了,因為人們早就懂得了金錢和權力的重要,所謂尊嚴和面子,在金錢和權力面前,一文不值!

一直原創,感悟人生。

與君共勉,謝謝閱讀。